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扩展·文博篇】英国国家美术馆 - (1)文艺复兴绘画

刘兆岩

<p>雅格布·迪·齐奥内(Jacopo di Cione and his workshop (documented 1365, died 1398 - 1400): 《圣皮埃尔马焦雷祭坛画》The San Pier Maggiore Altarpiece, 1370-71.</p><p>14世纪后期的佛罗伦萨艺术主要由Andrea di Cione(称为Orcagna)的作品主导,他从1343年左右开始活跃于绘画,雕塑和建筑领域。他的兄弟们马泰奥(Matteo,石匠),纳尔多(Nardo)和雅各布(Jacopo)为他做助手。雅各布的许多作品,包括沃尔泰拉(Volterra)的壁画以及该收藏中《圣母加冕》的这幅祭坛画,都是他与佛罗伦萨画家Niccolòdi Pietro Gerini合作完成的。他大概设计了加冕祭坛的整体复杂结构。 雅各布于1369年在佛罗伦萨画家协会登记,并且在在哥哥安德里亚(Andrea)死后接管了家族画室的经营。</p><p>这组绘画构成了佛罗伦萨,圣皮埃尔马焦雷(San Pier Maggiore)本笃会教堂的高脚祭坛画的12个主要面板。它可能是14世纪由Albizzi家族成员委托的最大的绘画之一。</p><p><br></p> <p>僧侣洛伦佐 (Lorenzo Monaco (Piero di Giovanni) ~1370 - ~1425): 《圣母加冕和众圣徒崇拜》The Coronation of the Virgin with Adoring Saints, 1407-09.</p><p>皮耶罗·迪·乔万尼是15世纪初期佛罗伦萨的主要画家之一。他之所以被称为僧侣洛伦佐(Lorenzo Monaco),是因为他在1391年进入圣玛丽亚·德利·安吉利(Santa Maria degli Angeli)的卡马尔多雷斯(Camaldolese)修道院时取了洛伦佐的名字。他可能接受过Agnolo Gaddi和Jacopo di Cione的训练。他的活动可以追溯到1390年代。象Duccio等锡耶纳艺术家对洛伦佐产生了影响,使他将14世纪晚期佛罗伦萨如Spinello Aretino的清醒风格转变为优美而精致的特点。这对后来的佛罗伦萨画家们特别是Masolino又产生了影响。</p><p>这幅画,基督将一个精美的金色的王冠戴在圣母的头上,使她成为天堂的女王。围绕着基督和圣母的是一群散发光荣和多彩的天使。这幅是为在佛罗伦萨的本笃会富里·德拉·波塔·平蒂修道院的高坛所作多幅祭坛画中的主板画。其他的画板则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藏品中。</p><p><br></p> <p>保羅·烏切洛 (Paolo Uccello 1397 – 10 December 1475): 《聖羅馬諾之戰》The Battle of San Romano, 1438-40.<br>《聖羅馬諾之戰》是佛羅倫薩畫家保羅·烏切洛繪製的三幅蛋彩畫,描繪1432年佛羅倫薩人和錫耶納人之間發生的聖羅馬諾之戰。表現的是一天的不同時間即,黎明、正午和黃昏,戰役的场景。而這場戰役也只持續了八個小時。英国国家画廊的这一幅画描绘的是早晨的场景。三幅畫都是蛋彩畫,且長度均超過三米。這些畫作是由佛儸倫薩的一個家族在1435年至1460年間委託烏切洛製作的。後來洛倫佐·德·美第奇買下了其中一幅,並將其他兩幅搬到了美第奇宅府中。現分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和巴黎盧浮宮。在國家美術館的畫作上,尼科洛·达·托伦蒂诺帶著他巨大的有金紅色圖案的帽子,正在帶領佛羅倫薩騎兵。</p><p><br></p> <p>这幅画是2018年参观烏菲茲美術館时拍摄的。烏菲茲美術館的这幅藏品可能是這幅三聯畫中間的那一幅,且是僅有藝術家簽名的一幅。它所描绘场景是发生于中午的时间。<br>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 ,1397年-1475年12月10日),原名保罗·迪·多诺(Paolo di Dono),意大利画家。由於烏切洛生活于中世紀末期和文藝復興初期,因此他的作品相應地也呈現出跨時代的特征:他將晚期哥特式和透視法這兩種不同的藝術潮流融合在了一起。瓦薩里在《藝苑名人傳》中記載,烏切洛癡迷于透視法,常常爲了找到精確的消失點而徹夜不眠。他最著名作品是描繪聖羅馬諾之戰的三聯畫。他被稱為“烏切洛”,是因為他喜歡畫鳥,“乌切洛”在意大利语就是鸟的意思。</p><p><br></p> <p>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 (Piero della Francesca, about 1415/20 - 1492): 《基督受浸》The Baptism of Christ, about 1437.<br>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是15世纪最受尊敬的意大利画家之一。清凉的色调和几何构图使他的作品精致和令人沉思。皮耶罗出生于托斯卡纳的Borgo Sansepolcro。他曾在意大利中部多个城镇工作,但与Sansepolcro保持联系。他的许多作品都描绘了与众不同的连绵起伏的丘陵,例如在《耶稣降生》中描绘的。我们对皮耶罗的受训所知甚少,而他的作品大部分丢西而无法建立起年代表。到1439年,他与多梅尼科·韦内齐亚诺(Domenico Veneziano)在佛罗伦萨合作,他对空间的处理受到乌切洛(Uccello)等的影响。皮耶罗还是一位数学理论家。这种兴趣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明确定义的人物的体积和准确的视角。他的画也带有源自荷兰艺术的自然主义风格。他的赞助人是意大利最有权势的人们:包括乌尔比诺公爵,里米尼的西吉斯蒙德·马拉泰斯塔和罗马教皇的尼古拉斯五世。按照传统,皮耶罗教过盧卡·西諾萊利(Luca Signorelli)。瓦萨里说,他晚年失明,死后被埋葬在Sansepolcro。</p><p><br></p> <p>扬·范‧艾克 (Jan van Eyck, ~1390 - 1441): 《阿诺菲尼的婚礼》The Arnolfini Portrait, 1434.</p><p>扬·范‧艾克(早于公元1390年-早于公元1441年7月9日),是一位早期活跃于布吕赫的弗兰德畫家和十五世纪名声显赫的北方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之一。他为早期尼德兰畫派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十五世紀北方後哥德式繪畫的創始人。</p><p>这幅著名的《阿诺菲尼的婚礼》画于1434年,是扬·范‧艾克巔峰時間代表作,是在油畫剛發明後所作的革新性作品,充分發揮了油畫技法描繪細微處及其鮮豔色澤的特性,是一幅令人驚異的寫實作品。畫中人都脫了鞋,代表聖潔,暗示正進行神聖儀式,即結婚。畫中女人頭戴白頭紗,亦暗示正在結婚。只有一枝蠟燭,就代表了上帝。橙代表了財富,亦是代表神聖的。小狗則代表忠誠,借此為婚姻祝福。 <br></p><p><br></p> <p>扬·范‧艾克 (Jan van Eyck, ~1390 - 1441): 《一个男人的肖像》Portrait of a Man (Self Portrait?), 1433.</p><p><br></p> <p>弗朗切斯科·佩塞利诺和里皮修士画舫 (Francesco Pesellino, 1422 - 1457) and Fra Fillippo Lippi and workshop (about 1406 - 1469): 《皮斯托亚圣三一教堂祭坛画》The Pistoia Santa Trinita Altarpiece, 1455-60.</p><p>这个大型的祭坛画是伦敦国家美术馆中为数不多的几近完整的祭坛画之一,有过丰富的经历。它是1455年由佛罗伦萨画家弗朗切斯科·佩塞利诺受托创作的,也是他唯一尚存的文献作品。他于1457年去世,由Fra Filippo Lippi和他的工作室完成。我们从委托它的兄弟会的记录中知道很多关于该画如何以及为什么会被创作。从1465年开始,它就坐落在皮斯托亚(Pistoia)的圣三一教堂的高坛上,但是在1793年,兄弟会被打压,祭坛被分拆,主面板被据成碎片,而散落了。它的大部分被国家美术馆逐渐收购,祭坛被重新组装。它是国家美术馆中最早的一个只有一个主面板的祭坛被称为Pala。</p><p><br></p> <p>阿莱索·巴尔多维内蒂 (Alesso Baldovinetti, about 1426 - 1499): 《一个女士画像》Portrait of a Lady, about 1465.</p><p>佛罗伦萨艺术家阿莱索·巴尔多维内蒂在15世纪下半叶画了《一个女士画像》。 几个世纪以来,这个作品被误认为Piero della Francesca所作,并于1866年由伦敦国家美术馆作为《乌尔比诺伯爵夫人的肖像》购买,因为这幅作品和Piero della Francesca所作的《乌尔比诺伯爵夫人的肖像》的极大相似性。直到1911年,艺术史学家罗杰·弗莱(Roger Fry)证明它是巴尔多维内蒂创作的。一个合理的说法是画中的女人是乌尔比诺的Francesca degli Stati。侧脸的画面,反映出文艺复兴初期对复古的兴趣,并为作品增添了几分雕刻感。画面以统一的平坦且缺乏透视或深度蓝色为背景,将重点吸引到女士的头饰和的服饰上了。</p><p><br></p> <p>安德烈·曼特尼亚 (Andrea Mantegna, 1430/1 - 1506): 《罗马塞伯勒崇拜的介绍》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ult of Cybele to Rome, 1505-06.<br>公元前204年,罗马人将东方胜利女神塞伯勒(Cybele)教从小亚细亚佩西纳带到了罗马。 塞伯勒以她的圣石为代表-“她如流星般坠落在地上”。这幅画是曼特尼亚为威尼斯贵族弗朗切斯科·科纳罗(Francesco Cornaro)所作的古典风格饰带的一部分,以庆祝他的祖先古罗马科妮莉亚家族。曼特尼亚对这些人物进行了描绘,看起来好像是用石头雕刻而成,而不是绘画,并置于彩色大理石上。科纳罗的祖先Publius Scipio Cornelius Nasica被选为罗马最有价值的人来接受女神。<br><br></p><p><br></p> <p>安德烈·曼特尼亚 (Andrea Mantegna, about 1430/1 - 1506): The Vestal Virgin Tuccia with a sieve; and A Woman Drinking, about 1495-1506<br>如果从远处看,这两幅小画看起来像是衬托在粉红色和白色大理石背景下的青铜雕塑。它们被称为“青铜”(bronzi finti)。曼特尼亚画了几幅仿古雕塑的图像,既反映了他对古代艺术的兴趣,又展示了他仅用油漆就能与雕塑家的作品抗衡的能力。拿着筛子的女人代表着著名的维斯塔维尔女神图西娅(一位在罗马的贞洁女神维斯塔神庙保持着永恒之火的女祭司)。另一幅中那个拿着高脚杯的女人可能是迦太基统治者索菲尼斯巴(Sophonisba),她喝下毒药,以免被罗马将军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奴役。两者都是在十四世纪意大利诗人Petrarch的作品中庆祝的。</p><p><br></p> <p>安德烈·曼特尼亚 (Andrea Mantegna, about 1430/1 - 1506): 《参孙和大利拉》Samson and Delilah, about 1500.<br></p><p>大利拉受到非利士人贿赂的诱使,同意合作抓捕参孙-以色列的旧约英雄和她的情人。她睡觉时,她切断了他传奇般的力量的源头-他的头发(士师记16:18-21)。刻在树上的拉丁文铭文突显了她的背叛:“女人比魔鬼本身还要糟糕三倍。”曼特尼亚将圣经和古典文学中许多著名女性描绘成看起来像古老的石头或青铜浮雕,衬托着彩色大理石背景。</p><p><br></p> <p>安東尼奧·德爾·波拉約洛 (Antonio del Pollaiolo, about 1432 - 1498) and 皮耶羅·德爾·波拉約洛 (Piero del Pollaiuolo, about 1441 - before 1496): 《圣塞巴斯蒂安殉教》The Martyrdom of Saint Sebastian, 14765.<br>安東尼奧·德爾·波拉約洛出生在義大利佛羅倫薩和弟弟皮耶羅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兩人經常合作。他們的作品受到古典主義和人體解剖學影響。据报道,兄弟俩进行过解剖,以提高他们对该解剖的认识。 </p><p><br></p> <p>桑德罗·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about 1445 - 1510): 《维纳斯与战神》Venus and Mars, about 1485.<br>维纳斯与战神(意大利語:Venere e Marte;英語:Venus and Mars)是桑德罗·波提切利約於1483年繪成的作品。爱神维纳斯和战神玛尔斯躺在一起。维纳斯穿着衣服,胸前挂着连接头发的饰品。端坐,两眼有神地看着玛尔斯。而玛尔斯则是半裸地睡着了。边上四个半羊人小鬼(法翁,faun)或者是半兽人(萨堤尔,satyr)在一旁戏弄熟睡的玛尔斯,穿着他的铠甲拿着他的武器,并且在他的耳边吹号角(象征战斗)。玛尔斯睡得像块木头,环绕背景的是一片爱神树林(Myrtle Trees)。整个画面构图平稳,宁静。象征爱的力量征服了战争。</p><p><br></p> <p>桑德罗·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about 1445 - 1510): The 《众王来朝》Adoration of the Kings, about 1470-75.<br></p><p><br></p> <p>桑德罗·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about 1445 - 1510): 《圣芝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Three Miracles of Saint Zenobius, about 1500.</p><p><br></p> <p>桑德罗·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about 1445 - 1510): 《神秘的诞生》'Mystic Nativity', 1500.<br>《神秘的诞生》是一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桑德罗·波提切利所作的一幅画。 波提切利使用画布上的油画了图像。这是他唯一的签名作品,并且为耶稣降生的画作有不同寻常的肖像。<br>《神秘的诞生》描绘了一个欢乐和庆祝的场面,地上和天堂的喜悦,天使在画的顶部跳舞。画的顶部是桑德罗·波提切利的名字-也是世界末日和令人不安的词语。那里有黑暗的预兆–无助的孩子躺在一张床单上,有一天将成为包裹他尸体的裹尸布,而场景所在的山洞让人们想起他的坟墓。左边的国王没有礼物,而是他们自己的奉献精神。在这幅画的顶部,持有橄榄枝的十二个天使身着信仰,希望和慈善的色彩,围成一圈。天上开着的金色天窗上是天堂。而在画底部,三个天使则围着三个人,似乎是从地面抬起他们。他们持有以拉丁语宣告的“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Luke 2:14)。在他们的身后,有七个魔鬼逃到了地狱。在文艺复兴时期,《末日审判》的绘画向观众展示了基督第二次降临之时的审判。根据艺术史学家乔纳森·纳尔逊(Jonathan Nelson)的说法,“在呼应这类绘画时,《神秘的诞生》我们不仅考虑基督的出生,而且考虑他的回归”。</p><p><br></p> <p>多米尼哥·基兰达奥 (Domenico Ghirlandaio, 1449 - 1494): 《聖母子》The Virgin and Child,&nbsp; about 1480-90.<br></p><p>多米尼哥·基兰达奥(1449年-1494年1月11日),或譯多梅尼科·基爾蘭達約,是一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也是佛羅倫薩在文藝復興時期湧現的的第三代畫家之一。他曾與其兄弟大衛·基蘭達奧、貝内德托·基蘭達奧及妹夫塞巴斯蒂亞諾·馬依那爾迪等家族成員一起組建了一個大型畫室,並擔任其中的領導人物。後來他的兒子烏迪内·基蘭達奧也加入了其中。在他的画室的众多学徒中,最著名的是米开朗基罗。 <br></p><p><br></p> <p>盧卡·西諾雷利 (Luca Signorelli, about 1450 - 1523): 《割礼》The Circumcision, about 1490-91.<br>按照犹太人的传统,基督出生八天时就受割礼(路加福音2:21)。基督坐在圣母的膝盖上,施行割礼者拿着刀片。鲜艳的大理石地砖旨在吸引观看者,白色边框将视线移向图像的中心婴儿基督身上。该画的赞助者是耶稣圣名会与沃尔泰拉圣弗朗西斯教堂有关联。</p><p><br></p> <p>彼得羅·佩魯吉諾 (Pietro Perugino, 1446/52 - 1523): 《大天使邁克爾》The Archangel Michael,《聖母子和天使》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an Angel, 《大天使拉斐爾與托比亞斯》the Archangel Raphael with Tobias, about 1496-1500.<br>这是为米兰公爵制作的祭坛下的三个面板画。《大天使拉斐爾與托比亞斯》中大天使拉斐尔(Raphael)是《托比书》中的主人公,这是罗马天主教圣经的一部分。托比(Tobit)送儿子托比亚斯(Tobias)踏上漫长的旅程,拉斐尔则由上帝差遣来陪伴这个男孩。托比亚斯(Tobias)拥有一条新捕获和去了内脏的鱼。大天使拉斐尔告诉他保留鱼的心,肝和胆因为他们可以用作治愈失明的药,并可以焚烧以驱除恶魔。大天使将珍贵的器官放在一个小盒子里。</p><p><br></p> <p>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 da Vinci, 1452 - 1519): 《岩间圣母》The Virgin of the Rocks, about 1495-1508.<br>《岩间圣母》是指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两幅画板油画的统称,这两幅画构图基本相同,一幅画作于1483年至1486年,现藏于卢浮宫,另一幅就是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这幅画,做于1491年至1508年。 有助手幫忙畫了一些部分,助手可能是de Predis兄弟。這幅畫原來是為聖母無原罪兄弟會的禮拜堂-米蘭聖芳濟大教堂而作,約在1781年至1785年畫作被教堂賣給蓋文·漢米頓(Gavin Hamilton),他帶到英國。之後經過多次輾轉收藏買賣,最後在1880年倫敦國家美術畫廊買下它。</p><p><br></p> <p>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 da Vinci, 1452 - 1519): 《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 and Saint John the Baptist ('The Burlington House Cartoon'), about 1499-1500.<br>圣母子与浸信会圣安妮和施洗者圣约翰,是达芬奇的绘画。这幅画是用木炭和黑白粉笔在八张粘在一起的纸上所作。</p><p><br></p> <p>皮耶羅·迪·科西莫 (Piero di Cosimo, 1462 - 1522): 《薩堤爾哀悼宁芙》A Satyr mourning over a Nymph, about 1495.</p><p>皮耶羅·迪·科西莫亦稱皮耶羅·迪·洛倫佐(Piero di Lorenzo),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畫家。他是一位金匠的兒子。他曾受到科西莫·羅塞利的指點,他的名字也是從老師那裡取來的。</p><p><br></p> <p>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Lucas Cranach the Elder, 1472 - 1533): 《维纳斯和丘比特》Venus and Cupid, 1529.</p><p><br></p> <p>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1475 - 1564): 《埋葬 》The Entombment (or Christ being carried to Tomb), about 1500-01.</p><p>《埋葬》是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未完成的蛋彩画,显示耶稣受难后被运送到其坟墓。</p><p><br></p> <p>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1475 - 1564): 《曼徹斯特麥當娜》‘The Manchester Madonna’, about 1497, possibly as early as 1494.</p><p><br></p> <p>乔尔乔内 (Giorgione, 1477/8 - 1510): The Adoration of the King's, 1506-07. <br></p><p>乔尔乔内出生于威尼斯附近的小镇卡斯泰爾夫蘭科韋內托。 后前往威尼斯,曾随喬瓦尼·貝利尼学绘画,与著名画家提香同学。曾被聘用为名流画肖像,为大型建筑物,宫殿和教堂装饰壁画。1510年死于鼠疫。</p> <p>帕爾瑪·維琪奧 (Palma Vecchio, about 1480 a 1528): 《金发女郎》A Blond Woman, about 1529.</p><p>帕爾瑪·維琪奧出生於雅各布·帕爾瑪(Jacopo Palma),又名雅各布·內格雷蒂(Jacopo Negretti),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畫家。他出生於貝加莫附近的塞琳娜·阿爾塔(Serina Alta),屬於威尼斯共和國。他被稱為老帕爾馬( Palma the Elder),以區別於他的侄子,小帕爾馬(Palma the Younger)。</p> <p>拉斐爾 (Raphael, 1483 - 1520): 《寓言(騎士的异象)》An Allegory ('Vision of a Knight'), about 1504.<br>年轻的士兵西比奥(Scipio)有个对美德和她对手愉悦的异象。美德许诺通过战争的胜利向西比奥授予荣誉,名望和荣耀。而一头飘逸秀发的愉悦则许诺让西比奥过上轻松自在的生活。拉斐尔在诠释这个主题时,不是将他们视为道德上的两难选择,而是作为理想士兵应追求的所有美德的完美结合。</p><p><br></p> 拉斐爾 (Raphael, 1483 - 1520): 《受难》The Mond Crucifixion, about 1502-03.<br>这个祭坛画是拉斐尔最早的作品之一。羊毛商和银行家的多梅尼科·加瓦里(Domenico Gavari)定购,献给翁布里亚Città di Castello的S.多梅尼科教堂圣杰罗姆的圣墓教堂。基督的身体从十字架上悬挂。两位天使在两侧的精致云朵上手持圣杯将伤口上滴落的鲜血收集起来,让人联想起在弥撒时祭坛上所用的葡萄酒。日月同时出现在天空中,象征着与耶稣之死同时发生的日食。圣杰罗姆(Saint Jerome)和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 Magdalene)在十字架下虔诚地仰望耶稣。圣母玛利亚(Virgin)身着紫黑色袍站在十字架的左边哀悼耶稣,而施洗约翰在右边,而他们都悲痛地扭动着双手看着观众。 拉斐爾 (Raphael, 1483 - 1520): 《亞歷山大的聖凱瑟琳》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 about 1507.<br>四世纪的公主亚历山大的凯瑟琳昄依基督教,异象中与基督发生了神秘的婚姻。马克西蒂努斯皇帝命令将她绑于布满刺的车轮子并拷打致死。但是,雷电将车轮摧毁。凯瑟琳随后被斩首。凯瑟琳的扭曲姿势反映了拉斐尔对佩鲁吉诺绘画风格的学习,列昂纳多的动态构图以及米开朗基罗描绘人物的不朽性的研究。 拉斐爾 (Raphael, 1483 - 1520): 《加爾瓦聖母》The Garvagh Madonna, about 1509-10.<br>Aldobrandini or Garvagh Madonna是拉斐尔大约于1509年至1510年期间所作,有关圣母玛利亚,圣婴基督和婴儿施洗约翰的油画,这是拉斐尔众多同题材画作中的一幅。在罗马时期拉斐尔的画风,相较于早期翁布里亚或弗洛伦萨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由罗马贵族阿尔多布兰迪尼(Aldobrandini)家族拥有数个世纪,并短暂由Garvagh家族拥有数十年后,于1865被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并仍被称为Garvagh Madonna。 <p>拉斐爾 (Raphael, 1483 - 1520): 《安西迪聖母》The Ansidei Madonna, 1505.</p><p>《 Ansidei麦当娜》是1505-1507年拉斐尔在其佛罗伦萨期间为佩鲁贾S.Fiorenzo Servite教堂的Ansidei家庭礼拜堂创作的祭坛画。它显示了圣母玛利亚坐在木制宝座上,婴孩基督在她的腿上。施洗者约翰站在他的右边,圣尼古拉斯在他的左边阅读。</p> 拉斐爾 (Raphael, 1483 - 1520): 《施洗者聖約翰傳道》Saint John the Baptist Preaching, 1505.<br>在这幅画中,施洗约翰(John Baptist)召召聚了众多群众,向他们传讲受洗礼而悔改和得救的信息。他坐在牺牲羔羊旁边的左前方,穿着传统的粗切毛皮,这是他特有的服装,并拿着芦苇十字架。一条细小的横幅缠绕在十字架上,上面写着的字句指的是约翰看见基督时说的话:“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1:29)。 <p>拉斐爾 (Raphael, 1483 - 1520): 《教宗儒略二世肖像》Portrait of Pope Julius II, 1511.</p><p>很多年来這幅畫有很多版本和副本,目前認為倫敦國家美術館的这个版本是原件。</p> <p>拉斐爾 (Raphael, 1483 - 1520): 《康乃馨的聖母》The Madonna of the Pinks ('La Madonna dei Garofani'), about 1506-07.<br>这不同于早期的艺术家们通常将圣经中的人物僵硬而格式画地描绘,在这幅画中,拉斐尔人们熟悉的《圣母与圣婴》这个主题转化为全新的形式,描绘出年轻的母亲和她孩子之间产生的那种母爱的温情。两人坐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宫殿的寝室里,交换康乃馨,象征神圣的爱和基督的受难。<br>这张小画可能用于祈祷和沉思。一份可追溯至1520年代初的库存记录指出,它是为“佩鲁贾的修女Maddalena degli Oddi”制作。它是基于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柏諾瓦的聖母(Madonna Benois,圣彼得堡国家冬宫博物馆)创作的,并长期以来误认为是达·芬奇那幅画的临摹,直到1991年才被发现是拉斐尔的原作。</p><p><br></p> <h3>铅人的塞巴斯蒂安 (Sebastiano del Piombo, about 1485-1547):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莎乐美</span>》Salome, 1510.</h3><h3>出生名塞巴斯蒂安·盧西亞尼(Sebastiano Luciani),來到羅馬後被稱為“塞巴斯蒂安·韋內齊亞諾”(Sebastiano Veneziano)或“威尼斯人的塞巴斯蒂安”,直到1531年他成羅馬教皇印章的守護者,並獲得了“鉛”(Piombo) 的暱稱。 像米開朗基羅和阿里奧斯托這樣的朋友都稱他為弗拉巴斯蒂亞諾“ Fra Bastiano”。</h3><h3><br></h3> <p>科雷吉歐 (Correggio, active 1494; died 1534): 《基督被带到众人面前》Christ presented to the People (Ecce Homo), about 1525-30.</p><p>基督带着荊棘冠冕,被彼拉多宣判釘死在十字架上。彼拉多在耶穌釘死十字架之前,向人們介紹基督時使用了“埃奇·霍莫”(“ Ecce Homo”,《約翰福音》第19章第5节【 耶稣出来,戴着荆棘冠冕,穿着紫袍。彼拉多对他们说:“你们看这个人!”】)戴著頭巾的彼拉多舉着手正在講話。施洗約翰扶着昏昏欲倒的聖母瑪利亞。右邊的士兵可能是百夫長Longinus,他在十字架上認可了基督的神性。</p> <p>科雷吉歐 (Correggio, active 1494; died 1534): 《爱神丘比特的教育》The School of Life, about 1525.</p><p><br></p> <p>小汉斯·霍尔拜因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497/8 - 1543): 《出訪英國宮廷的法國大使》The Ambassadors, 1533.</p><p>《出訪英國宮廷的法國大使》是一幅德國畫家小汉斯·霍尔拜因所創作的油畫,包含雙人全身肖像,左邊是法國在1533年派駐英國大使丁特維爾(Jean de Dinteville),右邊是外交官、主教塞爾維(Georges de Selve)。雙人全身肖像之間鋪著土耳其掛毯的木架分作上下兩層。上面一層擺放天文觀測和航海的儀器,包含天球儀、圓柱形日晷、四分儀、多面體日晷和轉矩,下面一層擺放著地球儀、數學書籍(裡面夾著一把象徵幾何的直角矩)、魯特琴和馬丁·路德讚美詩的唱頌集,這些物品象徵算術、幾何、天文、音樂這四門學科。<br></p> 《出訪英國宮廷的法國大使》中最著名的圖像是底部中心的一個扭曲頭骨。該頭骨以變形的方式呈現,也是文藝復興時期早期的風格,也是一個視覺謎題,觀眾只能從右側高處或左側低處清楚的看到一個人類頭骨。藝術家認為《出訪英國宮廷的法國大使》這幅畫能代表三個層次:天堂(上層架子上的星盤和其他物體),人間(書架和下層架子上的樂器)和死亡(頭骨)。有些人這幅畫曾掛在樓梯間,所以當人們走上樓梯時可以清楚的看到人類頭骨。另一種可能性是小汉斯·霍尔拜因只是想要炫耀他的能力與技術,確保未來可以繼續獲得佣金。 <p>小汉斯·霍尔拜因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497/8 - 1543):&nbsp; 《带有松鼠與八哥的女人的畫像》A Lady with a Squirrel and Starling (Anne Lovell?), about 1526-28.</p><p>小汉斯·霍尔拜因是德国画家,最擅长油画和版画,属于欧洲北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许多肖像画和系列木版画《死神之舞》。 </p> <p>小汉斯·霍尔拜因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497/8 - 1543):&nbsp; 《伊拉斯谟》 Erasmus, 1523.</p><p>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德语:Desiderius Erasmus von Rotterdam),史学界俗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1466年10月27日-1536年7月12日),是中世纪尼德兰(今荷兰和比利时)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伊拉斯谟对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响,路德钦佩并渴望结交伊拉斯谟。可是后来马丁·路德与伊拉斯谟交恶,马丁·路德发表了《论意志的捆绑》来反驳他,此后伊拉斯谟公开指责马丁路德的文章为野蛮的书。在《论死亡之准备》(Treatise on Preparation For Death)一文中,他阐明永恒生命的保证不在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仅在于对基督救赎的信心。</p><p><br></p> <p>帕尔米贾尼诺 (Parmigianino, 1503 - 1540): 《聖凱瑟琳的神秘婚姻》The Mystic Marriage of Saint Catherine, about 1527-31.</p><p><br></p> <p>布龙齐诺 (Bronzino, 1503 - 1572): 《维纳斯和丘比特的寓言》An Allegory with Venus and Cupid, about 1545.</p><p>布龙齐诺,本名阿紐洛·迪·科西莫(Agnolo di Cosimo)。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风格主义画家。布龙齐诺这个昵称的来历已不可考,应该和他黝黑的肤色或者他常用的肖像画主题有关。</p><p><br> </p> <p>Probably by Lo Spagna (active 1504; died 1528): Christ at Gethsemane, perhaps 1500-05.<br></p><p>Spagna是意大利语的“西班牙人”,他是活跃于意大利中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他的本名叫乔瓦尼·迪·彼得罗(Giovanni di Pietro),因他出生于西班牙而被称为西班牙人。他是在拉斐尔(Raphael)之后,翁布里亚画家佩鲁吉诺的主要学生和追随者。他的绘画风格不断发展变化。<br>画中基督在祷告,抬头看着持有圣杯的天使。当基督在客西马尼园里祷告时,就是受难的开始(基督即将遭受酷刑和被钉十字架):基督知道自己要受难,请求“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 22:42)。还有另一幅相伴的画描绘基督背着十字架的场景,目前由私人收藏。尽管基督的身姿与Spagna的《花园里的痛苦》非常相似,不确定作者就是。它大概是在16世纪初期由佩鲁吉诺(Perugino)圈子的成员绘制的。</p><p><br></p> <p>提香(提齊安諾)(Titian (Tiziano), 1488/90 - 1576): 《聖家庭和牧羊人》The Holy Family with a Shepherd, about 1510.</p><p>提齊安諾·維伽略(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常稱呼為提香(Titian),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他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列,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瓦尼·贝利尼的画室学画,与画家乔尔乔内是同学。在提香所處的時代,他被稱為“群星中的太陽”,是意大利最有才華的畫家之一,兼工肖像畫、風景畫及神話、宗教主題的歷史畫。他對色彩的運用不僅影響了文藝復興時代的意大利畫家,更对西方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p> <p>提香(提齊安諾)(Titian (Tiziano), 1488/90 - 1576):&nbsp; 《一个女人的肖像》Portrait of a Lady (‘La Schiavona’), about 1510-12.</p> <p>提香(提齊安諾)(Titian (Tiziano), 1488/90 - 1576): 《吉羅拉莫·巴爾巴里戈肖像》Portrait of Gerolamo (?) Barbarigo, about 1510.</p> <p>提香(提齊安諾)(Titian (Tiziano), 1488/90 - 1576):&nbsp; 《阿爾多布蘭迪尼聖母》 The Aldobrandini Madonna, about 1532.</p> <p>提香(提齊安諾)(Titian (Tiziano), 1488/90 - 1576):&nbsp; 《阿克特翁之死》The Death of Actaeon, about 1559-70.</p><p>这是提香另一幅画作《戴安娜和阿克特翁》的续篇画作,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阿克特翁(Actaeon)因误闯月亮与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罗马神话中的戴安娜)的洗澡之地,被变成雄鹿后被狩猎的朋友射死的场景。</p> <p>提香(提齊安諾)(Titian (Tiziano), 1488/90 - 1576):&nbsp; 《謹慎的寓言》 An Allegory of Prudence, about 1550-65.</p><p>提香巧妙地將瞬間和永恆,以及人的一生做了一個最精要的圖像傳達。警示我們要以一種「謹慎」的態度來欣賞這幅畫,並啟發我們面對人生,面對時間的思考,在感嘆光陰似箭。<br><br></p> <p>雅科波·巴萨诺 (Jacopo Bassano, about 1510; died 1592): 《去往各各他山》The Way to Calvary, about 1544-45.</p><p>又名:Jacopo dal Ponte。出生並卒於威尼斯附近盛產葡萄的小鎮,Bassano del Grappa,畫風屬威尼斯畫派,師承维罗内塞,畫作大多是田野鄉景。他的兩個兒子Leandro Bassano與Francesco Bassano the Younger在威尼斯也因其簡約田野繪畫而享譽盛名。</p><p><br></p> <p>雅科波·丁托列托 (Jacopo Tintoretto, about 1518 - 1594): 《耶稣为门徒洗脚》Christ washing the Feet of the Disciples, about 1575-80.</p><p>丁托列托,本名雅科波·康明(Jacopo Comin),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画家,和提香、委羅內塞并称为威尼斯画派的“三杰”之一。</p><p><br></p> <p>保罗·委罗内塞 (Pablo Veronese, probably 1528 - 1588): 《万王朝拜》The Adoration of the King's, 1573.</p><p>委罗内塞出生于维罗纳,原名保罗·卡拉里,他因出生地而获得“委罗内塞”(维罗纳人)绰号,并以此而闻名。他和提香、丁托列托组成文艺复兴晚期威尼斯画派中的“三杰”。</p><p>聖經說,基督降生後,東方三博士來敬拜他。他們告訴了希律王基督的降生,因此無意間造成了無辜者的大屠殺(馬太福音2)。博士經常被描繪成國王。其中之一(Balthazar, 传统上安然波的王,这些在新约圣经中没有记载)通常被描绘為黑色。他們帶來了象徵性的禮物:金子代表王;乳香代表祭司;沒藥则象徵痛苦和死亡。</p> <p>費德里科·巴羅奇 (Federico Barocci, about 1533 - 1612): 《描绘有貓的聖母》The Madonna of the Cat (‘La Madonna del Gatto’), about 1575.</p><p>費德里科·巴羅奇(Federico Barocci)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和版畫家。他的原名是Federico Fiori,他的綽號是Il Baroccio。他的作品備受推崇和并有影響力,为后来魯本斯的巴洛克風格做了铺垫。</p> <p>西皮奥内 (Scipione Pulzone, 1544 - 1598): 《(賈科莫·薩韋利?)樞機主教肖像》Portrait of a Cardinal [Giacomo Savelli?], about 1575-98.</p><p>西皮奥内 (Scipione Pulzone),也被稱為Il Gaetano,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那不勒斯畫家。他的作品多方面與當時的風俗主義不同。據信,他是在羅馬的Jacopino del Conte手下學習绘画的。</p><p><br></p> <p>奥拉齐奥·洛米·真蒂莱斯基 (Orazio Lomi Gentileschi, 1563 - 1639): 《发现摩西》The Finding of Moses, early 1630s.</p><p>真蒂莱斯基生于比萨,早年随哥哥奥雷利奥·洛米学画,学习雅各布·卡鲁齐·蓬托尔莫和安杰洛·布龙齐诺的矫饰风格,1585年赴罗马。1621年去热那亚,1623年赴法国,1626年定居伦敦,成为宫廷画家。他的女儿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亦是著名画家。 </p><p><br></p>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 - 1610): 《撒罗米接受施洗約翰的头》Salome receives the head of John the Baptist, about 1609-1610.<br>施洗约翰的受害记载在马可福音(6:16-29)。约翰曾批评希律王与他兄弟的妻子希罗底(Herodias)结婚。希罗底为报仇他,在希律王的生日盛宴上,希罗底的女儿撒罗米(Salome)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欢喜,于是希律答应她给她想要的一切。在母亲的怂恿下,她要西施约翰的头,希律王便下令将约翰处死。<br>这是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晚期作品,可能是在他生命的尽头时画的。他将故事简化,着重于人类的悲剧,并通过有限的色彩范围,明显的阴暗对比和戏剧性手势进而传达了情感力量。残酷的侩子手将约翰的头放在莎乐美手持的托盘上。莎乐美的严肃表情和斜视的目光令人难以捉摸。一位年女仆悲痛地紧握她的手,设定了情感的基调。卡拉瓦乔晚期作品的特点是,构图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却隐藏着主要人物之间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 - 1610): 《基督在以馬忤斯的晚餐》The Supper at Emmaus, 1601.<br>耶稣受难后的第三天,耶稣的两个门徒在往以马忤斯的路上见到复活的基督,但他们没认出他来,耶稣就与他们同行。「到了坐席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他们。他们的眼睛明亮了,这才认出祂来。忽然耶稣不见了。」(路加福音24:30-31)。<br>这幅画是卡拉瓦乔名声鼎盛时期的作品,是他留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宗教绘画之一。他精彩地捕捉了故事的戏剧性高潮,即当门徒突然看到他们面前所发生的一切时,他们的举动所传达的他们的惊讶:一个人即将跳出椅子,而另一个人则以难以置信的姿态伸出了双臂。鲜明的灯光强调了场景的戏剧性。卡拉瓦乔把门徒描绘成普通的劳动者,留着胡须,布满皱纹的脸和l褴褛的衣衫,而年轻的基督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 <p>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 - 1610): 《被蜥蜴咬傷的男孩》Boy Bitten by a Lizard, about 1594-94.<br>一名端庄的少年被蜥蜴咬伤,而痛苦惊恐的后退。蜥蜴则顽强地紧紧的咬着少年的手指。前景是水果的静物,玻璃花瓶中插着玫瑰和茉莉花。仔细观察,您可以在花瓶的曲面上看到房间的反射。这幅画可能具有寓言意义,并且可能是指爱情所带来的痛苦。这幅画可能是1590年代中期在罗马绘制的,当时画家以其引人入胜的创新风格开始成名。十六世纪末的绘画表现出如此动感的时刻是非常了不起的。当时的画家要先打草稿在进行绘画加工,而卡拉瓦乔拒绝了这样的作法,直接将模特描绘到画布上。这使他的作品具有立即性和强烈感,并得以迅速流行起来。此画在17世纪早期有许多复制品和派生作品,包括在佛罗伦萨Fondazione Longhi的品质极高的复制品,被许多人认为是卡拉瓦乔的作品。</p><p><br></p> <p>圭多·雷尼 (Guido Reni, 1575 - 1642): 《罗德和他的女儿》Lot and his Daughters Leaving Sodom,1615-16; 《蘇珊娜和長老》Susannah and the Elders, 1620-25.<br>罗德和他的女儿离开所多玛,苏珊娜和长老是吉多·雷尼的两幅作品,均描绘了包含三个人物的圣经场景。它们具有相似的大小,并以采用深色背景。它们于1640年首次记录在罗马兰切洛蒂宫(Palazzo Lancellotti),并在当时作为相伴绘画悬挂在一起,直到1844年分别被国家美术馆收购。收购后,考虑到主题,大小和在兰切洛蒂宫时的悬挂位置的类似性,这两幅作品被视为一对。但是,清洁后的笔触暗示着这些画作是雷尼在职业生涯的不同时期创作的,并非并存在一起。由于《旧约》的两个主题说明了女性的邪恶和美德,因此配对似乎是故意的。 也有可能雷尼在后期创作了苏珊娜和长老以便和他的早期的罗德和他的女儿离开所多玛这幅作品配对,也有可能是由收藏家在更晚的时候进行了配对。</p><p><br></p> <p>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1577 - 1640): 《密涅瓦保護和帕克斯免受玛尔斯的侵害(和平与战争)》Minerva protects Pax from Mars (‘Peace and War’), 1629-30.</p><p>彼得·保罗·鲁本斯弗兰德画家,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魯本斯的畫有濃厚的巴洛克風格,強調運動、顏色和感官。魯本斯以其反宗教改革的祭壇畫、肖像畫、風景畫以及有關神話及寓言的歷史畫聞名。魯本斯經營一家安特衛普的大型畫室,繪制許多著名的畫作,也是歐洲知名的藝術收藏家。魯本斯接受良好的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教育,本身也是外交官,曾被西班牙國王費利佩四世及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冊封為骑士。 </p> 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1577 - 1640):&nbsp; 《参孙和大利拉》Samson and Delilah, about 1609-10. <p>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1577 - 1640):&nbsp; The Judgment of Paris, probably 1632-35.</p> <p>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1577 - 1640):&nbsp; 《劫掠薩賓婦女》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 probably 1635-40.</p> <p>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1577 - 1640): 《牧羊人與他的羊群在树林中風景》A Shepherd with his Flock in a Woody Landscape, probably 1615-22.</p> <p>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1577 - 1640):&nbsp; 《蘇珊娜·倫登的肖像》Portrait of Susanna Lunden (?) (‘Le Chapeau de Paille’), probably 1622-25.</p><p>該人物的畫像尚未被確定,但可能是魯本斯的未來第二任妻子海倫娜•富爾曼特的姐姐蘇珊娜·倫登( Susanna Lunden)。 她手指上的戒指可能意味著這幅畫是結婚照。</p> <p>彼得·保罗·鲁本斯 (Peter Paul Rubens, 1577 - 1640):&nbsp; 《临摹拉斐尔的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利奥内肖像》Portrait of Baldassare Castiglione, after Raphael, 1625-28.</p><p><br></p> <p>多梅尼奇诺 (Domenichino, 1581 - 1641): 《施洗着圣约翰》Saint John the Evangelist, late 1620s.</p><p>多梅尼科·贊皮里(Domenico Zampieri),以期矮小而得暱稱多米尼奇諾(Domenichino)并为人所熟知。他是博洛涅塞畫派的巴洛克畫家。</p><p>该画描绘了第四福音的作者圣约翰写启示录的瞬间。他停笔,从书本上转过身来,将目光投向了灵感的真正来源。鹰,被认为是最接近天堂的鸟,代表了约翰。英雄般的正面姿势是画家基于对古代雕塑的研究而得出的。</p><p><br></p> <p>圭爾奇諾 (Guercino, 1591 - 1666): 《受烏鴉餵養的伊利亞》Elijah fed by Ravens, 1620.<br>乔瓦尼·弗朗切斯科·巴比耶里(Giovanni Francesco Barbieri)被称为斜眼(Guercino)。圭多·雷尼(Guido Reni)去世后,他是博洛尼亚人的主要画家。他的早期作品通常将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效果与他特有的魅力和柔和结合在一起。圭尔奇诺(Guercino)出生在博洛尼亚附近的Cento。他主要是自学成才,但受卡拉奇(Carracci)尤其是Ludovico Carracci的影响。 1621年,葛西诺(Guercino)被邀请到罗马为罗马教皇格雷戈里十五世(Gregory XV)工作。教皇逝世后,奎尔奇诺回到了Cento。雷尼(Reni)去世后,他于1644年定居在博洛尼亚。他后来的作品更具学术性,更接近雷尼的风格,缺乏了早期绘画的大胆处理和明暗对比效果。<br>奎尔奇诺这幅画中的人物是以利亚(Elijah),一位旧约先知,他于公元前9世纪居住在以色列。他曾预言地会遭受可怕的干旱肆虐,上帝并指示以利亚躲在基立溪(stream Cherith)旁,并且每天早上和晚上乌鸦都带给他叼饼和肉来。虽然以利亚的故事体现了虔诚,但奎尔奇诺的表现却是深刻人性化的。先知笨拙地坐着,年迈的脸期待地转向他上方的鸟儿。当以利亚将他的信心放在上帝的命令上时,它们既代表身体的营养,也代表精神的营养。一个空着地碗放在他的脚下,肩膀上地衣服被撕破,这提醒观众他在旷野的饥饿和艰辛。这是奎尔奇诺于1620年为费拉拉的枢机主教Jacopo Serra创作的两幅画中的一幅,他是艺术家的早期热情的赞助人。</p><p><br></p> <p>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 (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 - 1654 or later): 《作為亞歷山大的聖凱瑟琳的自畫像》Self Portrait as 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 about 1615-17.<br></p><p>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是十七世纪最负盛名的女画家,她以第四世纪初受难的圣人亚历山大的凯瑟琳的形象出现在画中。她靠在一个钉有铁刺的破损车轮上,她被铁链束缚遭受折磨,这成为她在艺术中的特有形象。她的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握着一棕榈枝靠在胸口。这位圣徒被描绘为具有韧性,经受了折磨,正如画家本人在17岁时因被画家阿戈斯蒂诺·塔西(Agostino Tassi)强奸而进行的审判中所经历的。审判之后,阿尔泰米西娅从罗马搬到了佛罗伦萨,这幅画可能正是在那里被创作。她的许多自画像为人所知。在这座对她来讲新鲜的城市,她热衷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可能是在有意识的进行自我提升。</p><p><br></p> <p>雅各布·约尔丹斯 (Jacob Jordaens, 1593-1678): Portrait of 《科內利亞·範迪斯特和妻子肖像》Cornelia van Diest (?) and his Wife, 1636-38.</p><p>雅各布·约尔丹斯佛蘭芒三大巴洛克畫家之一,與彼得·保羅·魯本斯、安東尼·凡·戴克齊名。出生于安特卫普,一生致力于专业的宴会现场画和宗教画。他作品的风格受卡拉瓦喬的影响甚深,特别是对於光和阴影强大差别的使用。他從1621年开始为魯本斯工作。魯本斯死后,许多原本委托给魯本斯的重要作品都轉由他完成。 </p><p><br></p> <p>彼得羅·達·科托納 (Pieto da Cortona, 1596 - 1669): 《聖塞西莉亞》Saint Cecilia, 1620-25.</p><p>彼得羅·達·科托納是意大利巴洛克畫家和建築師。与他同時代的競爭對手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和弗朗切斯科·波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成为羅馬巴洛克式建築出現的關鍵人物。他還是室內裝飾的重要設計師。</p><p><br></p> <p>安东尼·范戴克 (Anthony van Dyck, 1599 - 1641): 《来自米蘭大教堂的聖安布羅斯巴林·西奧多西圖斯》St. Ambrosebarring Theodositus from Milan Cathedral, about 1619-20.</p><p>安东尼·范戴克,比利时弗拉芒族画家,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时期的英国宫廷首席画家。查理一世及其皇族的许多著名画像都是由范戴克创作的。他的画像轻松高贵的风格,影响了英国肖像画将近150年。他还创作了许多圣经故事和神话题材的作品,并且改革了水彩画和蚀刻版画的技法。 </p> <p>安东尼·范戴克 (Anthony van Dyck, 1599 - 1641):&nbsp; Charity, about 1627-28.</p><p><br></p> 迭戈·委拉斯開茲 (Diego Velázquez, 1599 - 1660): 《費爾南多·德瓦爾德斯大主教的肖像》Portrait of Archbishop Fernando de Valdés, 1640-45.<br>迭戈·委拉斯開茲(Diego Velázquez,1599年6月6日-1660年8月6日),是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时代、西班牙黄金时代的一位画家,对后来的画家影响很大。哥雅认为他是自己的“伟大教师之一”。他对印象派的影响也很大。他通常只画所见到的事物,所画的人物,几乎能走出画面,正如这幅画所感受到的;他也画过一些宗教画,但其中的神像宛如人间,充满紧张和痛苦的表情;他画的马和狗充满活力。<br>1633年,画中人瓦尔迪斯被任命为格拉纳达大主教,并担任卡斯蒂利亚议会主席,此后,他成为菲利普四世西班牙法院的重要人物。画中他凝视前方,黑色斗篷那宽大,平整厚实的布料使他看上去比实际的人还要大,而相配的主教帽则表明他在教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衣服和装饰着金色华丽的红窗帘,就像他坐在椅子上一样,显得富丽堂皇。 迭戈·委拉斯開茲 (Diego Velázquez, 1599 - 1660):&nbsp; 《镜前的维纳斯》The Toilet of Venus ('The Rokeby Venus'), 1647-51.<br>爱神维纳斯懒洋洋地躺在她的床上,她的身体曲线在华丽的缎子织物中回荡。光滑皮肤的珍珠般的色调与窗帘和床单的丰富色彩及生动的笔触形成鲜明对比。维纳斯的脸在她的儿子丘比特举起的镜子中反射,但影像模糊-我们看不到她的真实身份。或许委拉斯开兹(Velázquez)想确保维纳斯-这个女性美的化身-不要成为一个普通可识别的人。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想象力“完成”她的功能。丘比特的脸和后腿画的很粗略,看起来像是没有完成:这是委拉斯开兹特意采用粗略风格,以将注意力集中在维纳斯身上。这是Velázquez唯一幸存的女性裸体画,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的昵称“ The Rokeby Venus”起源于达勒姆郡的乡间别墅Rokeby Park,这幅画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都悬挂在这间房屋里。 <p>迭戈·委拉斯開茲 (Diego Velázquez, 1599 - 1660):&nbsp; 《穿棕色和銀色衣服的西班牙的菲利普四世》Philip IV of Spain in Brown and Silver, about 1631-32.<br>这幅画是维拉斯凯兹首次访问意大利时创作的第一幅肖像画,它采用了更柔和,更多彩丰富的威尼斯画派的调色。有一些证据表明,这幅肖像画可能花费很多年才能完成。这幅画是真人大小的尺寸,不像菲利普四世的大多数其它肖像那样身穿全黑服装。取而代之,他给画了一件银色的刺绣服装(因此给肖像画起了名字),短促的画锋,并在金项链上佩戴了金羊毛骑士勋章。有几个pentimenti可以微调成分。他的签名是在菲利普手持的虚构的请愿信上,这是Velázquez少有的几副带有他签名的重要画作之一。</p><p><br></p> <p>胡塞佩·德·里貝拉 (Jusepe de Ribera, 1591 - 1652): 《哀悼基督》Lamentation over the Dead Christ, early 1620s.<br>胡塞佩·德·里貝拉(José de Ribera),也被叫做小西班牙人(Lo Spagnoletto),是一位17世紀西班牙紫金色黑暗派、卡拉瓦喬主義畫家及版畫家。</p><p>这幅画,里贝拉抓住并描绘了基督的身体从十字架上被放下后的那一刻。穿着红绿色的圣约翰(约翰福音的作者),轻轻地扶着基督优雅的躯体。基督的脸色苍白惊人-他的嘴唇和皮肤发灰蓝-额头上因戴着荆棘的冠冕而流血。画面的中心是圣母玛利亚,双手合十低头看着儿子。抹大拉的玛丽(Mary Magdalene)弯腰,使自己的脸靠近基督的脚,仿佛在亲吻伤口。这是里贝拉(Ribera)年轻时期对该主题的表现。里贝拉研究了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作品,这些作品对他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这幅画里基督的自然主义的身体和光线的应用都有卡拉瓦乔的影响。</p><p><br></p> <p>勒奈三兄弟 (The Le Nain Brothers,Antoine about 1600 - 48, Louis about 1603 - 48, Mathieu about 1607 - 77): 《三個男人和一個男孩》Three Men and a Boy, about 1647-48.</p><p>三個兄弟是17世紀法國的畫家:安托萬·勒奈(Antoine Le Nain),路易·勒·奈恩(Louis Le Nain)和馬修·勒·奈恩(Mathieu Le Nain)。他們製作了體裁作品,肖像和肖像縮影。</p><p><br></p> <p>倫勃朗 (Rembrandt, 1606 - 1669): 《三十四歲自畫像》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34, 1640.</p><p>是欧洲巴洛克繪畫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17世紀荷蘭黄金时代绘画的主要人物,被稱為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在2004年票選最偉大的荷蘭人當中,他排名第九。他所處的年代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荷蘭的科學藝術與商貿成就達到頂峰。</p><p><br></p> <p>倫勃朗 (Rembrandt, 1606 - 1669):&nbsp; 《亨德里克耶·施託費爾斯肖像》Portrait of Hendrickje Stoffels, probably 1654-56.<br></p><p>亨德里克耶·施託費爾斯是倫勃朗的長期生活伙伴。由於倫勃朗和前妻的經濟協議的關係,他們兩個並沒有正式結婚。1654年,亨德里克耶生了倫勃朗的女兒Cornelia。亨德里克耶與畫家的兒子提圖斯(Titus)一起管理倫勃朗的商務事務。<br></p> <p>倫勃朗 (Rembrandt, 1606 - 1669): 《埃切耶·克萊斯德肖像》Portrait of Aechje CLaesdr., 1634.<br></p> <p>倫勃朗 (Rembrandt, 1606 - 1669): 《六十三歲自畫像》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63, 1669.</p><p><br></p> 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 (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 1617 - 1682): 《孩童聖約翰和羔羊》The Infant Saint John with the Lamb, 1660-65.<br>孩童的施洗约翰站在多岩的风景中,显示他野外的生活,身着驼毛上衣,只吃蝗虫和蜂蜜。他拥抱一只小羊,象征基督的牺牲,并一支手指向天堂。根据福音书,当圣约翰遇见基督时,他宣布:“「看哪,神的羔羊,”(約翰福音 1:29)这些词句用拉丁文刻在缠绕在芦苇十字架上的缎带上。芦苇十字架是圣约翰的一个象征物。羔羊是基督的象征,他为羔羊舍命,成为为人类的救赎。 <p>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 (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 1617 - 1682):&nbsp; 《基督在毕士大池醫治癱瘓者》Christ healing the Paralytic at the Pool of Bethesda, 1667-70.<br></p><p>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巴洛克時期西班牙畫家。生於西班牙塞維利亞,亦死於塞維利亞。这幅画展示了圣马太福音中描述的七个慈行之一,也是穆里罗在塞维利亚加里达德教堂中绘制的一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它描绘圣经里的一个奇迹。耶路撒冷的毕士大(Bethesda)池定期受到一位天使的探访,有疾病的人在天使造访时谁先碰到该池的水他的病就会治愈。基督去了毕士大池,听到一个瘫子在地上抱怨说总有人抢在他前面走进水池里。基督就请这个人站起来,他就治愈了。他们成映射的手势捕捉了他们之间的那种强大的联系。该男子举起的手臂,就好像是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向上抬起-使得奇迹变成视觉上可视的。</p><p><br></p> <p>胡安·德·瓦爾德斯·里爾 (Juan de Valdés Leal, 1622 - 1690):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with Two Donors, probably 1661.<br>胡安·德·瓦爾德斯·里爾是西班牙巴洛克时期的画家。這幅畫中聖母瑪利亞以十二顆星加冕,並站在新月形的月亮上,周圍遍滿鮮花,象徵她的純潔。天使手中的鏡子和皇冠象徵她是天堂的皇后。這幅畫指的是聖母無原罪的教義(即聖母是無罪的。)這個信念來自於舊約聖經中所羅門王所作的雅歌。以色列國王的寶座可以在左側背景中的台階上辨認出來。下角出現的兩個的人物是捐贈者,穿著哀悼服裝的老婦人和她的兒子。里爾使用光线和色调的变化来区分属世的和属天堂的。我们的视线由前景中黑衣人引向中央明亮色彩的圣母再到远方空灵的上帝那里。</p> <p>喬凡尼·巴蒂斯塔·高里 (Giovanni Battista Gaulli, called Baciccio, 1639 - 1709): 《紅衣主教馬可·加洛的肖像》Portrait of Cardinal Marco Gallo, 1681-83.<br></p><p>高里是義大利巴洛克藝術以及洛可可早期的藝術家,他最出名的作品為在羅馬耶穌教堂所做的大型拱頂壁畫,並且深深受到濟安·貝尼尼的影響。</p><p><br></p> 卡纳莱托 (Giovanni Antonio Canal, called Canaletto 1697 - 1768): 《威尼斯:大運河與小聖西滿堂》Venice: The Grand Canal with San Simeone Piccolo, about 1740.<br>乔瓦尼·安东尼奥·卡纳尔,被称为卡纳莱托(1697年10月18日至1768年4月19日),是意大利画家,擅长画威尼斯,罗马和伦敦的城市风景。他还画出了虚构的视点(称为capricci),尽管他的作品的真实视点与虚构视点之间的划分并不很明确。他还是使用蚀刻技术的重要版画家。从1746年到1756年,他在英国工作,在那里他画了伦敦和沃里克城堡和阿尼克城堡等其他景点的风景。 <p>卡纳莱托 (Giovanni Antonio Canal, called Canaletto 1697 - 1768): 《威尼斯:聖洛克堂的節日》Venice: The Feast Day of Saint Roch, about 1735.</p><p>在聖洛克堂前遊行,以紀念1576年在威尼斯爆發的毀滅性爆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