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圆明园-----中国永远的殇</h3> <h3>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h3><h3>圆明园在大清朝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h3><h3>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国人为之痛惜,而且凡是有良心的外国人也纷纷谴责侵略者的野蛮行径。</h3> <h3>北京来了几次都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圆明园,怕进到园子内看到满目疮痍的景园,这一次还是鼓足了勇气,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到了圆明园,看到了这座曾享誉全世界的皇室园林。而今天的圆明园已经过了火劫、木劫和石劫,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而今却早已面目全非。西洋楼遗址,是圆明园沧桑的有力见证,同时也是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这里会一直给世人留下无尽的思考和眷恋。</h3> <h3>长春园西洋楼景区……清朝皇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h3> <h3>谐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 </h3> <h3>谐奇趣正面铜版画</h3> <h3>谐奇趣复原图</h3> <h3>谐奇趣如今的样子</h3> <h3>谐奇趣北喷水池,此喷水池为菊花式,直径为4.5米,池深 0.33米,池内设有4条铜鱼,4个小喷水塔等组成的三层喷水机关。该喷泉正北即欧式迷宫黄花阵。圆毁后,此喷水池流散于北京东城翠花胡同(明盟招待所),1987年运回原址复位。</h3> <h3>黄花阵又称万花阵,是个花园迷宫,位于谐奇趣北面,是仿照欧洲迷宫而建的花园。黄花阵的方阵为南北长方形,阵中心为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阵墙总长1600余延长米,墙高约1.2米,镶卍字雕花青砖墙面,也称万花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皇帝在此举行灯火晚会。皇帝就坐在圆亭中,命令宫女手拿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守候在四个门外,一声令下,宫女们寻径飞跑,看谁最先到达圆亭,最先者,便可得到皇帝的赏物,皇帝坐在亭中,居高临下四望莲花灯东西奔,引为乐事。 </h3> <h3>黄花阵即迷宫铜版画</h3> <h3>迷宫复原图</h3> <h3>迷宫重建后如今的样子</h3> <h3>养雀笼位于谐奇趣东侧,实为通往东部西洋各景的入口处,西为中式牌楼,东为西洋宫门样式,东门和西门外的左右券窗下都设有小型喷水塔,约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南北侧室内笼展陈孔雀等鸟类,因而得名养雀笼,亦俗称雀鸟笼。现有西面中式牌楼基座遗存,东面西洋宫门遗存部分石件。 </h3> <h3>养雀笼东面铜版画</h3> <h3>养雀笼西面铜版画</h3> <h3>养雀笼铜版面</h3> <h3>养雀笼现在的样子</h3> <h3>方外观位于养雀笼之东,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二层西式小楼,左右有环形石阶通二楼,是乾隆帝维吾尔族妃子——容妃(香妃)做礼拜的清真寺,“室内安放着两块伊斯兰教的碑文,在直径为四尺的白色大理石上,雕刻有阿拉伯碑文。这两石碑已不复存在,但其碑文已被复制下来:‘奥斯曼爱上帝,上帝爱奥斯曼’,‘阿里爱上帝,上帝爱阿里’”。</h3> <h3>方外观铜版画</h3> <h3>方外观铜版画</h3> <h3>方外观现在的样子</h3> <h3>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本来是以欧洲风格的裸体女人像,但乾隆皇帝觉得裸体女人不和中国的风俗就改为十二生肖铜像,用青铜制造。 </h3> <h3>海晏堂西面铜版画</h3> <h3>海晏堂东面铜版画</h3> <h3>海晏堂南面铜版画</h3> <h3>海晏堂北面铜版画</h3> <h3>海燕堂复原图</h3> <h3>海晏堂老照片</h3> <h3>12兽首喷水</h3> <h3>海晏堂现在的样子</h3> <h3>在圆明园展览馆前面仿造海晏堂而建造的十二生肖兽首喷水池。</h3> <h3>海晏堂后是一座工字型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工字蓄水楼东西两头外观为二层楼,实为提水用的水车房,中段平台楼下边是一座大型海墁高台(现存三合土台基),台上是蓄水池,用锡板焊接而成,俗称锡海,一次蓄水可达160余立方米。</h3> <h3>蓄水楼铜版画</h3> <h3>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h3> <h3>大水法铜版画</h3> <h3>大水法复原图</h3> <h3>大水法复原图</h3> <h3>大水法复原图</h3> <h3>大水法现在的样子</h3> <h3>观水法位于远瀛观中轴线南端,主要建筑有安放皇帝宝座的台基,后面立高大的石雕围屏风,两边设巴克鲁门,门两侧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喷水的水池。池旁依势设置各种兽类,呈半圆形,表示兽战和林中逐鹿等游戏;喷水的管口安装有时钟,根据中国传统的计时方法,用12种动物的名字表示一天的12个时辰,每隔1时辰便有1兽的口中向池内喷射水。</h3> <h3>观水法铜版画</h3> <h3>观水法复原图</h3> <h3>观水法现在的样子</h3> <h3>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6日开始占据圆明园,并陆续开始大规模的抢劫,联军士兵大肆抢掠园中的珍宝和物品,英国特使额尔金于10月18日下令放火烧圆,清代三山五园均未能幸免于难,额尔金得意忘形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些强盗野蛮的罪行所激怒。</h3> <h3>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超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士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 </h3> <h3>圆明园遗址复原图</h3> <h3>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州”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