孩子“窝里横,出门怂”,背后的真相居然是这个!

美友38866182

前几天朋友跟我抱怨,越来越看不懂家里那个4岁的儿子了。在幼儿园里乖得很,从来不跟小朋友抢玩具、闹别扭。可与此相反,回到家里,儿子却嚣张得很,整天跟姐姐干仗。在家谁也不能惹他,急了就大吼大叫,但出门怂得连大声叫声“阿姨”都不敢。胆小拘谨,想和小朋友玩,都得大人过去跟人家打招呼,被抢了玩具也不敢吱声,还得央求父母去要回来… <h3> 我说,这不就是典型的“窝里横,出门怂”吗?<br></br> 朋友点头:“是啊,你说这两面派的孩子可怎么办?” 其实,不能全怪孩子,这背后暴露的真相更值得我们深思。 <h3><strong> </strong><strong>“窝里横”</strong></h3></br><h3><strong>多源于无规则的爱  </strong></h3></br> 《妈妈是超人》里,马雅舒的做法就是典型。 一次,感冒还没好的女儿米娅想吃冰淇淋,马雅舒一开始不同意,米娅直接躺在地上,哭闹耍赖,无奈的马雅舒,只能去给孩子买冰淇淋。 <h3> 无独有偶,在菜市场,孩子们刚刚吃完蛋糕,又要吃面包。<br></br> 马雅舒一开始也是拒绝,孩子们又开始软硬兼施,哭闹撒娇一起来,马雅舒又服软了,还是拿出了面包。这样的戏码,经常在他们家上演,孩子瞧准了妈妈的软肋,只要他们一哭二闹,妈妈就会退让。连她自己都说:“我应该是一个很好妥协的妈妈。” “每次只要她哭,我的这个坚持就已经掉到了零下。”   <h3>  <br></br>在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马雅舒每次都先拒绝,她知道规矩是什么。但每次孩子一哭她就妥协,她没把规矩守住。 她没有原则的爱,只会让孩子永远不把大人立的规矩当回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杨杰老师认为:妈妈的一味妥协,孩子只会从妈妈身上学到两样东西——<strong>第一</strong>,发脾气;<strong>第二</strong>,只要自己坚持发脾气,妈妈迟早会妥协。 孩子窝里横,因为他知道,父母永远爱他,窝里横不仅能达到目的,还不会被惩罚。过分的爱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strong>“在外怂”</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可能是这两个原因 </strong> <strong>1.离开家,缺少安全感</strong> 日本哲学家稻盛和夫曾在自传里说自己小时候是一个“窝里横”的爱哭郎,特别喜爱撒娇。可是他一旦走出家门,就特别胆小。 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要一直能看到妈妈,心里才觉得安全。只要妈妈一走,他就想跟着妈妈跑回家。 孩子在家享受家人的宠溺和围绕,一旦离开了这样的环境跟其他人相处时,就容易失去安全感。 大人不在身边,无法提供安全的保护。孩子此时孤立无援,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更不知道怎样亲近他人,进而产生受挫感。 这样的孩子,内心其实是孤独和害怕的。 <h3> <strong>2.父母的越俎代庖</strong><br></br> 我曾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小女孩想去玩秋千,可是两个秋千都已经有人在玩了。爸爸看到女儿想玩又不敢上前,就直接走过去,跟正在荡秋千的小朋友说:“你们可以让给妹妹先玩一会儿吗?” 生活中,很多父母会像这位父亲一样,当孩子和同龄人接触时,总是忍不住替孩子出头。 看似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孩子需要在大大小小的社交中,学会换位思考,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选择自己该怎么做。 父母越俎代庖,孩子出门只会越来越怂。 <h3> <strong>  父母如何引导?</strong><strong> </strong> 找到问题的“病根”,就可以试着这样引导孩子了。 <strong>1.在家中建立明确的规则</strong> 一天,李玫瑾教授女儿想要一样东西,她拒绝后,女儿便大哭大闹,她没有妥协。 她把孩子带回家后,陪着女儿待在房间里,继续任由孩子哭。 在这个过程中,顶多就是递给女儿一条热毛巾,让她擦擦鼻涕擦擦眼泪。 李教授就这样静静地坐在女儿跟前,看着她哭。等到她哭得筋疲力尽,也不见妈妈的态度有丝毫放松,便也作罢。 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提出过任何无礼的要求。 这种方式,不用打骂孩子,也不用生气,反而能坚定平和地告诉孩子:你的无理取闹,不管用。 等孩子发现哭闹没用的时候,再把规矩拿出来,平和地跟孩子说明接下来该怎么办。 <h3> 所以,在制定规则后,只有坚决执行,孩子才会知道你的界限在哪里:“‘窝里横’是没用的,爸妈不是‘任我摆布’的!”<br></br>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和必要的鼓励。 <strong>2.教会孩子如何表达和发泄情绪</strong> 在家“窝里横”的孩子,往往表达能力有限,除了大哭大闹,想不到别的办法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情绪表达和沟通能力就会落后于同龄的孩子。 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要学会思考自己的感受,考虑自己的做法会对别人产生什么影响。 当孩子发脾气时,不要直接阻止,先学着理解和接纳孩子,告诉他:“妈妈知道你不开心,你现在生气,可以发一会儿脾气。”“但...(事),我是不会答应的,因为......” 一方面提醒孩子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坚定地告诉他,发脾气不会达到目的。<strong>3.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strong><br></br> 听了我的建议,朋友常常带孩子参加一些聚会。比如亲子故事会之类,大家凑到一起,互相交流。 刚开始,她儿子会害怕,很“怂”地往妈妈怀里钻。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遇到熟悉的小朋友就会主动打招呼,热情的自我介绍……随着他社交能力的提升,“出门怂”的现象也无影无踪了。 <h3>环境的体验和见识的积累,都能让孩子变得勇敢,在公共场所不再胆怯。</h3></br>孩子身上反应的是父母的思想和言行,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后天不会教的父母,其实孩子“窝里横,出门怂”,也很好解决,父母不宠溺,不包办,既给予,也克制,孩子才能平衡发展,聪明识大体。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