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金色双井

左海

<h3>  双井村距县城25公里;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农业人口867户,2423人。是一个集体无积累,无产业的贫困村。</h3><h3> 今年9月份因为工作需要,我被派到城固县双井村工作,来时正赶上村民们收谷子,于是我用我的视角记录了村民们秋收的故事。</h3> <h3>  大娘、大叔是两口子均60多岁,孩子在外打工,五分水田没有收割机愿意为这点地折腾,老两口只能自己收割。我去时已经过了大半,我说“给你们照张相”,大叔笑着说“老了,照相不好看”。我说“没事,你割你的,不照你的脸”,结果试了两张,两位老人动作僵硬,表情呆板,显得更紧张了。想了想,调整了一下思路,先与他们聊天,讲自己老家农村的种猕猴桃事,说一亩猕猴桃能产2000多斤,能卖五六千元,孩子们娶媳妇全指望猕猴桃呢!听得老人笑得合不拢嘴,仿佛他们收的不是谷子,是能让孩子们娶上媳妇的猕猴桃。那一瞬间我举起了相机,有了这张满意的照片。</h3> <h3>  小时候,一到收麦子时节父亲总是把“龙口夺食”四个字挂在嘴边,直到麦子收割完毕,晒干装进蛇皮袋子里才算心安。收获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那家要是收迟或者收的不仔细都会让乡亲们耻笑,甚至会议论他们家日子过得不求行,日后儿子连媳妇都说不下。外出调研回来,路过一处低洼水田,夕阳下一家五口正在收谷,不忍打破他们的节奏,站在远处拍下了这张照片。</h3> <h3>  如今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一亩地从收割到装车也就二十多分钟。但有些地方受地里条件限制,还需要人工作业,“麦客”这一词永久停留在80后的记忆中。今年,陕南多雨,地里泥泞不堪,从连云港过来的收割机开出收一亩地120元的价格,许多村民抱怨嫌价钱涨得太快。</h3> <h3>  大叔开着农用三轮车,拉着一车谷子,满脸笑容。那是收获后喜悦的笑容。</h3> <h3>  远处的秦岭,中国南北分界岭,北麓农民忙着收玉米,南麓收获的却是谷子,一山之隔,两种气候带,孕育了不同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在夕阳余晖得印衬下,一家三口正在田里打谷,儿子从城里回来,帮父母干活,构成了一副秋收美丽画卷。</h3> <h3>  远处连云港的兄弟驾驶着农用收割机,在田里忙碌着。为劳动者点赞!</h3> <h3>  看到这位老兄在田里收谷子,随即跑过去与他交谈,希望能给他拍张照。大哥,只淡淡地说了句“我是农民,有啥拍得?”,再次与他搭话,他却不理我只顾干活。</h3> <h3>  老兄,见了我主动与我打招呼,看来是见过大世面的。他说,给咱们拍拍谷子,让我们买个好价钱。说着就招呼他媳妇过来,抓起一把谷子撒了下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h3> <h3>  老人六十多岁,儿子在外打工,一个孙子由老人照看。农忙时节,全家齐上阵只能将孙子带到田里。三岁前,父母工作忙,我是外婆,爷爷带大的,农忙时节我坐在架子车下面,看着他们割麦子。有时他们早起下地,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起来后看着黑漆漆屋顶,吓得我哇哇大哭,哭够了一个人下炕,取下门槛爬出去找外婆,爷爷。当他们见到我时,外婆眼里噙着泪水,爷爷哈哈哈大笑,夸我是个机灵鬼,人贩子骗不走了。我说给你和孩子拍张照,老人毫不犹豫抱起孩子,留下了这张照片。</h3> <h3>  很快,谷子收割完毕。老人放下孙子走到农用三轮车前,双手将打出来的谷子迅速拨到两边,生怕谷子堆得太高溢出来。</h3> <h3>  早晨起来迎着朝阳,金色的阳光洒满了双井村的边边角角,楼下已铺满了金色的谷子,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伸一个懒腰,做一个深呼吸,新的一天开始了。</h3> <h3>  双井村委会</h3> <h3>  夕阳西下,双井村一片宁静祥和。日出日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双井人,愿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也将持续发力,帮助双井人发展产业,让他们有更多的增收渠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