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 追梦一一2019湛江语文教师第跟岗学习总结

凯旋

<h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市教育局为了改变湛江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在广东仍至全国的排位,寻找更先进更开放教育理论,更好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增强教师教育教学创新能力,74名湛江市初中语文教师心怀梦想重任,相聚长沙,开始了10天的追梦之旅。</h1><h1> </h1><h3><br></h3> <h3>培训内容,课程安排</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习分为两阶段</b></h1> <h3>第一阶段,聆听专家专题讲座</h3><h3> </h3><h3> 长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毓灵钟秀。涌现出不少名人专家,21、22日我们全体学员集中在长沙兴湘国际商务宾馆听专家讲座。这些专题讲座拓宽了我们教学教育视野。</h3> <h3>株洲市教育局何其刚老师微课《原来可以这么上一一极简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与实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创新课程堂发展之窗。极简技术就是的“简单PPT技术",一种人工智能软件技术,源于视觉艺术、音乐和其他媒介的设计艺术风格。</h3> <h3>何其钢老师极简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中的创新,也可能是未来课堂的趋势。我们认识到要努力掌握这种新型课堂模式,以技术为辅助手段,运人用新的备课思路和资源,更好组织学生课堂和课外学习,提高教学十效果。这种简单的软件制作运用,我校一些老师在这方面其实早已走在前面!</h3> <h3>璩艳霞,长沙市中中雅培学校正高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名师领班学员,湖南省青年精英教师,湖南省首届教师培训师,湖南省初中语文学科专家培训专家。专题讲座是《教师怎样做好规范的教学设计》,为我们教学设计存在的不明确、迷茫等问题打开了一扇光明之窗。</h3> <h3>璩艳霞老师的讲座围绕教学设计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三方面论述。</h3><h3> 她指出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指针,学生需要什么,老师就要根据实际教什么,是教课程,而不是一课课教材。教材是实现封程的载体。这些已让我们一部分教着教着忘了教育的本初的老师,又找回了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方向。</h3><h3> 璩老师又通过不同课例的分析,印证了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而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论。让我们领略"生命教学"的意义。她说:“我们要享受教育的每一瞬间的精彩,我们要用生命去唤醒、点燃、激励,成全学生的生命。"只有重视学生在人文性的浸润中更好学习语文工具性,更有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h3><h3>下面是璩老师两个设计案例:</h3><h3>《散步》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一一再读课文一一探究主题一一拓展延伸 </h3><h3>第二课时:导入课堂(上节课改写标题入手)一一研读课文的美(意境美,哲思美,对称美)一一美文改写成诗歌一一创作诗歌</h3><h3> 王晓敏老师在她所写的美篇《简约蕴含着大智慧》评价:整体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简单,但简单背后却闪耀着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智慧。追求简单是从容,更是成熟是高度更是境界。</h3><h3> 《秋天的怀念》分五个环节</h3><h3>一、简单导入</h3><h3>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h3><h3>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h3><h3>2.标出自然段,划出重点字、词、句。</h3><h3>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h3><h3>三、再读课文,赏析品读</h3><h3>1.出示语段,教师范读.</h3><h3>2情境设置(明确:太苦了)</h3><h3>3请你从文章中找找,哪些文字写出了母亲的苦?</h3><h3>(1)学生自主探究(2)师生共同赏析</h3><h3>赏析重点:<br></h3><h3>a.品味文中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抓住关键字体会人物情感。<br></h3><h3>b.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和无私的母爱。<br></h3><h3>四、阅读拓展,感悟生命抒写<br></h3><h3>五、总结下课</h3><h3> 这一节课同样简单、朴素,充分体现了“生命教学"的理念。</h3><h3> 璩老师作为从一线走出来的名师,经验分享,让我们感到更真实、亲切,感性。</h3> <h3>万淑兰,长沙市雨花实验中学校长,湖南省特级教师,湖南省正高级教师,湖南省未来教育家及省培训师培训对象,湖南省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中国好校长。专题讲座是《幸福育人,育幸福人》,为我们因压力逐惭产生职业厌倦心理打开了一扇幸福之窗。</h3> <h3>万校长经典语:</h3><h3> “我们不要用成人化的思维去理解孩子,教育要从孩子的世界出发。”</h3><h3> “我们该做的,是如何在接受现实的状况下,为教育贡献一份力量。”</h3><h3> “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要帮助个人实现幸福完整的生活,因此教育也需要幸福完整的人来实施。”</h3><h3> “我的工作理念是安静办学,诗意地栖息在校园静待教育花开。因为我相信教育是一个慢过程。”</h3><h3> “我是一名草根教师,乡村教师,一名充满烟火俗气的女人。不是为了事业而抛家弃子的女人。"</h3><h3><br></h3> <h3>  万淑兰老师讲座让我们感受了如沐春风的快乐,滋润了快干枯麻木的生命力,坚定了追求"幸福育人,教幸福人"的信念。</h3><h3> </h3><h3> 这些专题讲座让我意识到只有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才能改变职业倦怠心理,激发热情,更好发挥语文教师教师育人作用。</h3> <h3> 第二学习阶段</h3><h3> 跟岗长沙田家炳实验中学</h3><h3> 我们第一组16人被分配到长沙市田家炳实验学校跟岗学习。在跟岗学习的5天里,我们聆听的5场本校教学专题报告,观摩了5节课,撰写多篇美篇,为本校的100多名老师“读后感"写了约55条评语。小组的老师们态度虚心认真,真诚交流,在互学互鉴中获益匪浅。</h3> <h1>一 感受到特色课堂教学的魅力。我们深入炳实验学校的课堂观摩教学,充分感受儒家文化上熏陶一下的特色课堂。《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堂设计让我们看到到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独特性,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容量,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秋天的怀念》我们感受老师关怀学生的情怀和处理教材的机智。</h1><h1><br></h1> <h3> 推门听课三节,这三课虽然不是成功的特色课,但也引起一些教学的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可根据课后练习题的设计,这样更易突出重点难点,也可以让学生赢得更多思考时间,更可以让学生养成依据课后习题预习的习惯,听课时思路更清晰,达到“一石三鸟"之效;使用同一课件设计,教者必须研读教材,读透教材,做到教学环节要清楚,教学目标要明一确,随意的课堂是松散和低效的。因此说教师研读教材的深浅将决定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有深度与广度的有特色的课堂才是魅力课堂。</h3> <h1>二 感受到“德高为范,学高为师"的领导魄力,老师的奉献精神。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校长,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有一批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老师。朱校长、吴主任都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思想素养高的专业领导,他们秉承良好的儒家学风,因地制宜,高瞻建瓴引领各学科开展个科研活动,“以研促教”,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及时发现出类拔萃的老师,为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平台。而本校老师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淡泊名利,追求教学的精神享受。</h1> <h3>田家炳实验学校青年教师占70%以上,教研气氛浓厚。与我们交流的都是年轻老师。陈晓星老师《儒家经典教读》。从价值观角度入手,认为品读《论语》可以帮助一部分处在空虚,孤独,迷茫的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儒家不仅作为了我国现代语文教学内容,更成为了我国中小学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夏老师教读过程悟出了仁爱思想对班级管理的溢出效应。为了让学生体验当妈妈的艰辛,让学生背着十本书本以上的书包在胸前疾步行走,上下楼梯;为让生学习什么是“责任”,就交给学生一个鸡蛋,让学生随身携带,确保一周不碎;在教学实操中,夏老师采用循序渐进方式,每天课前5分钟轮流分享。另外还开办吟诵兴趣,以吟诵方法学习经典文化,形成教学特色。重视儒家经典教学,古为今用,让学生奠定了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也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坚定的基石。</h3> <h3>  夏宁老师讲座《整本书的教学实践》把阅读《傅雷家书》为契机,从初一开始,通过老师孩子家长共读一本书,以书信为方式,建立学校,家长,孩子互相沟通桥梁。到初三,她坚持在每个寒假里,给每个孩子写一封信,放在红包里,在中考前让孩子带着自信走向考场。在这我们见到是老师的用心用情。田家炳实验学校的吴主任动情地评价说:“夏老师是在教育教学上`打了鸡血`的老师,整天废寝忘食扑在工作上,坚持用这种需要牺牲自己大量的时间的书信方式帮助孩子成长。”这种不求物质回报,坚守三丈讲台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h3> <h1>三 组员们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参观教学成果,积极用微信记录每天所见所闻所思。每次听完专题报告、观摩示范课、阅读本校教师观后感后,双方便开展真诚交流,围绕各自在教学教育中产生的问题或困惑展开讨论。发言积极有班长王晓敏老师、黎凯璇老师、杨薇薇老师、梁晓老师、陈小维老师、蔡炳奕老师等。态度认真,笔记如蚁记满每人每天每场活动情景感悟反思,黄英老师、杨薇薇老师、黄龙伟老师、梁晓老师、张文红老师、陈忞治老师及时创作美篇分享每天收获。黎凯旋老师、杨薇薇老师、黄英老师、黄龙伟老师被评为优秀学员。</h1> <h3>美篇精选</h3> <h3> 这次"2019连湛江市初中语文教师跟岗培训班"是由湛江市教育局和中国教师研修网联合举办。全组成员老师将在追逐教育梦的路上永远不惧风雨,奋力前进。</h3>

老师

教学

教师

教育

课堂

学生

我们

设计

课文

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