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的城市斯特拉斯堡

小白兔

<h3><b>斯特拉斯堡伊尔河畔</b></h3><h1> 溯流而上到德国诺伊堡上游一点点,莱茵河成为法德两国的国境线。斯特拉斯堡也就成为法国在国境线边的第一大城市,也是法国的第七大城市。</h1><h1> 斯特拉斯堡的城市历史文化中心被伊尔河(River Ill)的两条支流环绕,形成“斯特拉斯堡大岛”,沿伊尔河就可以观赏这座大岛的历史演化。</h1> <h3><b>“小法兰西”半木结构建筑</b></h3><h1> 斯特拉斯堡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是斯特拉斯堡主教座堂和“小法兰”。</h1><h1> 小法兰西是斯特拉斯堡大岛西南角的一片区域,这片区域里有斯特拉斯堡最多的半木结构建筑,其中许多是莱茵河地区黑白木架构建筑。</h1><h1> 本文就从“小法兰西开始,沿伊尔河顺时针行走,去穿越斯特拉斯堡的历史风景。</h1><h3><b><br></b></h3> <h3><b>海因特里希塔(Heinrichsturm)和盖顶桥(Ponts Converts)</b></h3><h1> 伊尔河是莱茵河的支流,在注入莱茵河之前,让斯特拉斯堡水网交错。在中世纪斯特拉斯堡与美因茨和法兰克福作为莱茵河的主要港口而兴起。</h1><h1> 法国军队占领这里时,法国将军沃邦在此筑起“沃邦拦水坝,即是水利工程也是防御工程。拦水坝始建为两层,下面用拱券方式建成水闸,上层为廊桥式样,可以屯兵戒卫。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军队占领这里,又在法国人的工事上再加一层。</h1><h1> 现在水闸仍可使用,而屯兵通道成为景点。这里保留的几座高塔也是中世纪的部分防御工事。</h1><h3> </h3> <h3><b>小法兰西半木结构建筑</b></h3><h1> 公元前12年,这片凯尔特人的定居点已经变成罗马帝国的上日耳曼行省的一个哨所。4世纪,这里成了斯特拉斯堡大主教驻地。5世纪,在被反复侵扰之后,日耳曼人终于做了这里的主人。</h1><h1> 9世纪,一份《斯特拉斯堡誓言》在这里签订,这是一份合作协议,是查理曼大帝的两个后代结盟,共同反对他们的兄长,查理曼大帝的另一个后代。这份在《凡尔登协议》之前的誓言,其特别之处在于行文的文字,不是中世纪的官方文字拉丁文。</h1><h1> 也许是为了让双方的士兵民众都听明白誓言的内容,这份文件使用古法语(高卢—罗曼语)和古德语(条顿语)。语言学家据此找到了今日法语和德语各自的源头,这也是这一论点唯一且最可靠的证据。而历史学家则可以证明,在《凡尔登协议》之前,法兰克王朝已经分裂为各自独立的原始国家,发展出各自的语言和风俗。或者,在帝国内部是由多个“区域”组成的,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h1><h3> </h3> <h3><b>小法兰西一隅</b></h3><h1> 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就已经得到包括斯特拉斯堡在内的整个阿尔萨斯地区,当时“花柳病”似乎是法国人的病(或是拉丁人的病),为了不让疾病泛滥,也为了让病人得以修养,在“小法兰西”圈出一块地,将病人们囚禁于此,同时还有一家医院在此开业。这就是中世纪每当被提起都让人侧目的“小法兰西”由来。</h1><h1> 现在这里游人如织,半木结构建筑的色彩成了拍照的美丽风景。</h1> <h3><b>法国国立行政学院</b></h3><h1> 位于沃邦拦水坝边,法国政治家的摇篮。</h1><h3><b> </b></h3> <h3><b>本杰明 奇克斯广场(Place Benjamin Zix)</b></h3><h1> 10世纪法兰克三分天下后,斯特拉斯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商业中心。13世纪获得“帝国自由城市”地位。14世纪商会广泛参与城市管理,斯特拉斯堡宣布为“共和国”。同时黑死病、屠杀、驱赶犹太人让城市蒙羞蒙难。</h1> <h3><b>新圣彼得新教教堂(Eglise Saint Pierre Jeune)</b></h3><h1> 这是一座哥特风格的新教教堂,教堂的地下室可以追溯到5世纪,教堂回廊始建于11世纪。</h1><h1> 注:这里的“新圣彼得”,是区别于一座名“旧圣彼得”的教堂。这里的“新教教堂”,是宗教战争之后,形成的不同于罗马天主教的基督教教派。</h1><h1> 再注:照片的“足迹”开始沿伊尔河顺时针移动。新圣彼得新教教堂门前的马路可通向斯特拉斯堡商业广场“科勒贝尔广场”。</h1> <h3><b>市法院和新圣伯多禄天主教堂</b></h3><h1> 这座教堂也是新圣彼得教堂,只不过这是一座天主教教堂,圣彼得、圣伯多禄都是圣彼得,这是这位圣人的名字的拉丁发音和英文(也可能是其他语言)发音的区别。</h1><h1> 作为商业发达的自由城市,往往会拥护马丁 路德,这样就会在宗教改革中旗帜鲜明地选择了新教。这一选择的结果,是宗教革命者破坏了许多教堂和修道院,拆毁部分教堂里的圣人雕像。</h1><h1> 由于担心宗教战争的任何一方获胜而威胁自己的利益,在战争初保持中立的法国出兵德意志地区,这是莱茵、摩泽尔地区的灾难。</h1><h1> 法国占领斯特拉斯堡后,驱逐新教教徒,斯特拉斯堡的教堂又回归罗马天主教教堂。但斯塔拉斯堡大学的路德派一直坚持了下来。</h1><h1> 法国大革命再次让罗马天主教下台,革命者再次以摧毁教堂、破坏圣像的行动表达决心。</h1> <h3><b>铸造桥(Pont de la Fonderie)</b></h3><h1> 这座桥建于19世纪,位于市法院门口,在宏伟的建筑面前,这座桥分外秀丽。</h1> <h3><b>莱茵宫</b></h3><h1> 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帝国占领,随后的德意志帝国统一了德国。胜利者无一例外地都要建造,在莱茵宫附近有一片被称为“德国区”,这里有大量普鲁士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恢弘壮丽。</h1><h1> 建造于威廉一世时期的莱茵宫,曾经是威廉二世的宫殿,现法国政府机构。</h1> <h3><b>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b></h3><h1> 普鲁士时期建造,是巴黎之外,唯一被称为“国家剧院”的建筑。</h1> <h3><b>斯特拉斯堡歌剧院</b></h3><h1> 始建于1804年,普法战争中被炮弹击中,于1888年修复。这是新古典主义建筑,南立面有巨大的柱廊,上方为六位缪斯女神雕像。</h1> <h3><b>汤米 温格尔博物馆</b></h3><h1> 汤米 温格尔出生于斯特拉斯堡,是作家和插画画家,出版过140本图书,以尖锐的社会讽刺和幽默诙谐的语言而著称。</h1><h1> 斯特拉斯堡于2007年创办这家博物馆,博物馆内展品包括温格尔的画作、温格尔收藏的古玩具,温格尔的画家朋友们的画作。</h1><h1> 博物馆建筑并非温格尔的故居,这幢建筑建于1884年,名叫“格瑞纳 (Greiner)”。</h1> <h3><b>蓬特尼尔国际中学(Pontonniers)和圣埃蒂安桥(Pont Saint Etienne)</b></h3><h1> 这所中学(用中国的语境可能称为“中等专科学校”更合适)建于1902年,是商科、管理、历史、语言兼备的国际综合型高中。</h1><h1> 这座桥旁的教堂、广场和街道都是保留非常好的中世纪风格。</h1> <h3><b>国王桥</b></h3><h1> 从斯特拉斯堡大岛西南角的“小法兰西”开始,现在已经到了大岛东南角。</h1> <h3><b>圣威廉教堂(Saint Guillaume)</b></h3><h1> 这座教堂的彩色玻璃为文艺复兴风格。</h1> <h3><b>罗汉宫(Palais Rohan)</b></h3><h1> 建于1732~1742年,由斯特拉斯堡大主教建造,是大主教宫,被称为“小凡尔赛宫”。现在是斯特拉斯堡考古、美术、装饰艺术博物馆。在展览中有红衣大主教和路易十五的套房。</h1><h1> 罗汉宫向南面对伊尔河,向北面对大教堂。</h1> <h3><b>圣尼古拉斯教堂</b></h3> <h3><b>圣马丁桥(Pont Saint Martin)</b></h3><h1> 走到这里,又到“小法兰西了。现在应该去看看大教堂了。</h1> <h3><b>斯特拉斯堡主教座堂</b></h3><h1> 大教堂始建于1176年,1439年全部竣工。是用孚日山的粉红色砂岩石料筑就。</h1><h1>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是欧洲著名的哥特式教堂。用雨果的话说:“集巨大与纤细于一身,令人惊异的建筑。”</h1><h1> 对教堂没兴趣的游客可以聆听并观赏一下教堂敲钟,非常复杂有趣的。等待时间也不长,每十五分钟一次,当然每次的趣事是不一样的。</h1><h3><b><br></b></h3> <h3><b>斯特拉斯堡主教座堂</b></h3><h1> 这是大教堂的南立面,也就是与罗汉宫相对的一面。从大教堂出来走过罗汉宫就是伊尔河,右转沿伊尔河走(向西),过四座桥就是小法兰西。</h1> <h3><b>大教堂玫瑰花窗的内外</b></h3><h3><b><br></b></h3> <h3><b>卡梅泽尔府邸(Maison Kammerzell)</b></h3><h1> 这幢建筑始建于1427年,在1469和1589年经过两次改建。属于德国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下部是石砌,上部是各层为木结构和雕窗,这也是莱茵河流域的民间建筑特点。是斯特拉斯堡半木结构建筑中最大最华丽的建筑。</h1> <h3><b>大教堂广场</b></h3><h1> 在每一个地标景点吃冰激淋很特别。</h1> <h3><b>古滕堡广场上古滕堡雕像</b></h3><h1> 15世纪后,斯特拉斯堡是人文学术中心,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早期印刷中心。</h1> <h3><b>舒服、安逸</b></h3> <h3><b>岁月静好</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