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序:不可多得的红色文化资源</h3><h3>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之际,隐蔽战线一批无名英雄的身份终于解密。经党中央批准,国家还启动了一项特殊的纪念活动:为隐蔽战线的英雄们出书列传。曾为中国革命出生入死而甘做无名英雄的乌当前辈高言志名列其中。为撰写高言志传略,有关部门抽调专人设立编辑组,从北京专程来贵州寻找高氏家族后人,并到党史研究机构进行采访,搜集高言志的家族信息和相关素材。</h3><h3>高言志,这位鼎鼎大名的“高家大少爷”;这位智勇双全的“幕后英雄”,他和他的长辈高昌谋(烈士)、高昌华、高昌国、高旭、高铭琦,以及同辈的高言善(烈士)等,共计十一位家族成员大义凛然、出生入死,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功勋。此外据有关史料披露:供职于国民政府高层的民国诗人高昌隆(字自约),也曾利用其身份和不同渠道,给地下党做了大量有益工作,保护了党的优秀干部。解放后,人民政府安排高昌隆先生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直至病逝。如今,“高家谷子”最早、最直观的历史文化遗迹——乌当区北衙村“高公馆”,随着中央和国家安全部门重大宣传举措的实施,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由此引发几多感慨和联想。</h3> <h3>高言志,男,清代名宦、廉吏高廷瑶的六世孙。1911年正月初八,高言志出生于贵筑县洪边里北衙寨(今乌当区新天街道办事处北衙村),自1931年“九一八”开始参加进步活动,1935年2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高言志曾任贵州省财政厅顾问,1983年2月离休,1986年病故。</h3><h3>高言志既是中共贵州省地下工作委员会的重要成员,更是隐蔽战线智勇兼备的优秀代表。血雨腥风年代,他舍生忘死活跃在党的隐蔽战线,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受其带动影响,家族里十余位亲人先后投身革命,有的正式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其中高言善、高昌谋二人在贵州解放前夕慷慨就义。</h3> <h3>1935年1月,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黔北,并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在此期间,林青赶赴遵义,向中共中央汇报了中共贵州地下党的组织和工作情况。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罗迈(即李维汉)代表党中央,承认贵州地下党组织,并批准林青、邓止戈、秦天真三同志组建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简称省工委),林青任省工委书记兼遵义县委书记。</h3><h3>与此同时,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所属调查室即特务总部,趁机以剿匪为名,在贵阳成立贵州特务室,策划了一系列破坏中共地下组织的特务活动。震惊贵州的“七一九”事件由此而来。</h3><h3>1935年7月19日上午11时许,特务机关展开突袭,省工委书记林青、工委委员刘茂隆等十九人被捕,贵州地下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h3> <h3>随着林青、刘茂隆的被捕,贵阳文笔街“高家花园”变得格外危险。关键时刻,省工委断然采取“隐蔽、转移、分散”的策略,积极保护有生力量。在高言志的策划安排下,省地下工委负责人秦天真、徐健生从“高家花园”转移到宅吉坝李光庭家。旋即翻越鹿冲关、茶店,潜入洪边里北衙寨,躲藏于高言志家的乡间别墅“高公馆”。</h3><h3>高公馆是清代廉吏、前广州知府高廷瑶先生早年置办的产业,当地人称“高家大屋”。三十年代,这里用于收租,功能主要是储藏粮食。青年农民唐植民一家居住在厢房,并负责看管粮仓、料理周边田产。</h3> <h3>1935年8月20日,刘茂隆在地下党员董亮清帮助下越狱成功,高言志随即安排其转移到高公馆隐藏。在高言志及北衙寨进步青年唐植民的帮助下,秦天真、徐健生、刘茂隆等后来均安全转移。其中,刘茂隆由高言志秘密转移到广西,委托其叔父高昌华予以保护。</h3><h3><br></h3><h3>时年24岁的贵州省地下工委书记林青被捕后,特务对其严刑拷打却一无所获。1935年9月11日,特务用一辆黄包车将林青拉赴刑场杀害。从六广门到刑场,林青沿途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放声高唱《国际歌》。惊恐不已的刽子手为制止林青发声,残忍地用短刀刺穿了他的两腮,一路鲜血淋漓。林青牺牲后,高言志按照上级党组织的部署安排,在白色恐怖下完成了安葬林青遗体的任务。</h3> <h3>秦天真老人的回忆录《风雨八十年》一书中,对自己和高言志早年的革命生涯做了详细介绍:“我和我们高中的同学丁树奇,饶博生、顾建中,一中的熊国军,以及校外的进步青年朋友高言志、李逸生、冯益民等,时常传阅得到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书报杂志,秘密交谈,相互启发……”</h3><h3>1991年7月1日,中共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日,中共贵阳市委在高家花园旧址召开纪念会,时任贵州省副省长秦天真致词:“高家对贵州地下党的巨大贡献,不容否认和忽视,在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下,三十年代,得到高可亭(高昌适)乡绅的默许和支持,高家还有七位有识之士,投身革命,如高昌谋、高旭、高言志、高言诗、高言书、高言善、高铭琦等。”</h3> <h3>前述一系列史事,省、市、区党史研究机构主编的《贵州党史》、《贵阳党史》、《党史知识读本》、《永恒的记忆》、《红色的足迹》等著述,以及乌当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主编的《高廷瑶与高家花园春秋》,均有详尽叙述。这些相互印证、彼此吻合的著述,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展示了北衙村高公馆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人文价值,催人奋进,发人深省。除此而外,如果其他部门与党史研究机构的表述不相符,应以党史研究机构的表述为准。这是原则问题,是不可逾越的政治底线。</h3> <h3>高兴龙:贵阳市高姓文化研究会会长,在高姓传承历史文化研究的征途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向前迈进高 !是高姓子孙学习的榜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