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 共和国的同龄人</font></b></h1><h3><font color="#ed2308"> 郭勇</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亲情,是漫长岁月中执手的温暖画卷,而父爱则是这幅画卷中最厚重的底色。我的父亲叫郭正,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虽然年逾七旬,但依旧健步如飞,精神矍铄。这不,一听到我们国庆放假回家,就已经开始张罗着制定菜谱,准备团圆饭食材了。我们最爱吃的,是父亲烧的糖醋排骨;最爱听的,是父亲给我们讲故事,谈时事,聊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他总爱念叨的就是那句口头禅就是“没有新时代,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父亲是郭氏家族的长房长子,自然是受长辈们万分疼爱的。祖父是民国时期的师范生,毕业之后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祖母虽能识文断字但为了带四个孩子和操持家务便一直没出去工作。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一大家子都靠爷爷微薄的薪水过活,条件十分困难,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祖父还是痛下决心把父亲培养成读书人,老人家用心地留存着父亲从“幼儿园中班情况表”、初、高中一直到大学毕业的毕业证和学士证等。祖父经常用周恩来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来激励父亲。1954年,伴随着“社会主义好”的歌声,父亲上小学了,冬天因觉得天寒地冻,祖父便给父亲下达了“每日必修”任务,每天坚持跑着去上学,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另一方面便不觉得冷了。寒来暑往,小学毕业时,伴随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声,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苏省兴化中学初中部、高中部,1966年高中毕业,因历史原因直到1968年才离开学校,毕业证书上的印戳也变成了“兴化县中学革命委员会”,父亲在兴化中学从初中到高中毕业再到拿到毕业证书整整花了八年半的时间,这也是那个时代独有的现象。</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时间进入文革时期,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父亲求学之路也暂时画上了一个顿号。毛主席发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作为“老三届”的高中毕业生的父亲是家中长子,下乡插队的光荣使命便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他的身上,哼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歌曲的父亲被分配至兴化县茅山公社茅东大队,刚到农村的父亲明显不适应乡间劳作的节奏,毒辣的太阳让父亲晒脱了皮,腿浸泡在水里经常受到蚂蝗的侵扰,出水之后肿胀得用手按下之后好久才能恢复,但是不服输的父亲硬是咬着牙关坚持了下来。两年后,公社学校亟需补充教师,鉴于父亲的表现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便开始走上了三尺讲台,在茅山,从小学到中学,父亲一教便是八年。也正是在这八年中,父亲和有着同样境遇的母亲,当时插队在兴化县顾庄公社万家小学做老师的母亲相识、结缘,由于交通不便,每次都是父亲乘着“11路汽车”从茅山走到顾庄去见母亲,父亲开玩笑地说好在他有儿时祖父为他制定的“每日必修”任务的底子,这时候派上了大用场。</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十年下乡插队的甘苦与共,十年的欢笑与泪水。1977年我呱呱坠地,随后父亲迎来了双喜临门,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那年,由于一直坚守在教师岗位上,靠借学习资料的父亲花了三个月时间复习便在高考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祖父认为兴化是农业大县,重农固本才是人们生活富足之要,他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在父亲身上实现。本来想报医学专业的父亲在祖父的劝说下走进了江苏农学院的大门,父亲班上的同学之间年龄相差很大,大的三十五六岁,是5个孩子的爹,小的才十七八岁,父亲属于“德高望重”的几个老龄同学之一,甚至还有之前他自己教过的学生现如今也进入了同一个课堂学习。</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迈出学校大门之后,父亲先后从事过农技指导工作,进农村,走田间;从事过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进工厂,走商店;参加过关心下一代活动,进学校,访贫问苦。父亲正是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才知道凡事不易,总是以一种豁达、宽容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font><br></h3> <h3><font color="#ed2308"> 著名歌手李健在翻唱《父亲写的散文诗》时曾经说过:“我们这一代人对父亲都是敬而远之,但是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情感,在彼此之间关联着,里面有很多感同身受的地方。”而父亲在他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虽然言语不多,但从来都没有气馁过、迷惘过,当我们小辈遇见困难时,他总是开导我们,说我们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甜水里的一代,没什么迈不过的坎。当全家团聚共举杯时,他总是喜欢哼唱《走进新时代》,而他那句口头禅“没有新时代,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总是被孙辈们听了千儿八百遍了,不过永远不会过时。</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