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档案(三):遇见“二董”

旷野

<h3>  许多次走进鹳山公园,也知道公园西南角有一个董公祠,只是每一次去都是大门紧闭,不知道里面有些什么。昨日,微信圈看到几张照片,方才得知董公祠修葺一新,重新对市民开放了。中午,徒步鹳山,独自悠闲地探访了这一饱含文化的场所。</h3><h3> 在绿树掩映的公园一隅,高高的白墙耸立,朝南一面,八字大门临江而开,门前石鼓一对,门上高悬“董公祠”大匾。终于知晓了,董公祠原为嘉庆皇帝拨款所建,意在嘉奖董邦达、董诰两父子。祠堂地处董氏故宅附近,民国初年尚见,后来废了。1991年,富阳县人民政府重修,2012年,富阳市人民政府再次修缮,2018年,终于完成了里面的文化陈设。</h3><h3></h3> <h3>  董氏父子是清朝中期的名臣。董邦达,字孚存,号东山,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家住富阳镇东门。十七岁中秀才,二十八岁以拔贡身分进京朝考,第二年得第一,教习旗下学生,继任户部七品小京官。后因政绩卓著,从编修升为陕西考试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至六十七岁被擢为工部尚书、礼部尚书,钦赐“紫禁城骑马”。董诰,字雅伦,号蔗林,生于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当时其父董邦达已四十五岁。董诰二十四岁中举,隔年会试,名列一甲第三,得中探花,乾隆皇帝将其改为二甲第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董诰六十岁,已从庶吉士、编修、工部侍郎、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擢为文华殿大学士(即宰相),钦赐“紫禁城骑马”。</h3><h3> 董氏父子是真正的富阳城区人,他们也是富阳历史上职务官阶最高、艺术成就最大、官德声誉最佳的代表性人物。给这样的历史名人修祠,不仅是纪念,也是丰富富阳文化底蕴的。</h3><h3></h3> <h3>  走进董公祠,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祠宇为两进三厅合院式传统风格建筑,门厅三开间,两个天井,主厅中间设董邦达、董诰铜像;前后天井地面用花岗石铺设,中间地面雕刻着“荷花”图案,蕴含“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正廉洁之意;东西厢房楼下各自悬挂着董邦达董诰的书画仿制作品。整体内部陈设通过“二董”人物塑像、文字介绍、事迹绘画、实物照片、主题碑刻、匾额楹联、多媒体互动等形式呈现,重点凸显了“二董”的清正廉洁、艺文大家、道德风范这三个主题。</h3> <h3>  我看到了他们的才华横溢。小时候的董邦达玩“磊石”游戏,恰被衙役踢翻,他要知县对对子过关,随口一联:“踢开磊字三块石”,知县对不出。晚上,知县夫人帮忙,对了“剪开出字两座山”。当知县告知时,董邦达又说是女人对的,而且理由充分——只有用惯剪刀的女子才会用“剪”,用刀斧的男人应用“砍”或“劈”。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父子俩深得乾隆、康熙两位皇帝信任和重用,董邦达先后编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书,董诰也是《四库全书》副总裁并领衔编撰《全唐文》等。</h3><h3></h3> <h3>  我领略了他们的艺术天赋。祠堂里张挂和陈列了许多书画作品,都是两父子画的,很多作品还专为皇帝创作,可见水平之高。悠悠群山,滔滔江流,树木苍翠,沙洲俨然,白帆数片,屋舍几间,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一种恬淡的生活情趣跃然纸间。据说,父子俩传世的作品有两千件之多,即使如富阳,也可以找到不少。诸佳坞《胡氏宗谱》中有董诰撰写的《孝子胡谦传》,还有题诗六胜园尚存“三绝”,特别是园内悬挂的“国华家庆”题匾,可见董诰书法的风格。数年前,好友潘校曾考证记录过,他老家潘家祠堂的一副对联为董诰所写,内容为:</h3><h3> 古今来几许世家无非积德</h3><h3> 天地间第一件事还是读书</h3><h3> 通俗易懂的语言,却蕴含着深邃的治家道理。如今,这副对联已成为众多厅堂的首选之作,当然,也悬挂在“董公祠”的正厅里。</h3><h3></h3> <h3>  我还读懂了他们的官德和人品。毛纸是富阳特产也是老百姓生活所系,某年富阳知县因被毛纸绊倒而不准再做。这事被董诰知道后,他带了毛纸回京。一次御宴上,皇帝不小心洒了菜汤,众人怎么也擦不干净,董诰拿出毛纸,轻轻一擦,油腻全无。这一来,受到皇帝的询问,不仅恢复了老百姓的生产,还使富阳毛纸成为贡品。董氏父子历事三朝,身居显要,但始终两袖清风。董诰曾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深为乡邻称道。</h3> <h3>  董氏父子去世后,都安葬于富春江畔的新桐乡,一在包家淇村,一在蛇浦村。去年,我曾跟随俞雪堂老师探访过“两董”墓地。在碧玉带似的富春江边,在青山怀抱之中,两位才高八斗、廉洁从政的“父子尚书”静静安眠。坟墓前,石虎石马翁仲肃穆站立,静立其间,有一种与历史沧桑对话的感觉。俞老师研究后认为,董邦达葬于新桐,和他的新桐老友有关,而董诰葬于新桐,则是孝道所致。这一对父子清官,历事朝廷数十年,身前死后,家境仍似寒门。乾隆皇帝对董邦达的赞誉是:揽富春之秀气,来自田间。而嘉庆帝更是亲临祭奠董诰,并御制哀诗“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庄田”,这是一种极高的赞誉了。</h3><h3></h3> <h3>  走马观花,半个多小时逛了一圈,意犹未尽!出门时,日悬中天,门口的大学士坊矗立,读了一遍直柱上的对联,发了一通微信。朋友留言:刻错了,不是“绝无货币置田庄”,而是“庄田”,虽然意义无甚区别,只是这么一个错误挂了那么久,总是不太好的。</h3> <h3>  抬眼望去,阳光下,富春江水宛如碧玉,缓缓东流,而流不走的,应是“二董”的才情与清廉之精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