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在恢复高考的历史时刻诞生</b></h1> <h3><font color="#010101">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决定发布,举国振奋,无数青年欢欣鼓舞。这年冬季,尘封了11年的高校招生入学考试在全国各地举行。570万考生汇聚考场参加考试,当年录取27万人,录取率为4.74%。1978年春天,这批“天之骄子”迈入高等学府,成为七七级大学生。</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国务院批转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及招生工作宣传提纲</h5> <h5>准考证</h5> <h3><br></h3> <h5>入学通知</h5> <h3><font color="#010101"> 随着高考的恢复,高校的重建与发展成为题中之义。江西九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恢复高考后新建的一所高校。她位于历史名城,回应长江之奔流,领受庐山之灵气。虽是一所地方高校,但对于干渴已久的学子,一时间也成为心灵向往之地。 </font></h3> <p></p><h5> 当年的学校建筑</h5><div> 九江师专七七级中文班,可谓“群英荟萃”。全班51人,入校前有的是机关干部,有的是中小学教师,有的是工厂技术员或工人,有的是城市下放知青或回乡知青。其中老三届居多,进校平均年龄27.8岁。历经十年风雨磨练,都具有战天斗地的意志与本领。幸运进入中文班后,一个个如饥似渴,精神饱满,以把失去的青春补回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勤勉学习,蔚然成风。<br></div><p><br></p> <h3><b> 学风留痕</b></h3> 当年的我们,万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个个勤奋努力,进取向上。入校不久,我们班就创办了自己的班刊,名为“浔蕾”。“浔蕾”第一期出刊就引起强烈反响,部分内容被江西日报文艺副刊和其他报刊转载。一时间,我们的“浔蕾”灿烂开放,产生着良好的影响。 <h5>第一期“浔蕾”</h5> <h5>《作文选》当时被九江不少中学选为学生作文范文。《语文教研》上时有我班同学发表的文艺作品和研究论文。</h5><p><b><br></b></p> <h5>当年学生证和毕业文凭,它见证着我们的学习过程与收获。</h5> <h5>1980年6月七七中文班毕业合影</h5> <h1><b>我们的老师</b></h1> 当年任教我们的老师,也经历十年磨炼,有一种浴火重生之感。他们珍惜新的教学生涯,非常认真地对待教学。任教我们的老师,有的是名校才子,有的是地方教育界名流。面对我们这批特殊的学生,他们也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以己之丰富充沛而灌溉。我们感恩在生命中与这批老师相遇,感谢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br><br>当年任教我们专业课的老师有:<br><h5> 古典文学:王长发,凌左义,周平迅,钱耀东<br> 现代文学:李彪,刘器重,卢文一<br> 外国文学:付家令,朱耀良<br>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詹八言,江瑞娟,李家娣<br> 文学理论:陈忠,申家仁<br> 写作:申家仁,刘寅芳,楊振雄<br> 逻辑:于德礼<br> 教学法:袁隆楷,张水川<br> 班主任:申家仁</h5> <h1><b>当年的我和现在的我</b></h1> 四十年前,我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步入大学校园,一个个青春勃发,豪情满怀。四十年后,我们进入生命的第二个黄金期,享受生活,怡然自得。 <h5><font color="#010101">蔡厚淳,1947年生,毕业后供职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退休后长年游走于神州大地,美其名“文化养老”。</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蔡仲瑜,1950年出生,上海人,毕业后先后任职九江师范,上海松江师范,上师大附外。退休后读读写写,动动走走,向往无拘无束!</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陈春明,1953年出生于九江,1988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先后供职于九江经委、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中共赣州市委、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省人大。退休后读自己想读的书,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乐在其中。</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陈洪农,1947年生,江西泰和人。毕业后一直在九江市职业高中任教。现居九江,退休后喜欢打门球、走围棋。悠然自得,乐在其中。</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陈萍风,九江人,1953年12月生。毕业后就职于九江市总工会。退休后,在九江、北京两地轮流居住。信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成南福,1953年生,九江人。毕业后供职于市九中、市教育局。现居九江,退休后热衷于门球、象棋等活动。“做好自己,笑对人生!"</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丁桂英,1948年生于上海。下放江西军工厂。从69年至今夏,除了在师专和大学本科求学外,先后在九江、无锡、上海各类中学和中等师范学校任职。自由、宁静、快乐是我的追求。</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董晓敏,1953年生于南昌。毕业后于九江师范、九江师专、南京师大任教。退休后行公私两家老龄事务。欣赏:简单生活,快乐人生。</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段崇曦,都昌人,1947年9月生,毕业后留校三年,后供职于都昌县县委办、县教育体育局。退休后致力书画创作,乐此不疲,爱结同仁好友!</font></h5> <h5>封強军,1953年生于南京。毕业后居庐山,先后供职于庐山教科委教研室.庐山旅游职高。退休后长居九江。闲来读点旧体诗,兴来也诌几句玩玩。<br></h5><h5>自语:随缘适境,倾听自然。</h5> <h5>樊信德 1950年出生,上海人,毕业后先后任职九江六中,上海育人中学。退休后过自由自在的生活。</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冯令庄,1949年生于上海。下放江西永修,先后在农场、九江、上海的中学任教。爱好古典音乐,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习。“音乐是上天给人类最好的礼物。”</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傅秉安,1948年生,上海人。下放江西修水,毕业后供职于九江师专、上海市顾村中学。退休后读书看报玩小股票。生活理念:平平安安,清清淡淡!</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古大彦,1947年生。经历教师、记者、干部等诸角色转换。现为北京市一普通市民。历经世事变迁、人生苦甜,余生唯追随真、善、美。</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胡家斌,1953年生,毕业后,供职于南昌十五中、南昌实验中学。退休后无牵无挂,自在生活。</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黄宗理,1949年生。江西万年人。毕业后在九江师专、九江学院任教。退休后如候鸟,在江西、广东两地轮流住。偶尔出去旅游。与世无争,乐享天年。</font></h5> <h5></h5> <h5>姜晓明 ,1952年12月生于上海。下放于江西恒丰农场。毕业后任教于九江一中,后在深圳、上海等地企业工作。现定居加拿大维多利亚。追求“真理使尔自由”。<br></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孔荣林,1948年生于九江沙河。毕业后供职于九江市教育局、濂溪区文化馆。现居九江。散步、读唐宋、义诊,是退休闲居生活的全部。</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李恂生,1952年11月生于九江。毕业后,执教于九江一中、晨光中学,从事中学教学和管理工作。杏坛耕耘五十载,一生平淡未觉奇,正是金秋夕阳好,老马奋蹄至古稀。</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刘利民,吉林人,1951年出生。毕业后先后在九江市十中.民主党派机关.浔阳区政府工作。退休后,休闲自在,享度美好时光。</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刘融,1953年生于上海,办公司做生意失败后重返教师岗位 。曾在影视《热血深情》《98度青春》《心术》等片中扮演过各种配角。</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罗龙炎,1946年生于九江。毕业后供职于九江师专、九江学院。现居九江。退休后喜好户外行走。“本真诚以应万变,由篤实而达空灵。”</font></h5> <h5></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茅昕,男,1954年生于南昌。毕业后在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直至退休。非常感恩有机遇曾与这么多好同学同窗。</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梅俊道,1947年出生于九江。毕业后供职于九江师专,九江学院。现住九江市。退休后,喜好山水,亲近自然。感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缪小咏,江苏苏州人,1954年生于南京。毕业后从教五六年,后从事地方史志编纂工作,退休后仍在编编写写,更热衷旅游。书未读万卷,路已行万里。游目骋怀,做世界的读者。</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秦学渊,生于1955年1月。毕业后先后任师范学校、企业学校教师,教育行政、企业行政、慈善组织管理人员。退休后住九江,爱好穷游、摄影,平时读书习字、喜酒嗜茶。</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饶长林,1949年生,籍贯湖北。先后在九江一中,四中,教育学院和九江学院工作,现居九江。随遇而安,随遇而喜,知足而常乐。</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孙宗良,1952年生于上海。下放江西瑞昌,毕业后工作于九江、惠州、上海、太仓。人生始终在行走,退休后依然,由此感受生命的充实,并深深认同,教育是世间最大的行善。</font></h5> <h5></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汪平,1949年生,南昌人,毕业后从事中学教育工作三十余载,信奉"教书育人,求真务实"。现居上海,退休后喜养花种草,乐于山水逍遙游。</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王希腾,1947年生于湖口,毕业后供职于湖口县委、人大、政府、纪委和县二中,现居湖口县城,退休后创建县体育舞蹈协会。信念:立身为民,乐而有神。</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王以宪,1947年生于南昌。大学毕业后就职于江西师大,直至退休。现浮生于昌沪两地。不敢妄念,无愧于心。</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吴燮民,1948年生,南昌人。毕业后做了几年教师,后转行从事地方史志编纂工作,现定居广东佛山。</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熊庆年,南昌人,1954年2月生。198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居上海,供职于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font></h5> <h5>胥金牛,1947年出生,九江人,毕业后先后任职九江九中,浔阳区卫生局。</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许爱春,1955年10月生于九江,从九江辗转广东、上海,一辈子当老师,一辈子学当老师。现居上海,退休后继续在民办中学发挥余热。</font></h5> <h5></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余国振,1948年生于九江市。毕业后先后供职于九江日报、九江学院。现居九江市。退休后,沉醉于汉字,与先贤聊天。澹泊神闲,唯求大自在。</font></h5> <h5></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袁瑾洋,无锡人,1950年生,九江师专肄业,1982年获硕士学位,先后供职于江西教育学院、江西农大南昌商学院。退休后做饭带娃,浪迹天涯。</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张大伟,1949年生,北京人。下放江西庐山,毕业后于江西省庐山中学、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任教。退休后读书和旅游。生活理念: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张乐天,1952年生,江西彭泽人。毕业后获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供职于九江师专和南京师范大学。淡泊名利,工作勤勉。</font></h5> <h5></h5> <h5>周国,瑞昌人氏,50年生。毕业后执教高中,先军工,再一中。退休后转聘沙河民高。渔樵白发,与世为友,散淡人生,云卷云舒。<br></h5> <h5></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周庆丰,1949年12月生,瑞昌人,毕业后一直在瑞昌教书,退休后一直在家中操劳。半生教书匠,一世平常心。</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周伟毅,1953年10月生于上海。毕业后供职于九江一中,上海市三林中学,退休后居住在上海。追求:康健身体,平淡生活。</font></h5> <h5></h5><h5><font color="#010101">曾国俊,1953年生,儿时居修水。毕业就职于市九中,九江市委,九江学院,退休后进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工作发余热,好黑白世界。</font></h5> <h5></h5><h5>祝黄河,1955年生于南昌,毕业后获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供职于九江师专.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社科联.江西省政协。现居南昌。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 是心中不变的情怀。</h5><div><br></div> <h3><b>深切缅怀已故同学</b></h3> <h5></h5><h5>(上排从左到右:叶家陵、何林禄、程玉焕、王一宁。下排从左到右:黄嘉光、方式、刘宁生)</h5><p><br></p> <h5></h5><h1><b>四十载年华似水,情深谊长</b> </h1> <h3> 1978年我们在77中文班相遇之后,至今40年过去。40年来,我们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同学间的深情厚谊在持续绵延。学校毕业后,均已进入中年的我们,工作在或相同或不同的地域,或相同或不同的战线。历经磨练的我们,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履行着对社会和对家庭的责任。在总是忙碌的日子里,我们也总在相互惦念,相互问候、相互宽慰。40年来,除了书信、电话、微信往来之外,我们也有过许多的相互看望和相聚相见。让我们拉开时间的长轴,追寻那逝去的年华,回味那永存的情谊!</h3><div><br></div> <p><b>1979年</b></p><p> 1979年4月15日,七七中文班近二十名同学结伴游览庐山。很多同学是第一次游庐山,对庐山充满了期待。记得我们是从“好汉坡”徒步上山。仗着年轻气盛,我们没觉得累,一路欢声笑语,飞扬的声浪抛洒在崎岖的山路上,回荡在空旷的山谷间……<br> 我们就这样,全靠两条腿走:爬山,游花径,观仙人洞……一个个景点打卡,一直登上五老峰顶。然后我们又从山顶沿三叠泉走下山,最后在高陇饭店找了朋友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就搭了一辆卡车,大家浩浩荡荡地回到学校上课。<b><br></b></p> <h5>庐山仙人洞</h5> <h5>庐山花径、东林寺、聪明泉</h5> <h5>如琴湖畔、纵缆云飞、望鄱亭、五老峰(由上而下左起)</h5> <h5> 1979年春节,上海同学相聚于上海黄浦公园。</h5> <h5>1979年,张大伟、熊庆年摄于北京故宫。(上图)1979年5月,(左起)李恂生、古大彦、罗龙炎摄于石钟山。(下图左一) 1979年,(左起)段崇曦、袁瑾洋、缪小咏、王一宁摄于教学楼前。(下图左二)</h5> <b>1980年</b> <h5><font color="#010101">1980年 熊庆年和物理科、数学科校友郑砰梅、张良在永修一中实习。当时在永修(二中)实习的还有我班吴燮民。</font></h5> <p><b>1981年</b></p><p> 1981年6月,九江师专七七级中文班毕业后一学期,部分学友聚会于湖口石钟山,游览山光水色,后分别在"湖山一览"与"矶头″等景点留影,以示纪念。<b><br></b></p> <h5><p></p><p></p></h5><h5>当时拍照条件不好,照片已经模糊不清。经咱们傅班反复辨认,汪平兄整理,毕业一周年石钟山部分学友留影纪念名单如下:<br>1."矶头″照:从下至上:汪平,蔡厚淳,程玉焕,张大伟,周国,曾国俊,傅秉安,封强军,黄嘉光(左上图)<br>2.“水天一览”照:<br>后排左起:蔡厚淳,傅秉安,黄嘉光,汪平,封强军,张大伟,曾国俊。<br>前排左起:程玉焕,丁桂英,刘利民,叶家陵,姜晓明,冯令庄,董晓敏,周国。(左下图)</h5><p></p><p></p> <b>1987年</b> <p> 1987年,九江师专建校十周年,七七中文班部分同学相聚母校,庆祝母校十年华诞。 这一年,我们又一次相邀,重游石钟山,观览湖光山色,畅叙同窗友情。</p> <h5>1987年母校合影 </h5> <h5><font color="#010101">1987年重游石钟山</font></h5> <h5>1987年,詹八言老师给同学赠书题字</h5> <h5><p></p></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八十年代,陈忠老师、凌左义老师与罗龙炎、梅俊道等弟子参加庐山学术会议。(左上图、左下图)</span></h5><p></p><h5>八十年代末,(前排左起)杨振雄、刘寅芳、凌左义诸师,与罗龙炎、周乔健、邓星明同学于庐山芦林湖留影。(右图)</h5> <h3><b>1991年</b></h3> <h5><font color="#010101">1991年8月,同学们到詹八言老师家,祝贺他七十华诞。</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我班学友在江西教育学院相聚。</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1991年11月23日,熊庆年来浔,部分同学在李恂生家小聚。</font></h5> <b>1994年</b> <h5><font color="#010101">1994年,陈忠老师到南京,于王长发老师家合影。(上图)</font>朱耀良老师和罗龙炎、段崇曦、梅俊道、何林禄等同学在都昌南山。(下图)</h5> <b>1998年</b> <h5><br></h5> <h5><font color="#010101">1998年春节期间,老同学做客熊庆年家</font>(图一)。1998年2月5日,袁瑾洋在五湖大酒店宴请熊庆年、陈春明、张乐天及他们的家人。五位老同学相聚一堂(图二、三)。</h5> <h5><font color="#010101">1998年,熊庆年、袁瑾洋、程玉焕参加白鹿书院学术会议。</font></h5><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 <b>2000年</b> <h5>2000年5月3日,上海部分同学聚会松江方塔公园。(上、中图)</h5><h5>2000年,上海部分同学和英语老师钟维尧在人民广场合影。钟老师同时也是我们七七级校友。(下图)</h5> <b>2003年</b> <h5><font color="#010101">2003年7月28日,七七中文班部分同学在校图书馆前合影</font></h5> <b>2007年</b> 2007年6月7日,九江电视台就高考三十周年做专题采访:《九江电视台:浔城新闻眼——1977.我的高考》,九江师专七七中文班部分同学,作为高考亲历者代表,相聚一堂畅谈高考记忆。 <h5>参加九江电视台采访的我班同学(左起:余国振、刘利民、李恂生、蔡厚淳、罗龙炎、梅俊道) </h5> 2007年6月13日,湖口报以《1977高考:温暖如春》为题,刊发系列图文报道,其中有报道《王希腾:苦等11年终圆大学梦》。时隔十年,王希腾再次以《我的高考——为恢复高考四十年而作》,抒发那份特殊的情感。 <h5>王希腾同学关于高考记忆的诗文</h5> 2007年,班主任申家仁老师有感于高考三十周年以及与七七中文同学的师生情谊,赋七律一首。并附言:当时罗龙炎、梅俊道、曾国俊、成南福诸君先后雅和。<br> <h5>申老师七律诗</h5> <b>2008年</b> <h5></h5><h5>2008年7月18日,许爱春、孙宗良到九江。(上图)2008年8月1日,周伟毅到九江。(下图)<br></h5> <h5><font color="#010101">2008年10月18日,古大彦、刘利民到南京,此期还高兴地见到了当年的外语老师翁星灿老师。</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2008年10月26日,古大彦、刘利民、缪小咏、张乐天到上海。</font></h5> <b>2009年</b> <h5><font color="#010101">2009年1月31日,同学们相邀到师专给老师拜年,大家在办公室见到了陈忠老师。</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2009年11月9日,蔡仲瑜到九江。</font></h5> <b>2010 年</b> <h5></h5><h5>2010年,世博会,黄宗理到上海。(上图)<br></h5><h5>2010年,王希腾到上海看望老同学。(下图)</h5> <b> 2011年</b> <h5>2011年1月,上海同学聚会。</h5> <h5>2011年2 月7 日,陈春明、张乐天、董晓敏到上海。老同学久别重逢,在席间畅谈。</h5> <b>2012年</b> <h5><span style="color: rgb(1, 1, 1);">2012年春节期间,姜晓明、郭寅到九江。</span></h5><p><br></p> <b>2017年</b> <h5><font color="#010101">2017年4月12日, 申老师、江老师到九江。</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2017年5月5日,申老师、江老师到北京,率学生段崇曦、陈萍风、古大彦同游北京大学,于图书馆前、未名湖畔留影。</font></h5> <h5><font color="#010101">2017年8月周伟毅、张乐天、董晓敏去加拿大多伦多看望申老师和江老师。这是在老师家别墅前的合影。</font></h5> <b>2018年</b> <h5>2018年6月17日,张乐天到九江。</h5> <h5>2017年7月23日,张大伟来庐山同学小聚(上图)2018年7月25日,张大伟再次来庐山与同学小聚。(下图)</h5> <h5></h5><h5>2018年10月,曾国俊、陈春明在深圳大学重逢。<br></h5> <h5>2018年10月,与王长发老师、翁星灿老师欢聚。</h5> <h5>2018年10月15日,袁瑾洋到湖口,与老同学合影。(左下图)2018年10月26日,袁瑾洋到九江,同学聚会。(上图、右下图 )<br></h5> <b>2019年</b> 2019年6月2日当天,上海同学一行到苏州与老同学张乐天相聚。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弹唱游玩仿佛回到学生时代。 <h5><br></h5> <h5>上海同学欢乐苏州行</h5> <h3> 谭畈荆园是罗龙炎同学家住宅,位于九江市近郊、庐山脚下,风景十分秀美,是同学们经常聚会的地方。</h3> <h5><br></h5> <h5>2019年7月23日,相聚谭畈荆园。<br></h5> 2019年8月,申老师、江老师、王老师、翁老师与化学系陈丽芳老师、图书馆韦明新老师在美国相聚。 <h5>2019年8月,摄于波斯顿</h5> <h5><p>2019年9月,袁瑾洋、汪平扬州行。</p><div><br></div></h5> <h5><p></p><p></p><p></p><p></p><p></p><p style="text-align: left;"></p></h5><h5>附: 背景音乐歌词 </h5><h5><b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inherit;"><br></b></h5><h5><b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inherit;"> 翻开同学的老照片 </b></h5><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一一题77中文“回顾篇”电子相册 </span></h5><h5>翻开同学的老照片,青春扑面花开眼前。<br> 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面孔,<br> 令人感叹唏嘘浮想联翩。 <br>黄泥塘风雨泥泞,我们一起走过, <br>万杉山挑灯亱读,我们同窗比肩。<br>我们一起,极目大江东去孤帆远影; <br>我们一同,攀登险峰极顶匡庐之巅。 <br>相逢相聚,缘起缘续, <br>友谊长存,厚土长天。</h5><p></p><p style="text-align: left;"><br></p><h5> 翻开同学的老照片, 泪花不禁模糊双眼。 <br>一桩桩消逝而难忘的往事,<br> 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br>四十年风雨兼程,我们从容走过, <br>红尘中人生百味,我们全都尝遍。 <br>我们坚定,因为历经磨难曾经沧海; <br>我们美丽,因为志趣高远腹有诗箋。 <br>生命花开,香沁岁月, <br>友谊长存,厚土长天。</h5><p></p><p></p><p></p><p></p><p></p><p><br></p><p></p><p></p><p></p> <h5><p></p></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重温青春芳华 续写友谊歌诗</font></b></h3>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策 划: 秋空明月 <br>图片供稿 : 全体同学<br>图片整理 : 匡庐晓风 远近扬 千里草 <br>撰稿/编辑:千里草<br>背景音乐 :秋空明月词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远近扬曲/钢琴弹唱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琴缘钢琴演奏<br>制作/修改:橡皮擦 筒子<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19年10月16日完稿</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19年11月20日定稿</span></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h5>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