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上的讲话</p><p><br></p> <h3> 师者,学生言行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而,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化身,智慧的源泉,更要做道德的典范,人格的楷模,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成为学子成长的引路人。</h3><h3> 良好的师德师风乃教师立身之本。它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每位教师的自我修炼。</h3><h3> 一、乐教</h3><h3>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就要把培养学生成才作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当然,指有长短,人有各异,学生中难免会出现“偏才、怪才、庸才”。养鱼贵在养水,养花贵在养土,教育贵在养人心。不管我们面对的是英才也好,偏才也罢,怪才、庸才又何妨,只要我们用最温暖的方式帮助并陪伴他们找到最适合他们自己的生命方式,又何尝不是一种完美呢!</h3><h3> 网络上曾有这样的戏谑之言:我们不是上帝,却要做着上帝的事;我们不是圣人,却要行圣人之德;我们不是警察,却要负警察之责;我们不是父母,却要担起父母的义务。总而言之,教师是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其实这话一点也不夸张,特别是班主任,一个个被活生生打造成了超人,无所不能,无处不在。这样的高负荷、高强度,靠什么去坚持?不就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教育工作的心驰神往吗?真正的永不消失的教学热情不正是建立在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上,对教育工作的心驰神往上吗?</h3><h3> 二、 爱生</h3><h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这大概就是爱生的最高境界了吧!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只有爱学生,才能真正想去了解学生,方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只有爱学生,才知道“尊重学生的人格”,认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学中才能充分尊重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只有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身心的健康,而不仅仅是对学习的掌控。</h3><h3> 三、 善学</h3><h3> 要教书先读书,善教者必善学。读书是教书的必需,是专业成长的永恒路径。</h3><h3> 首先,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心境与心态。当学生无视我们的辛勤付出,甚至站在我们的对立面,我建议你看看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在孩子的世界里,我们要做的不是催促、咆哮、责任,而是理解、等待、指导与分享;当我们觉得教书很累、很苦,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时,我建议你看看余华的《活着》,它告诉我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当我们发现很多的时候,我们不能安静地教书,被杂事缠身时,我建议你看看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许多事情我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当你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屡考屡败到你甚至绝望到开始怀疑人生时,不妨读读大冰的《我不》,敢于对命运说不,坚信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当你觉得班上偏才、怪才、庸才太多,不妨去读一下《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认识一下美国传奇教教师雷夫·艾斯奎斯,你就会相信每位孩子都能开出最美丽的花儿来。</h3><h3> 有了好心境、好心态,如果还不能游刃有余,不要急,我们还需要到书本中寻求好方法,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朱永新的《走在教育的路上》等等,都值得推荐!</h3><h3> 我一直不赞成老师做蜡烛,虽燃尽一盏烛的时光,也照亮不了多大的地方。我们要做一颗火种,随时可以点燃,甚至燎原。那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来养精蓄能,来丰盈自我的精神世界,点亮生命的底色。</h3><h3> 老师们,未来已来,教书不难,育人不易,育未来有用之人更不易,需要我们以修行之心做学问之事,以树人之态行教育之本,做正知、正念、正能量的师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