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功勋之矿——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

卢智民

<h3>新疆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h3> <p class="ql-block">可可托海位于新疆阿尔泰地区富蕴县境内,蒙语意为“蓝色的河湾”,哈萨克语意是“绿色丛林”,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p><p class="ql-block">这片区域自建国以来就被列为国家高度机密。因为这里隐藏着一个与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矿脉——可可托海三号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云集了中国和前苏联的高级地质科学家。</p><p class="ql-block">当时,苏联核工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铀矿石,遂想同中国合作,在中国取得部分铀矿石。这时,我国已在广西等地相继发现铀矿物,也想从苏联引进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以便进一步全面开展铀矿普查勘探工作。</p><p class="ql-block">1955年1月20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由两国合营在中国境内进行铀矿普查勘探的协定。协定规定,对有工业价值的铀矿床,由中国方面组织开采,铀矿石除满足中国自己的发展需要外,其余均由苏联收购。</p><p class="ql-block">同年,我国成立了铀矿地质工作的专门管理机构——地质部第三局,不久即分别在乌鲁木齐和长沙分别组建了两支铀矿专业地质勘探队伍——新疆519队和中南309队。勘探大队大队长和副总地质师由中国人担任,总工程师和总地质师则由苏联专家担任。苏联向中国派遣了数百名铀矿地质专家,最多的时候有400多人。</p><p class="ql-block">1960年,中苏交恶,苏联专家撤走,并要求中国还债。1965年,中国偿还了前苏联所有的债务,其中用该矿的稀有矿石偿还的债务约占百分之四十。据说苏联人就是靠这批稀有矿石支撑起冷战时机的核武装和太空航天技术。</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矿坑,何以有如此实力?</p><p class="ql-block">地球上已知矿物140多种,可可托海三号矿拥有86种;</p><p class="ql-block">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七种稀有元素不仅齐聚该矿,而且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发现的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透明石头,因在矿物学资料中找不到对应的已知矿物,最后被命名为“额尔齐斯石”,在世界上至今还发现第二块同类的矿物;</p><p class="ql-block">这个矿坑还开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是个妥妥的聚宝盆。</p><p class="ql-block">它的神秘,更在于富集铍、锂、铌、钽、钛、锆等金属,其中铍资源量居全国首位。这为我国核试验、人造卫星等立下了不朽功劳。</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使用的铍,第一颗氢弹爆炸所使用的锂,第一艘核潜艇联合试验所使用的钽、铌,第一颗人造卫星所使用的铯,主要都是来自可可托海。</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个矿也被称为共和国的“英雄矿”、“功勋矿”</p> <p class="ql-block">中国负重偿债又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日本人曾妄想用一公斤粮食换取一公斤可可托海三号矿的废渣。可可托海的废渣堆积如山,中国的老百姓也正饥肠辘辘,但矿区的人说:“宁愿饿死,也要把日本人馋死!”</p><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可可托海三号矿脉从一座高出地面200多米的山峰,变为一个直径250米左右、深入地下140多米、有着13层螺旋状运输车道的巨坑,如今已成为国家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其所聚集的厚重辉煌的历史,曾令观览者无限震撼、感动、敬重、乃至在矿坑前泪流满面,长跪不起。</p> <p class="ql-block">当年,新疆519地质勘探队也曾在包括伊犁在内的新疆各区域四处迁徙,那里遍布了他们找矿的足迹。</p><p class="ql-block">当时,519大队有好几千人,下面又分为若干个小分队。找矿队员白天出野外,晚上整理资料,从开春一直忙到大雪封山方才收队。</p><p class="ql-block">在进行从库尔勒以东某处至喀什之间这段数千千米区域的勘察时,519大队通常按一千米一组将人员放下车,每组沿一条三四千米的测线朝前走,边走边按规定勘测线上的相应点位,同时记下勘测结果。通常情况下,每组3人:一人用探测仪、辐射仪沿线测探;一人用罗盘把握方向;还有一人是警卫人员,拎着一挺轻机枪负责警戒。</p><p class="ql-block">之所以配备警卫人员,原因之一是新疆当时比较乱,尤其是乌斯曼叛乱武装还十分活跃,曾发生过叛乱武装冲击地质部的普查队,甚至把女地质队员抢走的严重事件;原因之二是新疆人烟稀少,野生动物较多,碰到狼、熊之类凶猛野兽,难免受到死亡威胁。</p> <p class="ql-block">据当年参加过铀矿勘察的519大队的人员回忆,苏联专家说一不二,找矿员只有执行的义务,没有解释的权利,你必须按指定的路线测探,不能投机取巧,不能绕过“障碍”区域。因此,在勘探过程中,碰到高山,再高也得往上攀爬,碰到河沟,再深也得涉水穿行,通过后再从这河沟里爬上去。</p><p class="ql-block">其实,在祖国各地进行铀矿地质勘探工作都是千辛万苦。在南方山区,队员们逢河过河,哪怕河水彻骨透凉;逢山过山,哪怕山中毒蛇肆虐;逢茅草过茅草,哪怕深深的茅草将身体划出一道一道的血印。</p><p class="ql-block">当时的铀矿勘察也非常强调保密性。还在勘探队初建时,中央领导就批示,只准省委第一书记知道调集这些干部的真实目的,其他人则不允许多问。而从全国各地选调到309大队和519大队的干部皆持中央组织部的介绍信,介绍信上只宣称是执行特殊任务,具体什么“特殊任务”则无说明,人事部门也要求被选调干部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子女,亲戚朋友就更不用说了。</p><p class="ql-block">勘察队员在各地频繁活动,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不得不找当地政府解决问题,却又不能说明自己任务时,常会造成当地政府的误会。</p><p class="ql-block">当时还有头戴耳机、身背步枪的勘察队员被边防部队怀疑是台湾空降的特工予以扣留、老婆探亲找不到老公驻地、勘察过程中遇到熟人遭突然探班等事件,给枯燥无味的铀矿勘察工作增添了许多“花絮”。</p> <p class="ql-block">1955年初,519队获得伊犁盆地侏罗纪煤系含铀的线索。第一队曾在伊犁盆地南翼的达拉地开展普查找矿,不久便在深部发现隐伏的含铀煤矿床,这是新疆地区发现的第一个大型铀矿。</p><p class="ql-block">1956年,新疆519队第24队找到产于晚古生代火山岩系中的白杨河铀矿床。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火山岩型铀矿床。白杨河矿床位于周围一二百公里的戈壁荒原上,条件异常艰苦。普查分队自己搭帐篷,挖地穴,住地窝,从几百里外运粮,一个月只吃几次菜,所有探矿设备全靠人拉肩扛。就是靠这种“白杨河”精神,不到一年队伍就发展成一支新疆铀矿地质的主力军。</p><p class="ql-block">《纪念宋任穷诞辰一百周年——宋任穷画传》里有几张照片,展示了时任核工业第一任部长的宋任穷于1959年11月到白杨河矿点检查工作的情形。当时,为了重抓铀矿工作,他经常跟随地质队出没于戈壁沙漠,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几乎全国所有的铀矿地质勘探队作业点,都出现过他的身影。他的足迹甚至到达过新疆最偏远的地方——阿尔泰地区。</p> <p class="ql-block">通过“全民办铀矿”,获得“土法”治炼的重铀酸铵150余顿吨,在苏联毁约停援,铀矿山和水冶厂一时建不成的情况下,为国家初期的核燃料生产提供了原料,进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赢得了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发展史(1955-2015)》</p> <p class="ql-block">2009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纪念宋任穷诞辰100周年记录片时,曾采访过核工业的一些人,有人提起宋任穷1959年曾去“鸡尾巴”(中国版图的新疆外边境) 的偏远矿区勘探的事迹,仍然感到不可思议与感动。</p><p class="ql-block">因为那时候,从内地到新疆十分遥远。编者的亲属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去新疆阿克苏当兵,随新兵团坐了七天的火车才到达目的地。从乌鲁木齐出发往矿区的路途也不近,且都是很原始的土路,车辆过去,后面一路风尘,进山去路况起伏颠簸,颠起来头会碰到车顶,坐一天车下来,会令人腰酸背痛。</p><p class="ql-block">现在,乌鲁木齐到阿尔泰市的路况已经很好了,但也要两天的车程,再到矿区也至少要整整一天的时间。不可想象,宋任穷当时的旅途是多么艰难。而新疆勘探队员们在野外长年累月找矿的艰辛就更加难以想象了。</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二机部提出 “全民办铀矿”的方针。在此方针下,24分队组织家属“土法炼铀”在简陋的条件下生产出铀产品。</p><p class="ql-block">据一些人回忆,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采矿没有发电设备,矿石的搬运都是人工肩挑背扛,冶炼的工作程序都是以人力为主模式土法生产,大家带着纱布作的口罩,穿着过膝的胶筒在硫酸池中翻动矿石。粉碎机是自己焊制,因为功率达不到,就由工人用铁锤进行人工碎石。饭吃的是咸菜和窝窝头,案板床及家具也都是车间里报废的木头做的。</p> <p class="ql-block">1960年,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面对重重困难,24分队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又发现新西工地矿床和周边10多个铀矿化揭露点,把白杨河矿床发展为五二〇矿田,确立了雪米斯坦铀成矿带找矿新概念,实现了我国西北铀矿找矿工作的历史性突破,填补了我国热液型铀矿床的空白。</p><p class="ql-block">然而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许多人却不知道,在那片土地的历史时空中,一大批核工业先辈曾为中国今天的强大和繁荣付出过血汗乃至生命。</p> <h3>这是原矿山旧机械。</h3> <h3>正值祖国迎来新中国诞辰70周年大庆之际,我们于2019年9月24日来到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h3><h3>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额尔齐斯河的源头,有一个自建国以来就被列为国家高度机密的区域--可可托海。</h3><h3>在这里隐藏着一个和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h3><h3>3号矿坑也曾有过共和国“功勋之矿”之美誉。</h3><h3>……</h3> <h3><b>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h3><h3>新疆阿勒泰富蕴县北的可可托海镇</h3><h3>地质矿产博物馆</h3><h3>伟晶岩脉矿坑</h3> <h3><b>可可托海三号矿坑</b></h3><h3>可可托海位于阿尔泰山中部富蕴县城北东直线距离32千米,公路里程51千米。可可托海蒙语意为“蓝色的河湾”,哈萨克语意是“绿色丛林”。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2018年10月10日,中国第35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家世界地质公园——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可可托海地质公园于2000年启动建设,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12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2017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可可托海世界地质公园面积2337.90平方公里,地处新疆东北麓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境内,由额尔齐斯大峡谷、三号矿脉、萨依恒布拉克、可可苏里及卡拉先格尔五个景区组成。</h3> <h3>可可托海三号矿是伟晶岩脉矿坑,是世界上最大的矿坑,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边壁上的盘山道呈螺旋状,积水漫到矿坑腰部。盛产着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物中的86种矿,其中铍资源量居全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其矿种之多,品位之高,储量之丰富,层次之分明,开采规模之大,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与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齐名,是全球地质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坑内有86种矿共生。其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成带性之分明为国内独有、国外罕见,蕴藏着有锂、铍、钼、铷、铯、铪、铀、钍等多种稀有及放射性元素。可可托海矿藏非常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号矿脉。三号矿脉蕴藏着稀有金属铍、锂、钽、铌、铯等;有色金属铜、镍、铅、锌、钨、锰、铋、锡等;黑色金属铁等;非金属矿物云母、长石、石英、重晶石、兰晶石、石灰石、煤、盐、碱等;珠宝石矿海兰石、紫罗兰、石榴子石、芙蓉石等共86种矿物,占人类已知有用矿物种类的60%,而且各种矿物呈十分规则的螺旋带状分布,分布界线非常分明。最令人惊喜的是这是一个草帽型矿,在矿坑四周仍有大量未被挖掘的资源。</h3> <h3>这是原矿山旧机械。</h3> <h3>工作人员介绍,矿坑里温度仅十度左右,因此我们都要穿上外套或棉大衣才能进去。</h3> <h3>好在我们都做好了安全措施,戴上了矿工安全帽,我在黑暗、狭窄、低矮的坑道内,就撞了三次脑袋,撞得安全帽“嗑、嗑”哋响,这感觉撞得还真不轻,若没有安全帽的保护,我这次还就真的出不来了……。</h3> <h3>三号矿坑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拥有地球上已知一百四十多种矿物中的八十六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它的神秘更在于富集铍、锂、铌、钽、钛、锆等金属,从而成为一座天然的稀有金属元素储备库。研究地质学的专家以把来这里研究考察作为一项最高的成就。</h3> <h3>许多国家对冶炼过的“废矿石”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日本。日本人曾经提出要用一公斤粮食换取这里的一公斤“废矿石”。但是这个便宜我们没有占。因为即使是冶炼过的“废矿石”里,仍然含有丰富的各种金属元素,只不过因为考虑冶炼技术和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暂时封存。矿区的人们这样说“宁愿饿死,也要把日本馋死。”</h3> <h3>三号矿坑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正是这个坑,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为国家偿还了前苏联47%的债务。当年,这里云集了中国和前苏联的高级科学家,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撤走,点名要用这个矿坑的矿产还债;也就是这个坑,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立下了不朽功勋,这个大坑,不仅为中国第一颗核弹提供了必须的稀有金属,而且更为核弹的成功爆炸、航空航天事业以及相关尖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后盾。当年在成功爆炸核弹之后,国防科工委向矿区专发了一份贺电和感谢信,已被永久收藏。包括后来的“神舟”系列航天工程,所用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这个矿坑。这个大坑,专家称之为共和国的功勋矿。</h3> <h3>最让人大饱眼福的是这里出产的矿物珍品,人们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最引人注目的是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它通体黝黑,钽铌含量超过70%。钽铌被称为“宇宙天空时代的稀有金属”(俗称黑宝石),其合金被广泛应用于火箭、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的制造。</h3><h3>目前正将“地质三号坑”申办为国家级世界罕见地质博物遗产。</h3><h3><br></h3><h3><br></h3><h3><b>矿物珍品</b></h3><h3>据媒体报道,该矿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h3><h3>最引人注目的是60公斤重的钽铌单晶矿,它通体黝黑,钽铌含量超过70%。</h3> <h3><b>矿物含量</b></h3><h3>目前世界上已知的140种矿物,这里有86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h3><h3>三号矿脉蕴藏着稀有金属铍、锂、钽、铌、铯等;有色金属铜、镍、铅、锌、钨、锰、铋、锡等;黑色金属铁等;非金属矿物云母、长石、石英、重晶石、兰晶石、石灰石、煤、盐、碱等;珠宝石矿海兰石、紫罗兰、石榴子石、芙蓉石等共86种矿物,占人类已知有用矿物种类的60%,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h3><h3>其中铍资源量居中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而且各种矿物呈十分规则的螺旋带状分布,分布界线非常分明。在矿坑四周仍有大量未被挖掘的资源。</h3><h3>据勘探,三号矿脉仅氧化铍已探明储量达300万吨,约占中国储量的70%,潜在市场价值达80亿元,可以继续开采到2030年。其中三号矿脉露天采矿场外侧、底部铍矿石保有储量达到2500多万吨。</h3><h3><br></h3> <h3>3号矿脉的重要贡献在于偿还外债</h3><h3>1960年7月,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走专家,逼迫中国限期还债。总外债折合人民币52亿余元。按照协议,外债应于1965年前全部还清。</h3><h3>经中央研究决定,以苏联急需的稀有矿产品来抵债。到1964年,中国提前一年还清了20世纪50年代欠前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1965年10月前又还清了蔗糖贷款和贸易欠款,至此还清了欠前苏联的全部债务。有资料显示,可可托海矿务局还债矿产的价值占到了总外债的40%左右。</h3> <h3>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发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时,小镇聚集了来自祖国各地的4万余人,而且前苏联专家带来了先进的设备,盖起了俄式风格的楼房,可可托海成为当时新疆物质、精神生活最富裕的"西部小上海"。</h3><h3>除了三号矿坑之外,在可可托海小镇的地质陈列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透明玻璃状矿石。这是迄今世界上第一块额尔齐斯石。</h3> <h3>1982年,来自成都的地质工程师韩凤鸣在额尔齐斯河畔发现了一块重5克的白色半透明自然晶体。1984年,它被国际矿物学会确认为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新矿物,因世界上仅此一块,所以被命名为额尔齐斯石,韩凤鸣无私地捐给了地质陈列馆,成了镇馆之宝。</h3><h3>这块价值连城的额尔齐斯石距今发现命名近二十周年。此前它一直静静地躺在两间平房的玻璃窗里,只有贵宾来可可托海参观时方能一睹它的风采。一般的游客只是听说而已,却无缘与它相见。</h3> <h3><b>矿坑历史</b></h3><h3>可可托海矿区发现于1930年,当时仅有当地少数民族对三号矿脉露头部分进行开采,产品用做珠宝装饰材料。1935年,前苏联政府的两个地质分队来到阿勒泰。为推动找矿,他们随身带有多种有色及稀有金属矿物标本,动员广大农牧民在阿尔泰山区采集有用矿物,交地质队按质论价收购。正是根据牧民的报矿地点,地质人员首次在阿勒泰地区五十万分之一的地质图上标出了绿柱石的矿化点八处,其中富蕴县可可托海矿床于1935年被阿牙阔孜拜(哈萨克族,哈萨克语:Ayakozbay Аякөзбай اياكوزباي)等人发现,并列为八处绿柱石矿点之一。</h3> <h3>这个富产绿柱石(铍)等稀有金属矿床的发现,引起了前苏联政府和科技界及地测、采矿人员的重视,他们多次来华从事地质勘探,并在可可托海矿区以三号矿脉为主进行试采,开采了绿柱石和钽铌铁矿。根据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1950年3月1日成立了"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阿山矿管处"。1955年元月1日,矿区全部企业移交我国独自经营,原阿山矿管处更名为冶金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总局新疆有色金属公司可可托海矿管处,直属中央管理。1958年,又改名为可可托海矿务局。</h3> <h3>为了国家,共和国的矿工们之奋斗精神,令人肃然起敬。</h3> <h3>从三号矿坑出来后,俯瞰整个矿区。</h3> <h3>共和国功勋之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