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国庆 不忘故人

张俭

<h3> 在我们迈步奔小康、筑我中国梦、走向盛世强国之时,迎来了新中国的70华诞!阅兵、游行、晚会,那举国欢腾、万众潮涌、强我国防的盛况,即将向全世界展示,看吧,这就是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h3> <h3>  我的老伴郑德山,1949年参加工作,分配在团市委工作,有幸参与了从建国以来,直至45周年的国庆庆典活动,构成一段他难以忘怀而光荣的人生经历。</h3><h3><font color="#167efb"> 郑德山解放初期参与国庆庆典工作时的留影</font></h3> <h3>  早期的工作证就是这么简单,几种彩条佩戴胸前。随着工作证、入场券的变化,也能看出社会在发展,物质基础在不断改善。</h3> <h3>  这是35周年、40周年、45周年的晚会请柬。</h3> <h3>  最难忘的是35周年的国庆节,那是庆祝活动停了十余年之后,中央又决定要举办大庆活动,而且要求规模大、内容新、质量高,要显示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次郑德山被指派为晚会的指挥。</h3> <h3>  1984年,新年刚过,市委便召集有关人员,开会布置这项工作。这是郑德山当时作的记录。</h3> <h3>  郑德山按照市委指示,晚会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要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原则配备。他是怎么开展工作的,现摘录赵东鸣同志《怀念国庆晚会老指挥郑德山同志》的部分文章,略作介绍。</h3><h3><font color="#167efb"> (赵东鸣是原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当年任北京团市委文体部部长。此文为他2013年所写。)</font></h3> <h3>  “老郑同志是一个没有架子、没有官腔,很亲切、很值得信赖的领导同志。他对我们充分信任,让我们有事可以随时找他,重要的事随时研究,绝不耽搁,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h3><h3> 晚会筹备前期是大量的建设性工作,抽调人员,组建机构,研究方案,论证方案,每调入一个人,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落实,都要做大量工作。在老郑的辛劳下,先后从文化局、公安局、政府机关等单位调入三十余人,指挥部下设文艺、烟火、安保、秘书等组,任务分工十分明确,我们晚会指挥部在老郑的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光荣的国庆晚会筹备工作。”</h3><h3><font color="#167efb"> 晚会指挥部的部分同志合影</font></h3> <h3>  “在北京筹委会的领导下,在晚会指挥部的主持下,老郑等领导同志思想解放,眼界开扩,特别在晚会的内容上形式上,让大家大胆主动提方案。老郑强调国庆晚会参加联欢的主体是青年工人、农民、大学生等各界青年,晚会的联欢形式要让他们喜欢,要有突破,要营造出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联欢场面,成为国庆狂欢之夜。”</h3><h3><font color="#167efb"> 高校组织的集体舞比赛</font></h3> <h3>  “有了老郑的一番话,我和段世学(文化局的同志)主动研究,把文化局组织舞蹈编创的优势与团市委组织发动青年参与的作用结合起来,提出一套以跳集体舞为主要形式的晚会方案。包括编创一批青年喜爱的集体舞和体现民族大团结的民族舞集体舞,以及推荐、录制、传唱优秀歌曲的思路。这些都得到了老郑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很快得到了市委领导批准。”</h3><h3><font color="#167efb"> 这是老郑保存的35周年游行、晚会的各种资料。</font></h3> <h3>  “之后,在老郑的主持下,晚会指挥部研究了烟火方案,研究了组织实施方案,形成了以跳集体舞为主要内容,兼有联欢表演等文艺形式的国庆联欢烟火晚会整体方案。”</h3><h3><font color="#167efb"> 老郑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看集体舞比赛</font></h3> <h3>  “我们作为国庆组织的亲历者,深知在天安门广场举办大型活动是非常复杂,又非常具体,要有很高的政治意识、很高的活动水准、安保协调能力,从制定方案到实施落实,从基层演练到天安门广场彩排,林林总总、千头万绪,真是十分不易,很多是在我以后同样承担了国庆晚会的筹备任务后,才有更深的体会!”</h3><h3><font color="#167efb"> 老郑主持天安门广场彩排</font></h3> <h3>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老郑同志带领的团队努力下,国庆晚会做到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创建了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风采的国庆群众联欢晚会的形式,並取得了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以后历次天安门广场国庆联欢晚会可借鉴的精典模式。可以说这些成果是为国家做出重要的历史贡献”</h3><h3><font color="#167efb"> 这是35周年国庆晚会青年们载歌载舞的画面</font></h3> <h3>  郑德山和李大伟同志在晚会指挥台上</h3> <h3>  晚会开始前老郑在天安门城楼上。</h3> <h3>  郭福长、李大伟、郑德山虽在城楼上小坐,仍能看出晚会开始前的不轻松。</h3> <h3>  赵东鸣同志写回忆文章时还查找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时1984年国庆的报导。</h3> <h3>  1984年,市委领导与指挥部部分同志合影,前排右一是郑德山。</h3> <h3>  郑德山受到了国庆筹备委员会的表彰</h3> <h3>  王兆华(后排左一)、汪家谬(前排左二)与指挥部的同志合影。</h3> <h3>  这是40周年大庆时的工作证</h3> <h3> 一代一代的国庆人在成长,他们逐渐接班上岗了。国庆45同年,郑德山是作为顾问参与晚会指挥部工作的。</h3> <h3> 李其炎市长宣布晚会开始</h3> <h3>  晚会时与段世学的合影</h3> <h3>  与李植田(中)、郭福长(右)合影,这三位曾被称指挥部里的三驾马车。</h3> <h3>  在晚会指挥台上留影</h3> <h3>  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吴垣(右二)、李大伟(左二)与李植田、郑德山合影。</h3> <h3>  李其炎市长与部分指挥部的同志合影<br></h3> <h3>  在迎接建国50周年前,为编写《庄严的庆典》一书,当年指挥部的一些同志,多次座谈、回忆,写文章。这是老一代国庆人留给后来人的最珍贵的礼物!</h3> <h3>  在紧张严肃的国庆指挥部里,也有欢乐和幽默。还是五十年代初期,有一天在指挥部办公室的桌子上,看见一张纸上写着“周、吴、郑、王”四个字,大家不解其意,办公室主任吴垣招呼大家坐下,笑说 : “咱们这儿百家姓是周吴郑王开头,就是周世贤、我、郑德山、王兴毅。” 从此,只要指挥部办公室开会,大家都要先问一句:周吴郑王到齐了吗?</h3><h3> 下面是赵凡同志(中间)与周(左二)、吴(右二)、郑(左一)、王(右一)的合影。</h3> <h3>  指挥部里的周吴郑(王的情况不太了解)已先后离世,老一代国庆人走了知多少。在我们欢庆建国70周年之际,我们怀念他们,並邀他们在天堂俯看凡尘,看看明天的盛况,他们一定会在天堂为我们点赞鼓掌!</h3><h3> 我也祝贺现在的国庆人,能有如此壮美的画卷向全世界展现,你们功不可没,辛苦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