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同学聚会(下篇)--走进记忆深处

刘京丽

<h3>  四十年同学聚会第二天的内容,以怀旧为主。路线是赵跃庭、陶伟同学提前踏看过的,是我们儿时、中学和曾工作过的地方。今天的“导游”是赵跃庭,带着同学们走进往事,走进封存已久的记忆,述说当年的趣事。</h3><h3> 2019年9月22日早上9点30,同学们集合拍完合影照后,乘车前往四十年前生活、学习的地方--七泉湖镇。</h3> <h3>  这是一群从山里走出的孩子们,对那山、那水、那片天空,即便走得多远,仍怀有深深的眷恋!</h3> <h3>  七泉湖镇位于吐鲁番市东北42公里处,面积约29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亦工亦农的综合性城镇。工业以煤炭、盐业化工、发电等为主,农付业以种植葡萄、核桃、疏莱为主。就是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天地里,我们渡过了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小学和中学时光。记得我在哈密小营房学校读完小学三年级后,随父母工作调动从哈密市来到七泉湖学校读书。</h3><h3> 只隐隐约约地记得,从五年级开始,我们带着被褥等生活用品来到新矿学校读书并住校,每周六下午回家,周天下午返校。往返都靠步行,大约走七、八公里路,返校时带些咸菜之类的下饭菜。七十年代初的红星煤矿学校,小学是五年制,中学也是五年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二年。我们就在这里小学毕业,读完中学。</h3><h3> 七泉湖有个地标性的建筑--煤窑沟大桥,这座大桥是通往七泉湖必经之道。现在的煤窑沟大桥是重新修建的,具有了现代元素。</h3> <h3>  即将进入煤窑沟大桥前,是原列车电站。当年,李娟、赵跃庭、赵来新、王勇、王健毕业后在这里工作,他们也是第一批列车电站的建设者和创业者!这里留下他们青春的汗水和脚印!也收获他们美好浪漫的爱情!列车电站已退役近三十年,现在这里是一片衰败的样子。</h3> <h3>  煤窑沟大桥,留给我很多回忆。1981年9月我和喻伟英、蔡洁在吐鲁番地区技工学校机电专业毕业后,同时分配到红星电厂工作。那年在电厂工作的同学还有何国安、方正贵、李兰萍(已故)。当年没有太多可去的地方,下班后常到煤窑沟大桥玩,这里留下我们青春的影子。</h3> <h3>  这是82年红星电厂的几个年青人在煤窑沟大桥上(老桥)合影留念。你还能认出几个?</h3><h3> 从前往后依次:喻伟英、李兰萍(已故)、谭峰(是低我们两级的小师弟)、刘京丽、闫淑文</h3> <h3>  1981年的喻伟英和刘京丽。</h3> <h3>  煤窑沟大桥下是煤窑沟。小时候的夏天,这里山上下雨,沟里就发洪水。1969年夏天洪水暴发,九九四部队英雄团长王有振,为抢救国家财产,就在这里光荣牺牲!现在的煤窑沟基本上水很少了。</h3> <h3>  这是钢砖厂旧址。上小学时,我们常来这里玩耍,这里能烧制出钢砖、各种大小的陶碗和盘子。</h3> <h3>  这是新矿地磅房。</h3> <h3>  这是当年的土窑洞,现在保留完好。</h3><h3><br></h3> <h3>  这是梅桂莲四十多年前的家</h3> <h3>  五十年前这里是食堂的位置,往山里走是煤矿矿区釆煤队。有了新矿以后,这里叫老矿,也叫釆煤一队。</h3> <h3>  这里就是我家刚从哈密来到七泉湖时居住的地方。马秀英拉着我兴致勃勃地说:你家住右边,左边就是我爸爸工作的工房,再往左边是我家……。走进儿时,走进往事,让人倍感亲切!</h3> <h3>  这是儿时记忆深刻的涝坝,涝坝在我家右侧,离家门约三十米。儿时记忆中这个涝坝很大,夏天,一群小孩子在水里戏水游玩。现在走进这个记忆中很大的涝坝,周围长满芦苇,却觉得缩小了很多很多。</h3> <h3>  赵来新快步走到四十多年前的家,告诉我们他家的位置、他家邻居、父亲种的树、母亲养的狗……儿时的记忆是那么清晰!刘汉林挽起裤管让我们看他脚上狗咬的牙印,那是来新家狗给汉林留的纪念……。深藏的记忆被打开,往事还历历在目。</h3> <h3>  姜廷伟指着沟那边,述说儿时的趣事,那时,常常翻过沟谷,到沟这边找小伙伴玩耍。儿时的记忆是美好的!</h3> <h3>  三个儿时的伙伴,在赵来新四十多前的家门前留影。</h3> <h3>  这是我们读小学的教室旧址,现在已不复存在,留下残垣断壁。记得刚来这里时,母亲说我换了新学校,加上小时候学习成绩差,又重新读了个三年级,在这里我读了两年书。</h3><h3> 当年的小学同学留下合影,以做纪念。</h3> <h3>  这是露天电影院。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太多娱乐文化场所的当年,这个电影院成为我们娱乐中心,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如每周放电影、六一儿童节小朋友表演节目等各种大型活动,都在此举办。特别是每周的电影,成为儿时的一种期盼。电影院内没有座椅,土块垒成一排,用水泥把表面抹平,就成了坐位。夏天还好,冬天坐在上面,屁股冰凉,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按时看电影的兴致。同学们还清楚的记得当年打土块、修建电影院的过程!那是一段无法抹去的快乐记忆!</h3> <h3>  这是我们中学旧校址。这里有操场、篮球场。现在只能看到倒下的篮球架,学校已被新盖的楼房覆盖。四十多年,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瞬间,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我们曾经的校园、操场、简陋清洁的课堂,都已不复存在。但我相信,我们所有人依然深深的记在心中,历历在目,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因为在那里,我们渡过了人生最美好纯洁的时光,也是在那里,我们有缘成为同窗。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同学们,听!上课的钟声又敲响,还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回荡在我们心间,唤起过往岁月的记忆。</h3> <h3>  五年级我们同学开始了住校生活。那时,田燕、王琴、荣华、唐凤、李荣等副业队的同学,喻伟英、姜廷伟、杨兰等转运站的同学,江海军、蔡洁等电厂的同学,还有新矿的同学,都一起来到新矿学校读书。记得我们班女生住一个宿舍,主要是老矿、副业队和转运站等离家较远的同学。大家睡在一个大通铺上,十多个女同学住一起。冬天取暖靠烧煤炉带个火墙,房间里还算暖和。七十年代初期,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学校食堂主食是玉米面、高梁面发糕或高梁米饭,那个发糕吃起来发苦,高梁米饭也不好吃。记得我哥哥经常会把从家里带来的猪油,往发糕上抹一层,在宿舍火炉上烤,发出滋滋的声音和诱人的味道,烤黄后稍撒些许盐,咬一口那叫一个香!那种特有的香味,至今还记得!</h3><h3> 在这里,我们经历了考高中、考大学、考中专的人生历程。1979年7月,我们高中毕业了,那次不经意的别离,一晃,就是四十多年。四十年啊,和很多同学本以为来日方长,却总是后会无期……。</h3> <h3>  当年的女同学,多数都留有“李铁梅”式的长辫子。那是一个时代的标记!</h3> <h3>  时光易逝,岁月催人,一挥间四十年过去。我们已从天真无邪的花季,走到历经沧桑的花甲之年。想当初,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懵懂少男少女,渡过了天真无邪的美好时光。操场上、教室里,嬉戏逗乐的欢笑声犹响在耳边。四十多年前的一幕一幕在我们的脑海里还是那么清晰。</h3> <h3>  那时照片很少,主要附近没有照像馆。只有离我们十公里以外的七泉湖化工厂有个照像馆,这是当年同学部分合影。</h3> <h3>  我们来到曾经工作过的电厂,这里已经停产多年,厂区一片残废的样子,甚是荒凉。大门紧锁着,我们无法靠近,只在周围远远的、远远的望着。此刻,我耳边响起汽轮机轰隆隆的声音,看到当年师傅们忙碌的身影,似乎又听到上一班的师傅,在我们睡的正鼾的凌晨一点半,宿舍窗户前叫班声,“起床了,起床了,准备接班啦”……。那是一段青春的岁月!</h3><h3>当年一起在电厂工作的同学,如今站在这里,心中有一丝自豪、一丝怀念,更有一份情感!</h3> <h3>  回想起1982年7月,中国电力报记者来电厂釆风,红星电厂运行着一台清末年间,英国送给慈禧太后的500千瓦发电机组,这台发电机在前辈们精心维护下,安全运行百余年,直到2006年前后才停机,创造了奇迹。这是中国电力报记者拍摄的当值值班员照片。大家还能认出她吗?</h3> <h3>  在这个电厂旧址前合影,请记住那段历史!</h3> <h3>  到达电厂旧址,江海军一下车,就去寻找他儿时的玩伴。站在电厂门口合个影,当年的玩伴现在都将步入耳顺之年。</h3> <h3>  一直坚持奋战在电力系统工作的同学有:赵跃庭、赵来新、李娟和刘京丽。这是95年公司创一流检查中的赵来新和刘京丽。</h3> <h3>赵来新、李娟、刘京丽</h3> <h3>李娟、刘京丽</h3> <h3>  这是1994年11月,我们尊敬的陈逊之老师来新疆,沿着她年青时奋斗过的地方,走她青春之路。同时,看望她惦记着的学生们。记忆深刻的是老师告诉我们,她已退休了,现在老年大学学习裁剪,她身上穿的这条兰色连衣裙,就是自已裁剪缝制的。</h3> <h3>  这是1995年春节,同学们在状元酒楼聚会时的合影。</h3> <h3>  1995年2月和2019年9月,时间跨度为24余年。男同学合影对比照。</h3> <h3>  2005年春节,荣华从西安回吐鲁番探亲时,同学合影。</h3> <h3>  2013年7月,陈逊之老师再次来吐鲁番,和同学们欢聚!</h3> <h3>  这是2017年11月,在乌鲁木齐大西迁酒店,小规模同学聚会时的合影!</h3> <h3>  2018年6月18日,85岁高龄的冯杰老师和夫人,在乌鲁木齐铁路局“湘味人家”,与部分同学共同渡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h3> <h3>  历次小规模聚会合影</h3> <h3>  我们这些同学,有别于其他同学的情缘。我们是父辈就在一起,在同一个单位共同建设家园,彼此知根知底。而我们同学又是在一个院子长大的发小,这种情缘不知是前世多少年修来的?这是晓明、晓凤和李娟两位母亲与同学合影。两位母亲年青时一起共事,到如今都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在此,祝福两位母亲身体健康,吉祥如意!</h3> <h3>  记得赵跃庭在2019年9月20日早上,在中学同学群里发了一首自由诗,表达心情:</h3><h3>“如果远方在呼喊我</h3><h3>我就走向远方</h3><h3>如果大山在召唤我</h3><h3>我就走向大山</h3><h3>没有比脚更长的路</h3><h3>没有比人更高的山”。</h3><h3>这是在表达对这片山、对这条路、对这份情的怀念!</h3> <h3>  一别40年,我们从少年到中老年,在短暂又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履历、生活遭遇和工作经历,如今我们年逾花甲,洗尽铅华。我想说,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每一个经过努力拼搏和奋斗的生命,都值得我们由衷地去尊重!同学,这个深情的称呼,永远把我们连在一起!</h3> <h3>  怀旧路线走完后,晚上安排同学们走走吐鲁番标志代表的葡萄长廊,同学在此散步、聊天,最后大家合影留念。</h3> <h3>  相见时难别亦难,2019年9月23日上午,同学们挥手告别。贴心的王琴不忘提醒各位同学,到家后记得报个平安!我们今天的分别将是下一次相聚的起点,我们每位同学铭记今天的团聚。我们会珍藏聚会的照片,因为它记录并定格了我们团聚时的美好时光!</h3> <h3>  最后,一首李树友词曲“常想我,好好地活”的歌,送给同学们,愿大家如歌里唱的那样,“不论你走到哪里,请你常想我,有什么喜事,时时地告诉我。有什么烦恼,快快地跟我说。既然是同学、战友、好哥们,相互关照。要我们好好地活着,以后的路还很长,有你有我。不在一起的情谊,不会失落,时空中有一条视线,都无法阻隔。无论你我离得多远,请你常想我”。</h3><h3> 愿同学们活在当下,珍惜每一天!</h3><h3> </h3><h3> 本篇部分照片由刘晓明、田燕、李娟、赵跃庭等提供,最后这首歌是刘汉林在“中学同学群”里发的,在此,一并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