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时光荏苒,距2014年首批进厂人员45周年聚会五周年后,不觉下一个五年就在眼前。2014年聚会后,大家便翘首以盼这一天。日日盼,夜夜盼,无数次翻阅着日历,向往着这一天。可谓“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h3><h3> 组委会在2014年聚会后,就开会确定了2019年的聚会方针,如果说2009年的主旨是“友谊”,2014年的主旨是“温馨”,那么2019,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是否应该回家呢?回到我们走出小家迈进大家的大家园呢?于是,一个以回家为主导的思路展开,最终,“回家”成了我们2019的主题。</h3> <h3>⬆️2009年,首批进厂人员40周年聚会——友谊长存</h3> <h3>⬆️ 2014年,首批进厂人员45年聚会——温馨岁月。</h3> <h3>⬆️ 2019年,首批进厂人员50周年聚会——回家。</h3> <h3> ⬆️ 如今,7781首批进厂50周年聚会的日期渐行渐近。组委会筹备工作经过二年的策划和努力,紧锣密鼓,也接近尾声。在此,组委会向大家做活动前夕的汇报,但愿能给大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h3> <h3>⬆️ 面对几百人的队伍将开进这荒芜几十年的山沟,等待我们的将会是如何一种局面?哪些事项亟待解决?</h3><h3> 我们走进大山,久违的山水依旧是那样熟悉。时值枯木不逢春,小草不成茵,映入眼帘的是荒山野岭,杂草丛生,乱藤交错,断壁残垣。 孤兀峥嵘,苍翠峭拔的奶头山特立独秀。</h3><h3>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融入美丽的自然,抒发酣畅的情怀,站在梦开始的地方,我们幡然醒悟,感知到自己的使命。在一种特殊情感的召唤下,为了这久违的相聚,组委会以高度负责的真诚,怀揣着对几百个兄弟姐妹的深厚情意,在组织过程的每一个日常事务里,事无巨细,任劳任怨,追求完美,于一点一滴做起,可谓沥尽心血。</h3><h3> 二年来,我们十二次进山,反复推敲,一切从兄弟姐妹们的实际情况考虑。以邓小平的“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为宗旨,用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人为本的情怀,力求完美的姿态,无比坚定的信念,反复推敲着整修计划,工作、工作、再工作。</h3> <h3> ⬆️为了这个活动,郭建军亲自来到了明溪县,亲力亲为,与明溪县领导打招呼。</h3><h3> 图为郭建军与明溪县苏县长在八车间前。</h3><h3><br></h3> <h3>⬆️ 组委会的同志也与镇长、村长等各级领导及相关人员接触,向他们通报情况,沟通磋商,以取得当地政府支持和帮助。</h3><h3><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br></i></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i style=""><font color="#39b54a">一、勘察老厂现状,研究修缮方案</font></i></b></h3> <h3>⬆️ 组委会负责人阮晓榕与瀚仙镇镇长研究修缮图纸,确定五修:修路、修桥、修停车场、修厕所、修彩门。</h3> <h3>⬆️ 组委会成员刘立宪与连厝村委会主任在沟通。</h3> <h3>⬆️ 组委会成员邱继南与组委会其它成员研究停车场的问题。</h3> <h3>⬆️ 进厂的路,多年失修,坑洼不平,茅草树干突兀,多处大巴无法通过,要清障,要铺路,要砍树。组委会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勘察、画图、登记。并且确定了在施工完毕后,专门调大巴模拟试行踩点,确保无路障。</h3> <h3>⬆️勘察道路</h3> <h3>⬆️ 路面破碎,山水顺缝隙而流,行走很困难。</h3> <h3>⬆️ 夹皮沟,常年无人问津,茅草疯长,原本的路变得很窄很窄,道路泥泞,无法行走,这是兄弟姐妹们一定会去的地方,组委会深知这点,下决心修缮。</h3> <h3>⬆️ 通往一食堂的小桥,组委会成员钻进桥底查看,村主任认为尚可以行走,可以不修。然而桥面无遮挡,桥下小溪流水哗哗,几人可以,几十人可以,几百人呢?能确保安全吗?几百号人的安全是大事!修!</h3> <h3>⬆️ 几百人活动,考虑厕所是首当其冲之一。厕所早已破烂不堪,风雨飘摇,上不遮日,下不避身,无法使用。</h3> <h3>⬆️ 厕所内满目疮痍<br></h3> <h3>⬆️ 活动那天,七辆大巴将开进山,即要保证妥当停车,又要能调头,不发生拥堵,顺利完成进出往返任务,停车场是重要环节。<br> 办公楼前查看停车场。</h3> <h3>⬆️ 喂,停车场放在这行吗?</h3> <h3>⬆️ 这呢?</h3> <h3>⬆️ 确定彩门位置。迎接兄弟姐妹们回家!从这里走进,有如走进了家门。家啊,阔别了几十年的家,曾几何时我们离开了你,一种“父母在不远行”的情愫不觉涌上心头。今天,全家的兄弟姐妹们终于携手回来了,团圆了!我们要修建一个彩门迎接兄弟姐妹们回家。<br> <br><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39b54a"><i> </i></font></b><b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39b54a"><i>二、全家福合影位置的选择</i></font></b></h3> <h3>⬆️ 老厂区合影,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今后这么大规模的全体进厂似乎没有可能。<br> 合影的意义在于内涵,内涵的真实就是永恒。<br> 奶头山,是我们赋予它的戏称,它就像我们那时生活的伴侣,铸就了心中对她永恒不变的思念,她是见证历史点滴细节的时光使者。<br> 奶头山,似乎时间定格在那一刻,一切都未变,可又分明是变了,君不见铅华洗尽,除却沧桑。<br> 对,就把它作为合影的背景。<br></h3> <h3>⬆️ 有一种匠心叫做细节,细节之于标准。为了让合影达到最高的标准,给50周年回家相聚留下尽可能完美的合影,组委会多处踩点,多处比较,多处测量,不放过每个角落,可谓用心良苦。</h3><h3> 背着机器四处辗转,寻找最佳角度,反复又反复;<br> 架起机器,测算距离,勘察景致,确定方位。一遍又一遍。<br> <br></h3> <h3>⬆️ 在一车间前选择摄影方位</h3> <h3>⬆️ 在宿舍区选择摄影方位</h3> <h3>⬆️ 在礼堂后选择摄影方位</h3> <h3>⬆️在五车间前选择摄影方位</h3> <h3>⬆️在灯光球场选择摄影方位。<br></h3> <h3>⬆️这是摄影点的分布图,从这个卫星遥感图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曾经的工厂,位于大山沟的一条支沟,4.4公里的支沟蜿蜒曲折,犹如一条长龙。我们的车间、宿舍、食堂、礼堂、澡堂等所有建筑,都沿着沟底依山而建,在这里,留下我们无数足迹,汗水和青春。如果我们缄口不言,有谁知道,这里曾聚集着396名少男少女,他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群体!深知这点,组委会在每个车间、每个宿舍,都安排有摄影师固定在那,以方便大家留影,满足夙愿。阮晓榕在遥感图上给摄影师布点,带摄影师实地站位,并在活动前夕提前就位。</h3> <h3>⬆️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施工进行时,夏天,50年不遇的大雨,洪水冲垮了厂区的道路。</h3> <h3>⬆️ 洪水泛滥,连厝村道路遭到了泥石流毁灭性破坏。</h3> <h3>⬆️ 组委会再次赶往山里,前期勘察定好的整修方案不适用了,洪水摧毁了道路,摧毁不了我们的意志,勘察修复重头开始。<br><b style="font-size: 20px;"><i><font color="#39b54a"><br></font></i></b></h3><h1><b style="font-size: 20px;"><i><font color="#39b54a">三、修复后</font></i></b></h1> <h3>⬆️修复后的道路。砍去了伸出的茅草,道路宽敞多了。</h3> <h3>⬆️修复后的小桥。</h3> <h3>⬆️修复后的停车场</h3> <h3>⬆️ 为方便大家,在停车场通向厕所和集合照全家福灯光球场的路上,修建了楼梯,下车后可直奔下去。</h3> <h3>⬆️ 修缮后的厕所,旧貌换新颜。</h3> <h3>⬆️ 考虑到年纪大了,下蹲困难,还有些人腿脚不方便,专门配上定制的马桶架。体现了兄弟姐妹之间无微不至的关爱。</h3> <h3>⬆️修建中的彩门。</h3><h3><b style="font-size: 20px;"><i><font color="#39b54a"><br></font></i></b></h3><h1><b style="font-size: 20px;"><i><font color="#39b54a">四、考察龙湖</font></i></b></h1> <h3>⬆️ 郭建军亲自考察龙湖<br> 龙湖是当年我们首先落脚的地方,这里的街路、木楼、水井、小卖部、榛子,都深深刻在我们脑海里。1969年12月那个寒冷的冬天里,一群城里人簇拥到了这里,小山村沸腾起来!曾记否,老乡给我们编了顺口溜“七七八一,穿衣妖妖,说话娇娇------”那个年代的农民淳朴不会花腔,他们看在眼里的,嘴里道出的都是实情。这些看似贬义,实则褒义的评说其实是最真实的写照。这里,一定要故地重游。</h3> <h3>⬆️ 组委会负责人阮晓榕考察龙湖</h3> <h3>⬆️ 龙湖的小卖部。</h3><h3> 小卖部,虽然没啥好吃的,对于成长在部队大院,生活优越,吃喝不受约束的孩子,到了山里,饥肠辘辘,里面什么都变得好吃,凡是能吃的,都被我们收入囊中。</h3> <h3>⬆️ 在巨大变迁中幸存的龙湖街中水井,容颜未改。<br><b style="font-size: 20px;"><i><font color="#39b54a"> </font></i></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i><font color="#39b54a"></font></i></b><b style="font-size: 20px;"><i><font color="#39b54a">五、怀旧午餐</font></i></b></h3> <h3>⬆️ 为了最大限度找到接近旧时的感觉,组委会安排了怀旧午餐。特别要提到这顿午餐,用的是瑞金红井的水,井冈山的红米,延安的小米,古田的菜籽油,龙湖地瓜干。这是一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午餐,即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是红二代,我们取材就是沿着我们父辈打江山所走过的路,不忘初心,这是我们心中刻骨铭心的路。</h3> <h3>⬆️ 这吃饭的钵头,莫不是我们当年用过的!俨然就是!</h3><h3>(钵头允许各自带走)</h3> <h3>⬆️ 郭建军在组委会一行的陪同下,百忙之中,拨冗专程来到瑞金。</h3> <h3>⬆️ 吃水不忘挖井人。瑞金沙洲坝,毛主席亲手为百姓挖的红井。郭建军和组委会成员一起,前往红井,从红井中取水为我们做怀旧午餐。</h3> <h3>⬆️ 井冈山的红米。采集于当年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居住地旁的稻田里。</h3> <h3>⬆️古田菜籽油,<br> 载入史册的古田会议解决了党和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问题,是中国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古田会议决议》成为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献,古田会议会址被誉为人民解放军的“军魂”所在地。</h3> <h3>⬆️“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延安是红色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时间最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了中国革命,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这块地是见证中国共产党成长、成熟的伟大土地。</h3> <h3>⬆️ 宝塔山下,组委会成员陈洁、宋晓峰走进村落,置身田间,土地干涸,仍感贫瘠,延安人民用这里的小米养育着人民子弟兵。“抗战八年,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耳熟能详,我们从小受着这样的教育长大。因此我们决定用延安的小米作为回厂那天怀旧午餐的食材之一。<br></h3> <h3>⬆️夜幕降临,我们找到了街上唯一的一家有机器脱谷的人家,经过好说歹说,说给她付电费,才开灯加工。我们连夜把谷子加工成小米,运回福建。</h3><h3><br></h3><h1><font color="#39b54a"><b><i>六、活动细节</i></b></font></h1> <h3>⬆️ 为活动设计的胸牌。黑白照片下的老厂区,一条蜿蜒通向奶头山的狭窄道路、七七八一历次聚会的标志、五十周年聚会、姓名、车号等,无不透着活动的故地元素和回家气息。</h3> <h3>⬆️ 组委会亲手分装胸牌<br> 一个活动,情系大家,方方面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活动虽然是交给了旅行社组织,但为了最大限度的把事情做到人性化,许多事只有我们自己动手才能做到的。比如胸牌、住宿、餐位、车座等,我们以兄弟姐妹们的个人要求和喜好为出发点,而这些,是外人无法替代的工作。<br> </h3> <h3>⬆️ 车贴</h3> <h3>⬆️ 把分装好的胸牌按团队装箱,交给旅行社,以便报到时即便她们谁都不认识,也可以做到准确无误。</h3> <h3>⬆️ 将蒸饭的钵头包装妥善,准备发往连厝村。<br><b style="font-size: 20px;"><i><font color="#39b54a"> </font></i></b></h3><h1><b style="font-size: 20px;"><i><font color="#39b54a">七、中秋之际返厂</font></i></b></h1> <h3>⬆️中秋时节,家家都沉浸在花好月圆的美妙时刻,此刻的组委会,奔波忙碌在厂里。星点点,月团团,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深,不禁平添了几缕对即将见面的兄弟姐妹们的思念。望着天上宫阙拂舒广袖的嫦娥,想到集结号就要吹响,已蹲在起跑线上的我们默默地许下心愿:一定要让聚会活动圆满成功,我们要用汗水、拼搏、质量换取兄弟姐妹们的微笑、满意和信赖!</h3> <h3>⬆️ 这一天,组委会协同旅行社专门调了大巴进厂试行,对未能达到顺利行进的地段继续进一步完善。</h3> <h3>⬆️这一次回厂,组委会中午在工作,倍感辛苦,切身体会到山里的太阳午时炙热,如火炉烘烤着大地,这个意外的发现,使组委会感到,安排露天吃饭,让大家重温当年的感觉不现实。事实告诉我们,时过境迁,对于年过花甲的兄弟姐妹们,顶着烈日,蹲在田间地头已经非常不合适了。组委会当即决定,把旧车库改造一番,作为饭堂。“五修”变成“六修”。</h3><h3><br></h3><h1><b><i><font color="#39b54a">八、最后的验收</font></i></b></h1> <h3><font color="#010101"><h3>⬆️ 9月26日,清晨五点半从三明出发,组委会成员活动前再一次集体来到厂里,做最后的验收。</h3></font></h3> <h3>⬆️ 搭建中尚未完工的彩门。</h3><h3> 不失时机烘托这个喜悦的时刻,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大家回到50年前的感觉。组委会因地制宜,用毛竹编制彩门,醒目的“回家”二字与竹篾相拥,在蓝天下熠熠生辉,站在门前,仿佛回到了1969!此情此状,不禁让人动情,心潮彭拜!此情此状,怎不叫人热泪盈眶!</h3> <h3>⬆️ 进了彩门,有一棵伸出的树干,使得大巴行进到此将缓慢,会耽误时间,我们立即叫人来砍掉。</h3> <h3>⬆️ 粉刷后焕然一新、作为午餐地点的旧车库。</h3> <h3>⬆️ 彩门立起,道路畅通,临时饭堂宽敞透亮,厕所牢固干净,停车场已经平整,摄影场就绪,奶头山下一改斑驳陆离的破碎,仿佛树干也更直立,站姿挺拔,像一个个严阵以待的士兵,迎接着大部队的进驻。一切就绪,只欠东风。</h3> <h3>⬆️ 只欠东风——当10月9日的东风吹起,响鼓擂起时,有谁能相信这些意气风发、精气神满满的人是一群年过花甲的老顽童呢!有谁能不相信,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叫、相拥、跳跃,正来自于这群年过花甲的老人呢!</h3><h3><br></h3><h1><font color="#39b54a"><b><i>九、祭奠烈士</i></b></font></h1> <h1></h1><h3>⬆️ 登上花园村的山坡,我们来到陈金香、李艳艳、陶述芬三姐妹牺牲的地方。故地三鞠躬,心如刀割,泪咽无声,无尽的思念,化作飘飘万里雨。<br></h3> <h3>⬆️ 救山火,一次次的场景掠过脑海,仿佛就在眼前。山火像张开血盆大口的猛兽,冲破穹顶,吞噬着一切,三位姐妹在此献身。“金香、艳艳、小孤”,亲爱的姐妹,我们在呼唤,你们听见了吗?</h3> <h3>⬆️当年我们手牵着手走进这里,而今你们却长眠在此。曾几何时,我们永远离开这里,如果我们不走能换来你们生命的复活,我们愿意!今天,我们代表首批进厂的兄弟姐妹看你们来了,你们在天堂好吗?金香、艳艳、小孤,我们情同手足的姐妹,人死不能复生,今生今世,虽然我们生不能再相见,但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你们的音容笑貌永恒!</h3><h3><br></h3><h1><font color="#39b54a"><b><i>十、期盼着这一天</i></b></font></h1> <h3>⬆️ 7781,她无比的艰苦和地理环境的先天不足,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安逸享受,荣华富贵,甚至没有让我们享受到干部子弟应有的优越点滴。然而,7781的精神,7781的意义,7781的情怀,7781的价值,7781的友谊,不经意间,以不紧不慢的细碎步子,款款走进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扎根,成长,铸成了我们刻骨铭心不忘的初心!<br> 让我们沐浴着祖国日益进步强劲的春风,怀揣美好的明天,走向未来!<br> 谨以此文,献给亲爱的兄弟姐妹们!<br> 组委会——2019年国庆节前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