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赵树理陵园(山西行之二)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第二次来山西,首站住在了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h3> <h3>第二天,除必要的休整外,去领略了一下“皇城相府”的恢宏庄丽。</h3> <h3>第三天,参观久负盛名的“湘峪古堡”,处于半装修状态,了解其中奥妙,估计得几年以后了。</h3> <h3>不过听说,山药派的名家赵树理陵园就在附近,必须前去。极目远眺云卷云舒的天空很美,而拜谒近50年前逝去的作家,心情是沉重的。</h3> <h3>沁水县加丰镇尉迟村,因赵树理而有了名气,这牌楼很新,似乎油彩味渐近渐浓啊!</h3> <h3>牌楼反面的横匾也似乎不对味,我这不会是无知妄议吧。</h3> <h3>沿着绿草铺盖的陡坡上行。</h3> <h3>爬到山顶,想见的没有,一片茫然,询问几位采摘的妇女,才知应顺着这条小路继续上行。</h3> <h3>七拐八拐的,终于在一片葱郁中,露出了这座数十台阶上平台中央的黄色琉璃瓦盖顶亭子,白色大理石,黑色“赵树理墓”墓碑端立其中。</h3> <h3>平卧于亭前绿地、深底黄字的“赵树理”三个字和小平台上的黑色赵树理座势雕像一样醒目。</h3> <h3>这雕像就像是作家生前回老家挂职——边写作边处理政务的日常景象,坐在那里倾听着,衣着朴素、态度谦和、目光深邃……</h3> <h3>作家的生前事迹和建陵园过程,被他的老友、原《工人日报》的老领导苗培时,记叙在墓碑背面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全文如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赵树理,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阴历八月初七 !公元一九$六年九月二十四日" 生。公元一九七$年九月二十三日故去,终年六十五岁。赵树理是中国共产党老党员、老作家,他在数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他为文艺大众化和普及工作,努力不懈,奋斗终生。赵树理说:“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所以在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的多一些。”“有些人对‘普及’的理解有些偏向—— — 把‘普及’和‘通俗’混为一谈。‘通俗’是‘普及’的一个条件,但那只是照顾到群众的语言习惯和知识范围⋯⋯而不是照顾到群众文学艺术基础的全部。”“写小说不能先和读者订合同,读者没有非读不行的任务,全看作品本身写得能不能把读者抓住。想要让读者读得下去,就得去摸一摸读者的喜好,用说书来比,也就是须要先了解一下听书的人爱听哪一种说法—— — 如怎样说人家便能听到底,怎样说人家听个头便听不下去了。”周扬评论赵树理说: “他文好人也好。文章有特色,人也有特色。他最熟悉农村,最了解农民心理;他懂世故,但又像农民一样纯朴;他憨直而又机智诙谐;他有独到之见,也有偏激之词;他的才华不外露,而是像藏在深处的珠宝一样不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赵树理写小说,写戏剧,写论文,写曲艺,写思想杂谈。党需要他写什么,他就写什么。他遗留下的精神财富,永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流传百世。十年浩劫期间,赵树理的精神和肉体都遭到“四人帮”残酷迫害,含冤地下。他因多次被抄家,使他的手迹、原稿,未发表的遗稿、信件和各种写作笔记,片纸只字,荡然无存。这永不能再弥补的损失,真是中国文艺史上的悲剧。赵树理生前友好中共沁水县委 同立沁水县人民政府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六年九月二十四日建碑。</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碑文是赵树理生前好友、建碑负责人苗培时写的。</h3> <h3>在碑亭后面草地上,被绿叶裹盖、花圈围绕底部的肯定是作家的坟冢了。不由自主默哀三分钟!</h3> <h3>围绕碑亭前面的题字纪念碑。彭德怀、胡耀邦、郭沫若题字。下面题字的人是:</h3> <h3>周杨、茅盾、刘沣溪、邵荃麟</h3><h3>除第三位,另三位都是赵树理生前的上级领导。</h3> <h3>孙犁——与赵树理同行,淡定而有味的好作家。</h3> <h3>刘白羽、康濯、杨献珍</h3><h3>康濯此人不幸卷入胡风反革命集团案……</h3> <h3>冯牧、周杨(第二次)</h3><h3>冯牧令人尊敬的诗人翻译家。</h3> <h3>陈荒煤</h3> <h3>金炳华、马烽</h3><h3>马烽生前是山西文联主席,与赵树理同是山药蛋派。</h3> <h3>王中青、孙犁(第二次)</h3> <h3>林默涵、苗培时</h3> <h3>史纪言、巴人</h3> <h3>李普、李束为、邵荃麟(第二次)</h3><h3>此李普者,《炎黄子孙》老社长者乎?</h3> <h3>茅盾(第二次)、刘白羽(第二次)</h3> <h3>郭沫若(第二次)、陈荒煤(第二次)</h3> <h3>康濯(第二次)、周杨(第三次)、马烽(第二次)</h3> <h3>给赵树理墓碑留言的人,不吝美词赞颂的、撒热血的、诉衷肠的、以及隐含痛惜的和表白心志以忏悔的……不一而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权当老作家留给人世间最后的财富了。</h3><h3>墓地一瞥。</h3> <h3>墓地从无到有,纯属民间首倡、众筹、组织运作;石材源自京郊且刨土四层具备最佳质地;“赵树理墓”是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书写……许多知名和无名人士以默默无偿付出,纪念这位作家,也就是纪念所有被剥夺创作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为继续事业的传承增添些许希望和力量。</h3> <h3>据说赵树理亲属只使用国家所给一亩地的六分,所建陵园还是略显空旷。平台下的池水浑浊,无人料理已久。离别的惆怅也久难除去。</h3> <h3>不甘心啊!作家的故居就在下面的一片房屋中吗?甚或是房屋中的那小片很陈旧的疑似四合院吗?结果稍拐个弯,走下数十阶石阶,终于发现了一条小路两旁散立着的特殊纪念碑。</h3> <h3>《三里湾》学生时代的假期作业,当时硬着头皮读下去……</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而实际上,长篇小说《三里湾》和赵树理在山西平顺县川底村的经验有关,1951年到1952年,他连续三次赴川底村这个他在解放前就熟悉的“老根据地”,参加了这里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建设,和社员们交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了合作社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为他的写作积累下大量素材。1953年冬天,他开始了《三里湾》的写作,以此来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某种程度上说,这继续了他在上世纪40年代的“问题小说”路子,如他本人所言,这部作品是为了解决“农业合作社应不应该扩大,对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人和对扩大农业社有抵触的人,应该怎样批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三里湾》延续了赵树理在处理农村题材上的生动和娴熟,尤其是对落后分子“糊涂涂”、“能不够”、“常有理”等人的刻画,正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传神又幽默,呈现出丰富的生活气息和晋东南地域色彩。一个插曲是,小说完成后,虽有几家大出版社来“抢”,赵树理却把它给了别人看来“名气小、规格低、稿费低”的通俗文艺出版社,是因为他觉得这样能降低成本,减轻群众买书负担。1958年《三里湾》正式出版后深受欢迎,被改编为连环画、评剧、花鼓戏等,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一起被列为反映农村土改和合作化的重要著作。</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第二、三段截自网络)</h3> <h3>《登记》,没听说过。</h3> <h3>《十里店》,听说过……</h3> <h3>《灵泉洞》,大人们议论过,语言很诙谐……</h3> <h3>《锻炼锻炼》,人物特生动……</h3> <h3>批判“中间人物”时,很容易找来《李家庄的表迁》,一看就放不下了,甚至拿里面的人物、情节显摆或调侃……</h3> <h3>《孟祥英翻身》,没看过。</h3> <h3>走着走着,在小路中段发现了这栋房子。关得严严的。外面挂的牌子引人瞩目。</h3> <h3>坦率地说,作为多次纳入中学教材的《李有才板话》,我由必须熟悉它到传授它,是痛苦的经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真正接受赵树理的作品是从批判“中间人物”开始的,反而越批判越喜欢了。</h3> <h3>《小二黑结婚》还有电影呢,太有名了。</h3> <h3>它是赵树理的成名作。对它的评价见前,此处省略。</h3> <h3>没看过《万象楼》。</h3> <h3>细看碑上的刻字,热衷于创作的赵树理,一个性情中人的可爱形象栩栩如生啊。,</h3> <h3>正在筹建的赵树理纪念馆工地。我想,纪念馆竣工了,整座赵树理陵园才是完整的。</h3> <h3>从原路返回。路旁新居林立。“一些人借着赵树理的名誉,沾着他的光,也改变了境况。鬼知道,这里面有没有当年疯狂劫难老作家的人呢?!”唉,妄议妄想,止住吧。</h3> <h3>与养育作家的这片土地告别。沉重依旧。而在大自然中旅行,欣赏山川、草木、天地……像赵树理热爱农民的纯净又厚重、毫无功利,常令人兴奋甚至热血沸腾。沉重渐轻,再加上亲人陪伴左右,还有朋友,其中包括教过的学生现已成了朋友。</h3> <h3>此次旅行前,在中央机关工作的一个这样的朋友,让我和老伴去看了一场彩排。</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场机关干部职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演出水平较高,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解说词,就不转发了,仅听听分别向祖国、岁月、奋斗和信仰致敬的这一题目就值得赞扬。</h3> <h3>舞蹈《中国梦娃》、表演唱《美好家园》、</h3> <h3>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段《斗笠舞》视频。</h3> <h3>《斗笠舞》照片。</h3> <h3>女声小合唱《红梅赞》视频。</h3> <h3>《红梅赞》照片。</h3> <h3>《运动会成果展示》节目视频。</h3> <h3>原创诗歌朗诵《我们一起走过》。</h3><h3>总共12个节目,排练了近三小时。导演抠得巨细,演员巨听话巨认真。看的我都觉太苦的他们却毫无怨言。</h3><h3>作家赵树理是与时俱进的人。如果他地下有知的话,他会感慨中国变化太快吗?他会理解今天的中国农民绝非半个世纪前能比了吗?无论如何,赵树理属于人民,他是真正的人民作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