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长城

琴歌在弦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年级(3)班 陈睿<br></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指导老师 肖生巧</font></h3> <h3>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h3><h3> ———《梦驼铃》</h3> <h3>  我的老家,在明朝时是一片荒芜之地。后来,一条长城穿过了这个地方,长城以西的地方属于匈奴,长城以东的地方属于大明国。清朝末期,距今两百多年,一支陈氏队伍从黄河南岸渡河迁到北岸,来到离黄河很远的这里,推倒了四百多年约束民族发展的长城。他们在这儿筑基建房,开荒种田。只留下几个能见长城踪迹的小烽垛,零星地屹立在山头。我的祖辈们在这里安家落户,自然我的老家就在这儿,她叫蓆滩。</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土屋 清泉</h3><h3> 老家蓆滩,在芦阳与十里沙河之间。那儿的老房子都是由黄土夯成的土块建成的,这种土屋与古长城一样任凭风吹雨打都屹立不倒。人们靠着黄土生活,黄土却依靠着村前的那一弯清泉养活着老家那一弯的人们。这泉水潺潺穿过老家的房前屋后,它虽然比不上黄河的奔腾,西湖的秀丽,黄埔江的汹涌,但它却是我们的精神寄托。这水这土,养活了满山遍野的小麦与玉米,还有在土地上赖以生存的人们。</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腔 长城</h3><h3> 我的老家,人们爱听秦腔。《窦娥冤》《二进宫》《辕门斩子》《杨家将》这样的戏,是家乡人时时都不可少的。有时下地工作,休息时,有人往麦堆上一躺,口中哼着那熟悉唱腔,哼着哼着,那腔调便伴他进入了梦乡,可嘴里的腔调依旧。那些不能下地劳作的老人,两手背在身后,要去东家串门,便随口喊一声秦腔,声音粗犷地向长城走去。渐渐地,只有那嘹亮粗犷的秦腔回响在长城的上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节日 老家</h3><h3> 现在,有三百多户人家的老家只剩下些空巢老人,凄凉的秦腔在秋风中响起,使那长城更显寂寥,但老家也有热闹的时候。每年清明,大家都会回老家上坟。全族老老小小都来了,宰羊搭锅炖肉,老家的上空也有了欢声笑语。新年,家家都拖家带口赶回老家。大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吃饭,喝酒。小孩呢,就在一旁数着多添的一份压岁钱,而老家则添了一份团圆与欢喜。老家,并不老。</h3> <h3>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的明。”一恍惚,我好像又来到了古长城。长城脚下,有哼着秦腔的乡人,有黄土屋,有绕房而过的小溪,更有我一份思念,那就是我的老家,我的家。无论我走到那里,它都是最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h3> <h3>【老师简评】小作者从家乡的发源谈起,紧扣养育家乡人的水和不离口的秦腔,勾勒出老家源远流长的形象,三个小标题醒目简洁,提纲挈领,对于一个初入中学的孩子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又用古今对比,表达出深厚的思乡情,这更是一个小少年低吟的浓浓乡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