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特辑:晋唐时期青绿、金碧山水画

文藏

晋唐宋元时期是青绿山水画演进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不仅成就最高,也是明清青绿山水画临仿、借鉴的资源及演进、发展的基础。<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 青绿、金碧山水是从技法角度对山水画的着色类型所作的概括。青绿与金碧山水皆属于着色山水,在画史文献中,着色山水的概念在宋代已普遍使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人绘 摹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h5> 「金碧」的概念在宋代已出现,最早提及此概念的是北宋王诜,他在《烟江叠嶂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尾纸自题诗中称「将军色山自金碧」,明确指出唐代李思训(大李将军)的着色山水为金碧山水。此外,北宋《宣和画谱》也有提及日本国山水小景「设色甚重,多用金碧」。相对而言,青绿山水的概念出现得最晚,在元代庄肃的《画继补遗》中才首次发现,庄肃称南宋画家赵伯驹「善青绿山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人绘 摹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h5> 关于金碧、青绿山水之所指,元饶自然《绘宗十二忌》中记载:树叶多夹笔,则以合绿染,再以石青绿缀金泥,则当于石脚沙嘴霞彩用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人绘 摹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h5> 可以看出,山水的青绿设色多以矿物性颜色石青、石绿为主,同时还有螺青、合绿等颜色。青绿山水则应指矿物性和植物性的青绿颜色为主色的山水画。饶自然还提到金碧山水的概念,他认为金碧山水的特点是在石青、石绿的基础上,在石脚、沙嘴、霞彩上使用石青绿缀金泥。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人绘 摹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局部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h5> 据画史文献记载,山水画滥觞于魏晋,据东晋顾恺之所撰《画云台山记》可知当时已出现相对独立的山水画。鉴于水墨山水在唐后期开始出现,之前的山水应都是着色的。唐后期之前的山水画作应该是以丹砂、空青等赋色的着色山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人绘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主室南壁法华变壁画 敦煌研究院提供 孙志军摄</h5> 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山水绘画真迹稀缺,故同时期敦煌壁画中的山水树石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时期敦煌壁画中的山水树石在画法、比例、颜色上都和中原保持一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人绘 莫高窟第103窟南壁法华变化城喻品 敦煌研究院提供 孙志军摄</h5> 盛唐莫高窟第一〇三窟山石则突出了线条在塑造山体外形及结构上的表现力。近景以两座高耸的主峰为主体,皆以铁线勾勒轮廓,山头染石绿,山体内部有方折的线条勾勒山石结构及肌理,染淡赭色或留白。盛唐敦煌青绿山水壁画的进步,应直接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从而也证明了盛唐中原地区在山水画上有了变革,并形成了成熟的青绿山水样式。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 李昭道(传) 明皇幸蜀图轴(局部)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h5> 唐代是山水画变革的重要时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其中「吴」是指吴道子,「二李」是指李思训、李昭道。他们都生活在盛唐,吴道子为靠绘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二李是唐宗室,分别代表当时山水画的两种类型,即突出线条表现的淡着色山水和突出富贵装饰性的青绿山水。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是现存风格最为古拙的山水卷轴画,同时也是青绿山水画,明詹景凤在《东图玄览》中评其为「殆始开青绿山水之源」。该图前隔水有宋徽宗御笔题签:「展子虔游春图。」经《宣和画谱》著录,历来被认为是展子虔的真迹。山石画法、风格之古拙为历代鉴赏家所认可,反映了山水画「创体而未大就」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