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花絮(八)

荷塘月色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越南的河中洗了个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战斗进行到3月5号,掐指算起我们到越南已有了半个月的时光。这天,连队行进到一座村庄的附近时,接上级指令原地休息待命。趁着休息的间隙,一位连干随身打开了携带的袖珍熊猫牌收音机。不一会儿便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向全世界发出的通告。通告中说,我对越自卫还击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从即日起将陆续从越南撤回军队。战友们突然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象炸了锅一样。有人想哭,有人想笑,也有人在缅怀和沉思,更多的人是在庆幸,庆幸自己经历了战火,终于可以活着回去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终于可以活着回去了。这是家人的期盼,也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可是经过十几天的作战,战友们的形象实在是太邋遢了。领章帽徽丢了不说,衣服也是脏兮兮皱巴巴的。身上的泥巴搞潜伏就根本不需要化妆。这个形象比起敌后武工队还要差点火候,考虑到快要回国,正好我们休息的旁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河,连长便让兵分两批,一半人马警戒,一半下河洗澡整理个人卫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我是第二批下河的,清澈的河水浸润着的皮肤,真是舒服极了。我索性连军装也一块洗了,反正毎天岀的汗水和湿军装也差不多少,越南白天温度高,穿在身上一个时辰也就干了,我要把自己洗的干干净净的,精精神神地回国,凯旋之师一定要有个凯旋的样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我边洗边想间,突然听到了集合的号令,当时又想,这么快就要回国了啊。集合后,只听连长下发了向前开拔的命令,开始大伙还以为是听错了,后来确认的确是继续向前开进!在部队,命令就是命令,军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命令没有为什么,只能坚决完成任务!至于何时回国,还要听从上级命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虽然继续向前开进,但我们都知道,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坦克兵之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 我之所以要写坦克兵之殤,是因为我在战场上看到了太多被击毁的坦克,目睹了许多坦克兵牺牲的惨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其实在越南战争中,对于在山地是否适宜使用坦克作战,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质疑一方说:越北山地多道路狭窄,地形险恶复杂,限制了坦克的机动能力,在此地形条件下作战,容易成对方的活靶子。可惜质疑方的意见没有获得足够的认识。当时的指挥官大多是革命年代走过来的老军人,文化不高,缺乏现代化的作战经验。坚持说,在山地作战中使用坦克作战,是我军的一个创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客观地说,如此决策,与其说是一个创举,不如说是一个昏招。恰如质疑方所说,越北的山地根本就不适合坦克机动,坦克只有在视野比较宽阔的地形上进行运动站或追击站,才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而在山地根本就无法展开,在狭窄的道路排成一字长蛇,前方一旦有一辆被击毁堵死道路,后边就都成了活靶子。坦克重在机动能力,如果失去机动,就炮火威力而言,还不如炮兵的效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实战中,这些质疑变成了血淋淋的教训。地形的不利,加上老掉牙的装备,刚一交火,就暴露出出严重的问题。当时,我军坦克主要是59式、62式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还有部分二战时期使用的苏式t34型号,这些坦克机动性不足,装甲保护能力也差,再加上越北山陡林密,溶洞又多,很容易被埋伏的敌人近距离击穿,平时我们基本没有进行过步坦协同训练,因此,缺乏步兵保护的坦克就几乎成了对方活靶子,我就亲见多辆被毁的坦克,坦克的炮塔与车体生生分成了两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一次随师指挥所行军的途中,前方抓获一名越军俘虏,缴获了一支形状既像是枪,发射筒又似单兵火箭的武器,李九龙师长用手掂了掂这个武器的分量,通过翻译问这名俘虏这是什么武器,俘虏回答这个武器是打坦克使用的。李师长有点 难以置信,怀疑这么小的武器,怎么会能把坦克顶部的炮塔炸掉,翻译告诉师长,俘虏说不是这个枪有那么大的威力。是这个枪射出的弹头,接触坦克后会产生高速旋转,击穿坦克产生高温引爆坦克内部携带的炸弹。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惨状。舱内的坦克兵就不用说了,身上的肢体都不知飞到哪里去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 今天我写这些文字,并不是抹黑我们的坦克兵,我们的坦克兵是勇敢的。但战争是指挥的艺术,也需要制胜的利剑。未来的战争,我们必须有观念的更新,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只有正视过去的不足,善于总结教训和经验,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未来战争中掌握主动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