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小波《国学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有感

农夫

<h3>  近日,无意间看到王小波的一篇文章,叫做《国学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文章秉承王小波一惯的玩世风格,猛烈抨击国学传统,深刻批叛了孔、孟、(二)程、朱五个人,最后得出了一个如标题所示的结论。他骂孔子是“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的“挺可爱的老天真”,说孔子特别强调的礼“对于幼稚的人也许必不可少,但对于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种负担”。他骂孟子经常“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说孔孟所言的“仁义”、“中庸”“都用不着特殊的思维能力就能想出来”,和西方的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伟大发现简直没得可比。他骂二程故弄玄虚,“看到毛茸茸的鸭雏,才体会到圣人所说的‘仁’”。他骂朱熹失之简单,“用阴阳五行就可以格尽天下万物”。他得到的结论是:国学不可能无所不包,也不可能“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历经几千年,被无数人钻过之后,“古宅闹鬼,老树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h3><div><h3>&nbsp; &nbsp; &nbsp; &nbsp; 王小波是个亦文亦理的怪才。他的外甥在一篇文章中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在文学创作之余,还用汇编语言编写DOS系统下的汉字输入法、搞Win32 SDK编程、制作《黄金时代》的多媒体电子书……经常熬夜苦干。因为有这样的理工科知识背景和才干,所以他看问题喜欢往本质上看,写东西喜欢往尖锐里写;因为有这样的殚精竭虑,所以有了后来的天不假年。</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和王小波其他的作品相比,《国学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它以鲁迅一般的自我解剖精神,于嬉笑怒骂之间狠狠地批判了国学中的糟粕和无限抬高国学地位的错误观点,想了一般人未曾想,骂了一般人不敢骂。</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国学好像是在洋务运动前后,张之洞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区分而提出的概念,它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涵盖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学、哲学、史学、宗教、中医学、农学、数学等等,像汪洋大海一样,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结晶。</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的华夏民族在薪火相传的发展过程中,有过数不胜数的辉煌:思想文化领域的诸子百家、科技探索领域的四大发明、制度实践领域的强汉盛唐……这些通过艰辛探索获得的丰硕成果,经过历史长河的涤荡,最后都沉淀进了历久弥丰的国学里面。所以说,在神圣的国学面前,我们不敢有半点虚无,不敢有半点狂妄。</h3></div> <h3>  然而,敬畏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我们的国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他从悠远的历史中走来,一路上捡拾了许多闪闪发光的金子,也捡拾了许多不名一文的瓦砾,正如王小波批判的那样。就比如儒学,并不像道家那样深入地思考主宰宇宙万物的规律,而是一味地教化人们盲目遵从,被统治阶级利用了两千多年;就比如中医,并不深入探究病理,而是总结了一套包治百病的表里虚实,直到今天还不肯改变;就比如程朱理学,发现表述不清,就去求助阴阳五行……这些表面至高无上、看似艰深无比的理论,维护了皇帝的统治,麻痹了人们的精神。</h3><h3> 王小波的批判入木三分,同时又有点尖酸刻薄,因为他忽视了我们的老祖先所处年代的客观条件,忽视了近代以前的相当长时间里,西方也处在蒙昧之中,甚至还曾追随过我们的事实。只不过,西方人被苹果砸到的时候觉醒了,我们却被国学中的糟粕毒害得失去了实证精神,陷在玄幻中不能自拔,人家都已经船坚炮利了,我们还在八股里谈论着中庸、权衡着阴阳。</h3><h3> 鸦片战争以后,终于有一些开明的人士,开始看到我们玄幻主义指导下的格物致知与西方实证主义指导下的格物致知的差距,开始真切地承认自己的落后。</h3><h3> 五四运动以后,人们在“科学、民主”旗帜的引领下,开始对玄幻的传统学术和愚昧的封建制度进行决绝的反叛,开始抛弃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开始学习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机制、语言,用了近百年时间,终于补完了落下的功课,基本追赶上了西方的脚步。</h3> <font color="#010101"><h3></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学习“西学”实现了富强,却没有像有些国家和民族那样否定并丢弃自己的传统。这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根基,就像浩瀚的海洋,可以收纳百川,可以吞吐万象。</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因为具有如此的气量,所以我们不拒绝王小波一般的批判,相反,我们害怕的是另外一种极端。比如有些大师仍然抱着玄幻思想不放,继续挖掘糟粕、释放毒气;比如有些专家仍然在云里雾里地吹嘘中医的种种神奇;比如有些学者仍然在极力倡导提高文言文在考试中的比例……</h3><h3>&nbsp; &nbsp; &nbsp; &nbsp; 凡事都应一分为二,万物均须发展融通。比如对于儒道诸学,我们要承认它们曾经在道德伦常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要承认它们在当时条件下探索的不易,我们要承认它们中间相对科学的部分,但是我们更要毫不留情地批判其中违背科学、禁锢人们思想的成分。比如对于传世经典,我们要承认它的博大精深,我们要学习它的来龙去脉,我们要秉承它的优美意韵,但是我们更要仔细斟酌它在现代知识体系中应该占有的比例,不能深陷其中,之乎者也,枉费了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的一片苦心。比如对于中医中药,我们不应该否定它在维系华夏民族繁衍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不应该否定中药实实在在的治疗效果,但是我们更应该深刻检讨它在病因病理、诊断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吸纳现代科技成果,让它从懵懂中走出来,在发展中走下去。</h3></font> <h3>  发展不可阻挡,智者顺应潮流。如果仓颉能够看到汉字现在的模样,相信他一定会为这些演变感到欣喜;如果老子能够看到今天的科技成果,相信他一定会及时修正道家的相关理论;如果李时珍能够看到现代化学的发现,相信他一定会在《本草纲目》中准确注明每种草药的成分……</h3><h3> 国学应该接受批判,也应该顺势发展,否则真的会像占星卜卦、奇门遁甲、麻衣相术等等糟粕一样,变成妖怪,被历史抛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