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大变化》

朱勇平

又名:印象"严家塘" <h3>图片摄影/勇平</h3><h3>文字撰写/勇平</h3><h3>音乐选曲/勇平</h3><h3>背景音乐/《我和我的祖国》</h3> <h5><font color="#39b54a">友情提醒:轻点右上角🌑可关闭背景音乐。</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玩美格言】</font></h3><h5><font color="#b04fbb">我把美篇当园地,勤奋耕耘,播种美好。<br></font></h5><h5><font color="#b04fbb">我把美篇当舞台,雅俗共赏,收获快乐。</font></h5><h5><font color="#b04fbb"> </font><font color="#b04fbb"> </font><font color="#b04fbb"> </font><font color="#167efb">——勇平</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b04fbb">🇨🇳谨以此篇献给🇨🇳</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前言</b></font></h1><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人世间万物瞬息变幻。严家塘,在漫长的一段历史中,只是莘庄镇东首的一个自然村,也是原上海县莘庄公社莘光大队的一个生产队。在这块小小的土地上,千百年来一直生活着一群勤劳、勇敢、善良、奋进的平民百姓。它有过战争年代的硝烟战火,有过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有过一抓再抓的"阶级斗争",有过彩旗飘扬的战天斗地,有过欢天喜地的丰收喜悦,也有过牵动人心的喜怒哀乐……。</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人生虽短,但一生中总有一些事情被记忆锁住,也总有一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我是一名五零后,经历过“六十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大跃进年代”、“文革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亲眼目睹了严家塘生产队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也亲身经历过人世间的明争暗斗和乡亲们的善良之举,每每想起这些陈年往事,总是心情激动、感慨万千。今天,趁着对这个普普通通的村落还有印象的时候,编辑拙作只为已消失的严家塘给历史留下点滴踪迹,也算是我对她养育之恩的小小回报。 </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土地还是这片土地,但现在已经物是人非 ,在这块原本阡陌纵横、清静、肥沃的土地上,一幢幢楼拔地而起,原有的田野已被重峦叠嶂,鳞次栉比、高楼林立的现代宜居所替代,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生活在这块仍然散发出泥土芳香的土地上,而严家塘生产队这个普普通通的村落,也犹如一滴水滴在浩瀚的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但她的历史在她的子孙后代中辈辈流传,也深深地印在我脑海,印在《印象严家塘》中。</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一篇</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难以忘却的过去】</b></font></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7px;">"严家塘"的简介</b><br></h1><h3> <b>严家塘</b>,是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东首的一个小队,东邻西李(3队),南靠沈家塘(8队),西以横沥港为界,北与大林(9队)接壤。宅基前后各有一条约十米宽的东西走向河道,村民分别称其为“前浜”和“后浜”,另外在宅基东首约二百米的地方,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叫“九河沟”的河道,与西李生产队以河为界,宅基西首约三百米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横沥港。六十年代前,出行主要靠宅基西首约一百米处的一条叫“西官路”的南北向土路基道路,往南可通到现在的沪闵路。六十年代后期,公社、大队统一规划,在宅基西首仓库场地旁边筑了一条较宽一点煤渣路,俗称"拖拉机路",南至沪闵路北到明星王家塘,现在的水清路就是在这条煤渣路基上拓宽形成的。</h3><h3> 严家塘,简称莘光1队。在那个“农业学大寨”的特殊年代,以种植粮棉油农作物为主,历史上曾经种植过的农作物有:水稻(早稻、晚稻、糯稻)、麦子(大麦、小麦、元麦)、油菜、棉花、玉米、蚕豆、小豌豆、大豆、山芋等。经济作物有:黄金瓜、西瓜、药材(菊花、川弓、一见喜)等。 </h3><h3>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还种有桃树园十余亩,六十年代中期,响应国家“以粮为钢”号召,改种粮食等农作物。畜牧业方面,除为农田耕作而饲养的1~2头耕牛外,以饲养生猪为主。另外,历史上还饲养过肉鸡、长毛兔等。</h3><h3> 严家塘,九十年代初之前隶属于上海县莘庄乡莘光大队,据莘庄镇经济发展管理办公室统计资料反映,严家塘生产队撤队时的土地共有233.149亩,其中:耕地面积190.691亩,自留地面积18.65亩,其他非耕地面积23.808亩。截止1993年6月严家塘宅基动拆迁时,据不完全统计,总人口数为178人(含非农人口),其中:男性:88人,女性:90人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严家塘老宅基总体上以东西向分布排列,并大致分为前后三排,前排都是朱姓人家,后面二排以严姓为主。解放前,严家塘只有严、朱二大家族,后来因婚姻介入才有了外来姓氏。例如:徐姓,先辈徐金松与本队严桂珍结婚,因徐家房子解放前夕被国民党部队溃败时烧毁,在无居处的情况下,妻子携夫拖儿带女回娘家居住。据统计,八十年代初,整个宅基的村民姓氏以严姓为主,严姓占67%,朱姓占19%,徐姓占11%,其他姓有孙、乔、甘、马、戴、钟等。</h3><h3> 1992年9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上海县、闵行区,建立新闵行区。1993年10月莘庄镇与莘庄乡合并成立新的莘庄镇人民政府。1993年6月严家塘生产队因东区开发46户人家住宅全部拆除,在原址新建了"水清二村"小区,1994年9月竣工,村民到开发商拿钥匙装修入住。东区开发把严家塘原有46户人家拆分到了3个地方,其中:水清二村34户60套,水清三村4户7套,市政小区8户8套。</h3><h3> 同一时期,在这片原本肥沃又清静的土地上,一下子开发商云集,建筑施工队伍处处可见,运输车、搅拌车、打桩机、挖掘机的隆隆声连宵达旦,昼夜不停。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在本队南北主道西首农田新建了“水清一村”,在沪闵路北首(侧)拆迁了“莘庄加油站”新建了“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县房地产总公司(现改为区纪检委办公楼)"。原宅基地周边还新建了闵行区人民法院、闵行区财政局、审计局、工商局、安监局、旅游局、粮食局、闵行区经委、农委、商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国民党、致公党、九三学社等社会团体组织以及闵行区人才服务中心、闵行区房产交易中心、置业大厦、电话局、莘光学校等便民服务机构。</h3><h3> 在严家塘原有的这片土地上,新建的"水清一村"和"水清二村"中间以水清路隔开,交通十分便利。水清路也是闵行区景观道路之一,道路两侧商铺林立,招牌显眼,树林繁茂,晚上灯光华丽,漂亮无比,严家塘的原貌荡然无存。</h3> <h3>1948年手工绘制的莘庄镇东北角(即九十年代时期的莘光、明星、南马村)横沥港东首地图。白色圈子内是严家塘和沈家塘(本图有李锦旗提供,白圈子由作者标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  "严家塘" 的最后影子</b></font></h3><h3> 以下几张照片是严家塘生产队动迁前夕,由本人拍摄的。</h3><h3> 下图是1977年建造的“农民新村”西半部分。远处正在建设中的“水清一村”即将封顶。</h3><h3>(1993年4月28日拍摄)</h3> <h3>下图是本篇作者当年居住的楼房前兄弟二人的灶间,图中我父亲准备进弟弟小屋的情景。</h3><h3>(1993年4月28日拍摄)</h3> <h3>下图是本篇作者家的辅助用房----猪棚间。远处现在的闵行区财政局和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在建设中。(1993年4月28日拍摄)</h3> <h3>下图是本篇作者当年居住的农民新村,图片中的人是邻居,也是当年莘光大队当赤脚医生年数最长的徐道英。远处右侧楼房是当年大队长朱生全的楼房。</h3><h3>(1993年4月28日拍摄)</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严家塘"的事往日迁。</b></font></h3></h3> <h3>入住农民新村之前(七八年前),我家门牌号是【严家塘5】。</h3> <h3>严家塘生产队动拆迁之前总平面图。绘制人:朱勇平</h3> <h3>严家塘70年代村民住宅分布示意图。绘制人:朱勇平</h3> <h3>严家塘90年代村民住宅分布示意图。绘制人:朱勇平</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严家塘大事记</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0年</b></h3><h3>1月 建立行政村,严家塘等西片几个自然村归为“西李村”。</h3><h3>12月 建立西李村农民协会,首任主任李益秀,后由严其昌任正职,李益秀任副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1年</b></h3><h3>年中 开展划定农村家庭成分。本队划分由富农1户,上中农5户,下中农8户,贫农6户。</h3><h3>10月 土改结束,农民领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颁发的《上海市房产土地所有证》。</h3><h3>12月 严其昌代表“西李村”参加龙华区举办的互助合作社骨干培训班,后来在他的帮助倡议下,其他村纷纷办起了互助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2年</b></h3><h3>1月 龙华区颁发任命书,任命严文其为莘北乡乡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4年</b></h3><h3>2月 互助组转为初级社,严家塘等几个互助组合并共28户社员联合成立黎明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主任严其昌。</h3><h3>4月 用柴油发动机抽水灌溉农田,本队社员朱三余选为第一批操作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5年</b></h3><h3>3月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版人民币,同时废除旧币,新币1元抵旧币1万元。</h3><h3>8月 上海连续70多天无雨,本地旱情严重,秋作物大受影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6年</b></h3><h3>2月 黎明等五个初级社合并为莘光高级社,首任社主任严其昌。入社户数243户,人口1191人。取消“土劳分配”,实行包工、包本、包户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度”。</h3><h3>5月 为了增加粮食年产量,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紧缺问题,开展种植一年两季水稻(双季稻)试验。</h3><h3>8月1日 12级强台风袭击上海,据说本队有2户危房倒塌,大片农作物倒伏,农民损失惨重。<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7年</b></h3><h3>9月 农村开展社教运动,本队社员严文其任工作队副队长。</h3><h3>12月 本市兴起上山下乡运动,市卫生局系统王月珍、孟琴芳等有22干部下放来我队务农,与本队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时间约1-2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8年</b></h3><h3>4月 沪南供电所开始建设农村输电网络,首先解决集体用电问题,给农村带来了光明。</h3><h3>5月 在本队试建全乡第一只自然沼气池。</h3><h3>8月 撤销西郊区建制,莘光村(含本小队)划归上海县,隶属七一人民公社第三大队。</h3><h3>10月 响应党中央号召,掀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运动,简称“大跃进运动”。农民家里拆除灶头统一吃大食堂饭,生活集体化,大阔步奔向共产主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59年</b></h3><h3>8月29日全长21.7公里的新沪闵路建成通车,极大地方便了本队人的出出进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0年</b></h3><h3>4月 农村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1年</b></h3><h3>4月 纠正前期农村工作中的错误,取消生活供给制,结束吃饭食堂化。</h3><h3>7月 莘光大队对个别小队重新进行划分,沈家塘、大林从严家塘(1队)分离出来,编为8队和9队。 严家塘队长由严金义担任,严厚生任副队长,朱进才任会计。</h3><h3>本年 全国遭受自然灾害,政府对粮食、副食品进行严格控制,发放粮票、肉票等。</h3><h3>本年 为分担国家困难,已经在社、县和市属企业工作的亦工亦农型人员回队务农。本小队有严永高、严顺弟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2年</b></h3><h3>9月 通电到农户,本队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灯,实现了照明不用油的愿望。</h3><h3> 本年 队长:严火金,贫协:朱根全,副队长:严厚生,会计:朱进才。</h3><h3>本年 为分担国家困难,时任七一公社副主任、党委委员的严文其同志下放回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3年</b></h3><h3>12月 本队青年朱俊福、徐道新应征参军。朱俊福在部队期间到过越南参战,任排长,1974年转业回沪,安置在县属事业单位“渣土办”。</h3><h3> 本年 因“三麦”(大麦、小麦、元麦)产量位居全公社前例,本队被评为县级先进生产队。<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4年</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7月 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内容主要是: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简称:“四清运动”。</h3><h3>12月 本队青年严福元应征入伍参军。在部队与某首长女儿结婚后转业定居山东青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5年</b></h3><h3>本年 队长:朱根全,贫协:朱根全,副队长:严永生,会计:朱进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6年</b></h3><h3>本年 “文革”开始,本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实行大寨式评工记分,即:召开生产队社员大会, 面对面评定每个劳动力工分等级。</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67年</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4月 有人在生产队某处发现一条五字反动标语,上报派出所后,来了二名警察,召集生产队所有识字人(包括小学生)集中在老仓库里开会,运用验笔迹、相互揭发、宣传动员、主动交代等方法,第二天终于有人主动交代承认了所为,鉴于此人(严姓末成年女孩)年少无知,进行思想教育后末作定性处理。</h3><p style="text-align: left;">本年 队长:严火金,贫协:朱根全,副队长:严顺德,会计:严志福,妇女干部:苏林珍。</h3><p style="text-align: left;">本年 在公社、大队统一规划下,填浜筑路,将生产队仓库场西隔壁通往沪闵路的土路基拓宽摞直铺上煤渣,俗称"拖拉机路”,形成本队和明星大队王家塘生产队出出进进的主干道。<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8年</b></h3><h3>10月 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号召,本队迎来了第一批插队落户初中毕业知识青年(莘庄镇人)张南山、王志刚。</h3><h3>本年 响应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上海市劳动职业病研究所部分人员下放到本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9年</b></h3><h3>2月 大队成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室,卫生员叫赤脚医生。本队徐道英为首批赤脚医生。</h3><h3>2月25日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号召,本队迎来了第二批插队落户初中毕业知识青年(莘庄镇人)陆义成。</h3><h3>3月 大队成立革命委员会,瞿明江任主任,李顺书、赵引仙任副主任,本队徐道新当选为委员。</h3><h3>6月 3月份中苏“珍宝岛”事件后,国家提出战备大疏散,本市结合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号召的同时进行疏散人口,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二医科大学部分老师下放到本队与社员同住同劳动。戏校青年老师(后评定教授)甘明智与本队女青年乔凤芳恋爱结婚,育有一子一女。</h3><h3>12月 本队青年严国忠应征参军,1973年退伍。</h3><h3>本年 队长:朱生全,指导员:徐道新,副队长:严顺德,会计:严志福,妇女干部:苏林珍。</h3><h3></h3><h3><br></h3> <h3>下图是1956年莘光高级社在扫盲运动中,给有功人员表彰后的留影。(李锦旗提供)</h3><h3>右起:妇女主任:黄爱英,合作社会计:瞿明江,大林:沈福根,李家塘:李功炳,严家塘:严火金、严桂珍,大林:沈秋娟,沈家塘:杨梅珍。</h3> <h3>严家塘生产队"土地改革"时期评定的家庭成分表</h3> <h3>这是我小时候用过的一个饭碗,我父母至今还在用于掏米,想想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而这把铲刀从我自立门户开始为我服务至今的唯一用具。</h3> <h3>文革时期老老少少随身携带的二件物品: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章。用那个年代的话说,就是"天天手捧红宝书,日日胸佩红像章,一颗红心闹革命"。</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70年</b></h1><h3>1月 学校开始复课,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并抽调一批出身好、政治觉悟高、有文化的青年到学校任教。本队徐道兴就是其中之一,安排到莘庄中学任语文老师。这也是我队解放以后第一位政府认可的学校教师。</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71年</b></h1><h3>3月19日 本队青年严跃莘赴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农场支援边疆建设,莘光大队共有12人去,1979年回沪。</h3><h3>10月 落实有关部门关于妥善解决国家困难时期下放干部的问题,本队62年下放的原七一公社副主任、党委委员严文其长子严国联安排到上海电缆厂(国营兵工厂)。</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72年</b></h1><h3>10月31日 大队党支部改选,本队严顺德担任书记,徐道新当选为支部委员。</h3><h3>12月 本队插队青年王志刚应征入伍参军,1976年复员后直接安排在县办企业。</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73年</b></h1><h3>4月 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号召,本队迎来了第三批插队落户高中毕业知识青年(莘庄镇人)潘忠德、翁同飞。</h3><h3>5月 生产队购买工农II型手扶拖拉机一部(俗称:小拖拉机),总价约3000元。最初主要用于农田耕作,后来经改装安装拖斗后在农闲时搞点运输。当时,潘忠德、翁同飞担任驾驶员。</h3><h3>11月 本队插队知青陆义成担任大队油粮员。<br></h3><h3>本年 队长:朱生全,副队长:朱根全,会计:严志福,妇女干部:苏林珍。</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74年</b></h1><h3>3月 县委小分队蹲点严家塘,邓新龙担任队长,队员:陈关良、丁鸿发、范梦根等。引入优良品种,传授先进的粮棉种植技术,产量有明显提高。</h3><h3>5月 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号召,本队迎来了第四批插队落户高中毕业知识青年(莘庄镇人)韩圣平。</h3><h3>5月 上海县农业局征用本队非耕地约1.2亩(位于后浜河南滩原集体猪棚地方),建造上海县植保站。</h3><h3>12月 本队插队知青韩圣平应征入伍参军。</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75年</b></h1><h3>3月 上海县召开农村四级干部会议,本队被评为1974年度先进集体,会上受到表扬。</h3><h3>3月 朱勇平接替严志福担任生产队会计,</h3><h3>4月 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号召,本队迎来了第五批插队落户高中毕业知识青年(莘庄镇人)孙桂英。</h3><h3>7月 某夜,本队社员朱县兴、朱根全、严永高、严耀荣、严国忠、严伟平等6人乘坐手扶拖拉机去粮管所交公粮回队路上(现沪闵路、莘建路路口)遭重大交通事故,多人受伤,其中:严永高伤势最重,头部受伤,急送第八人民医院抢救,住院一个多月,期间生产队每天派青年2名陪护。朱根全因脾脏出血,做了切除脾脏手术。</h3><h3>本年 队长:朱生全,副队长:朱根全、严志福,会计:朱勇平,妇女干部:苏林珍。</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76年</b></h1><h3>4月 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号召,本队迎来了第六批插队落户高中毕业知识青年(莘庄镇人)顾伟。</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77年</b></h1><h3>3月17日因原大队长李顺书病死,朱生全担任大队长。</h3><h3>4月 响应党中央“上山下乡”号召,本队迎来了第七批插队落户高中毕业知识青年(莘庄镇人)盛令平。</h3><h3>6月 在上海县蹲点组和大队的支持下筹建上海县第一个农民新村。前宅全部拆除,在原宅基地上建造了连排二层式楼房20幢。同年,12月中旬竣工,20户人家陆续入住。后来被公社列为外宾接待点。</h3><h3>12月 全国恢复高考,上海高考时间为12月11—12日。11日上午数学,下午政治。12日上午理化或史地,下午语文。</h3><h3>本年 队长:严志福,副队长:严政联,会计:朱勇平,妇女干部:苏林珍。</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78年</b></h1><h3>3月 本队青年朱永福应征入伍参军,后转为志愿兵,1983年3月调回上海空军政治学院。2000年12月转业到部队所属企业“蓝天宾馆”、“南鹰宾馆”等单位工作。</h3><h3>7月 全国恢复高考后第二年招生考试于20日至22日进行,本队孙伟民入学上海师范学院,成为本队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在市重点七宝中学任教。这也是我队文革结束及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学校任教老师。</h3><h3>8月 大队成立沼气推广领导小组,本队严志福担任组长,并率先在自己家建造家用沼气池示范。</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79年</b></h1><h3>7月 公社发【1979】15号文件,本月起实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凡年满65周岁的男女社员按农龄、年龄等情况核发退休养老金,每月26日可领取14--16元的退休养老金。本队首次享受退休养老金的社员由:严九如、朱阿妹、朱三余、严小弟、严朱小妹、朱书林、朱林珍、徐桂珍。资金来源主要由公社、大队二级企业根据利润总额税前提留上交到公社财政所后统筹拨付到各大队。 </h3><h3>9月 本队被选为全国农产品成本核算试点生产队,有大队会计李锦祺为试点负责人,生产队会计朱勇平担任具体核算工作。</h3><h3>12月 取消生产队会计记账制度,由大队统一记账。</h3><h3>本年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给地、富、反、坏、右一律摘帽。从此,填写各种表格中去掉了“出生成分”一栏内容。</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80年</b></h1><h3>1月 公社规定实行二级记账制度,莘光大队10个生产队配二名联队会计进行记账,生产队设一名报账员。本队朱勇平与李家塘李建华分别担任莘光10个生产队的联队会计,大林刘桂芳担任10个队总出纳。严凤英担任本队报账员。</h3><h3>4月 本队朱勇平担任莘光大队团支部书记。一直到1983年12月上调到公社文化胶辊厂后由马真兴担任团支部书记。</h3><h3>11月 21日严荣华在公社交运站远输船上夜间落水身亡,年仅23岁。</h3><h3>11月 本队青年朱林福应征入伍参军,1982年底复员。</h3><h3>本年 队长:严政联,副队长:严耀明,报账员:严凤英,妇女干部:苏林珍。</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81年</b></h1><h3>5月 公社筹建毛纺厂,以文化考试方式招收员工,本队大多数青年参加了考试并有多人录取。</h3><h3>6月 生产队购买捷克产26寸黑白电视机一台,价格890元,丰富了社员的业余生活。</h3><h3>9月 插队知青最后一批上调,本队插队知青孙桂英、盛令平上调由知青办统一安排到国企或集体单位工作。</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82年</b></h1><h3>6月 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莘庄公社人口为15547人,本队人口为136人。其中:男性65人,女性71人。大队由赵惠兰任组长,另有普查员若干名,其中本队朱勇平、严翠萍二人担任普查员。</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83年</b></h1><h3>1月 本队妇女干部苏林珍被评为县级1982年度先进生产者。</h3><h3>2月 本队朱勇平、严凤珠夫妇最早用998元人民币购置了一台家用14寸彩色电视机。包括这台当时在整个莘光大队只有二台。</h3><h3>10月 大队创办体育器材厂,厂长由本队人严顺德担任。</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84年</b></h3><h3>年初 全面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摆脱了以往的桎梏,农民在完成承包任务的前提下,可以随心所欲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同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的束博,年轻人纷纷外出到乡、村办企业上班。</h3><h3>3月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实行政社分开,莘庄人民公社改称为莘庄乡人民政府,莘光大队改称为莘光村。</h3><h3>本年 队长:严耀明,报账员:严新凤,妇女干部:苏林珍。</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85年</b></h1><h3>10月 本队后面不远处开始修筑市府重大工程莘松高速公路(现为G60沪杭高速公路)。</h3><h3>11月 县公安局对16周岁以上的公民拍照、制作、发放居民身份证。从此,本队16周岁以上的人除用户口本证明身份外,还可以用携带更方便、更直观的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88年</b></h1><h3>9月 本队朱勇平在乡政府工作期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入取立信会计专科学院财务管理系干部专修班。成为带薪脱产上学莘光第一人。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89年</b></h1><h3>1月 村党支部、村委会改选,原书记瞿金其上调,赵建德任书记,严顺德任村主任。</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90年</b></h1><h3>1月 大队成立农业服务合作社(种子场),用严家塘、沈家塘、西李三个生产队86亩耕田作为种子田。</h3><h3>8月 严顺德率先安装家用固定电话。初装费2500元。</h3><h3>10月 成立莘光实业公司,严顺德担任经理。</h3><h3>11月 本队朱勇平从乡政府借调到上海县煤气管理所任财务主管。</h3><h3>本年 为改善村民饮用水条件,本队和其他队一样铺设自来水管与莘庄镇自来水公司管道连接,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91年</b></h1><h3>3月 本队朱勇平率先使用市计划瓶装液化石油气。当时15公斤市计划瓶装液化石油气单价每瓶6元。</h3><h3>6月 本队朱勇平安装家用固定电话。初装费2500元,并花400元选号费,原号64923399,动迁入住水清二村后改为64133399,现已取消。之后,宅基上大部分家庭也陆陆续续安装家用电话。</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92年</b></h1><h3>4月 成立莘庄东区开发指挥部,负责人汤征远。从此拉开东区开发的帷幕。</h3><h3>9月26日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上海县、闵行区,建立新闵行区。征用本队和沈家塘农田建造新闵行区办公大楼。</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93年</b></h1><h3>5月 莘庄乡和莘庄镇合并成立新的莘庄镇。</h3><h3>6月 上海申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法人代表是朱文龙(曾任上海县副县长),征用严家塘、大林、西李宅基地开始建造水清二村居民小区,所有涉及农户按人口给予动迁过渡费。</h3><h3>11月 莘光村成立股份制公司,每户交纳1600元入股为1股,当年年底就实行第一次分红,每股640元。本队农户全部自愿入股。</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94年</b></h1><h3>3月 本队严伟钢、严跃华、严新辉、朱林弟等4户(7套)入住水清三村。</h3><h3>5月 本队朱生全、朱市兴、朱引弟、严国忠、徐道兴、徐道明等入住七莘路十号桥市政小区。</h3><h3>9月 水清二村竣工,本队有34户人家搬进新房(共60套)。</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95年</b></h1><h3>5月 在原宅基河南滩农田开始动工建造置业大厦(原闵行区房产交易中心)1997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h3><h3>9月 在原宅基地东首建造的莘光中学招收学生,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地区的学生就近上学。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96年</b></h1><h3>5月 莘光股份制公司第五次分红,每股720元,同时退还了1993年每户交纳的1600元。</h3><h3>11月 本队作为第一批撤队(严家塘、大林、赵家塘)之一,根据从业时间(15岁起算,1956年至1992年期间)、婚嫁、转居、死亡等因素统计实际农龄,并先后分三次张榜公布,最后确定全队共计农龄为3289年,按可分配金额182967.07元计算,撤队费为每个农龄55.63元。注:大林为52.703元,赵家塘为94.146元。</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97年</b></h1><h3>7月1日 地铁一号线从锦江乐园站延伸到莘庄站正式通车。</h3><h3>9月 莘光股份制公司经过整顿,再次动员村民自愿入股,每户交纳2500元入股为1股,当年年底就实行第一次分红,每股500元。本队农户全部自愿入股。</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98年</b></h1><h3>9月 地铁莘庄站北广场竣工。</h3><h3>10月1日 晚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9周年,闵行区在新落成的地铁莘庄站北广场施放焰火。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99年</b></h1><h3>2月 莘光实业公司首次发放春节慰问金,分大、中、小户三个等级,慰问金分别为400元、300元、200元。</h3><h3>10月1日 闵行区在地铁莘庄站北出口的文化广场举行文艺晚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h3><h3>11月20日 位于本队东首的当时堪称亚洲第一的莘庄立交桥竣工通车。</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00年</b></h1><h3>1月 莘光实业公司再次发放春节慰问金,分大、中、小户三个等级,慰问金分别为400元、300元、200元。</h3><h3>9月 莘光股份制公司对第二次入股的股民进行第六次分红,每股500元,同时退还1997年9月每户交纳的2500元股金。</h3><h3>11月 本队青年朱马军应征入伍参军,2002年底复员。</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01年</b></h1><h3>1月 莘光实业公司第三次发放春节慰问金,分大、中、小户三个等级,慰问金分别为400元、300元、200元。</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02年</b></h1><h3>2月 莘光实业公司第四次发放春节慰问金,分大、中、小户三个等级,慰问金分别为400元、300元、200元。</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03年</b></h1><h3>1月 莘光实业公司第五次发放春节慰问金,分大、中、小户三个等级,慰问金分别为400元、300元、200元。</h3><h3>8月 水清二村人工煤气置换改用天然气。</h3><h3>12月 本队青年朱黎明、马佳庆应征入伍参军,2005年底复员。</h3><h3>12月28日 沪闵高架通车,有效的缓解了沪闵路的交通拥堵状况。</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2004年</b></h1><h3>1月 莘光实业公司第六次发放春节慰问金,分大、中、小户三个等级,慰问金分别为400元、300元、200元。(最后一次)。</h3><h3>7月 根据莘庄镇人民政府统一部署,莘光村率先进行撤村准备工作。镇党委派蒋文魁任党支部书记。</h3><h3>9月 撤村前,经聘请专业资产评估公司评估确认莘光村总资产为13401.46万元,净资产为8861.79万元,量化农龄单价每年为1248元。</h3><h3>11月24日 借用区党校礼堂召开首届村民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莘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莘光村民按农龄换成股份入股。</h3><h3>11月28日 上午,召开股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莘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由阙惠得、瞿永清、俞洪清、卢勇萌、李金忠、阙三弟、程桃华7人组成。阙惠得任董事长。监事会由李锦祺、瞿梨平、严耀南3人组成。李锦祺任监事长。根据公司章程规定董事长和监事长任期为3年。</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05年</b></h1><h3>4月28日 莘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分红,按农龄每年10元(不入股的也享受这次分红),公司发放红利共36万元左右。之后每年股民都能享受到莘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放的红利,而且年年有所上升。本队股民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村民带来的实惠。</h3><h3><br></h3> <h3>严家塘生产队历届干部一览表</h3> <h3>严家塘人在"莘光之最"及任职情况表</h3> <h3>生产队社员在仓库场地上轧稻的情景。(本图来自网络)</h3> <h3>当年生产队脱粒用的"大炮机"。</h3> <h3>当年生产队的猪棚,养鸡场。</h3> <h3>七十年代,农村逐步走向农业现代化,耕田主要靠手扶拖拉机了。</h3> <h3>当年社员低头插秧情景。</h3> <h3>本人16岁开始边上学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夏天到水稻田干活经常遇到这个俗称蚂蟥的坏家伙,也经常吓得我一身鸡皮疙瘩。(图片来自网络)</h3> <h3>当年严家塘社员朱小妹(作者母亲)负责割草饲养的水牛。</h3> <h3>当年,严雄美在水稻田耕地的场景。</h3> <h3>七十年代,为安置插队落户知识青年吃住,在生产队仓库后面造了四间平房。</h3> <h3>牛在田间地头耕田的情景。</h3> <h3>种水稻前划田的情景。</h3> <h3>农村破旧房屋上的土灶头烟囱。</h3> <h3>当年农村灶头。</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严家塘“的其人其事</font></b></h3></h3><h3> 如果有一天有人问我,你最敬佩生产队里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我的父亲朱纪高,出身贫穷家庭。还有一个叫严雄美,出身小富人家。</h3><h3> 先说说我的父亲,他叫朱纪高,出生于1936年6月,幼儿时失去双亲成了孤儿,印象中模模糊糊记得小时候跟随大人经常去海边,据此推测我父亲的出生原籍应该是在现在的浙江嘉兴杭州湾一带。童年的不幸遭遇,使得没有了亲人的他只能到处流浪,仅靠好心人的施舍,在饥寒交迫中慢慢长大。直到16岁时经好心人介绍来到莘庄莘光严家塘生产队朱家,与我母亲朱小妹结为夫妻,才有了安身之地,过上了稍微安稳的日子。然而,中年又不幸得了红眼病,因缺乏医学常识,末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而造成双目视力减退,严重影响下田干活,但为了养育四个孩子,我父母克服种种困难,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家庭面貌。六十岁以后,我父亲虽然双目失明,但心里头更加明亮,感恩曾经帮助过我家人的话常挂嘴边。长期以来,我的父亲母亲为人师表,教育子女与人和善,邻里关系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口碑好好,晚年生活幸福满满,令人羡慕。两个儿子事业上也小有成就,他们牢记父母教诲,做人积极上进,做事埋头苦干。大儿子2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在担任团支部书记期间被评为上海县精神文明积极分子。他长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明明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2010年获得财政部颁发的从事会计工作30年荣誉证书。小儿子77年入伍,在部队积极向上,业务能力过硬,被部队留用当了志愿兵,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3年3月从北京空军司令部调到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工作。四个子女非常孝顺父母,如今两老八十多岁,耄耋之年生活过的相当快乐。 </h3><h3> 再说说另一个令我敬佩的人叫严雄美,他天资聪颖,为人随和,性格开朗。由于其父解放前在莘庄镇上开了家豆腐小作坊,做点小生意,赚了点小钱,收买了几块田地,解放后又选择弃商归农,结果土地改革时期,家庭成份被评定为富农,从此生活一下子变得非常困难。特别是由于养了六个儿子,生活更是困难重重,所幸讨了个市区的老婆,靠岳母家人救济贴补一部分来维持生计。然而,令我敬佩的并非其如何克服困难走出困境,而是六、七十年代令我终身难忘的其人其事。其人,严雄美出生于1929年2月8日,卒于1994年12月17日,享年66岁。妻子叫沈林珍,娘家住在上海国际饭店后面凤阳路某弄小区内。在那个以抓"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由于家庭成份不好,经常遭批斗。那时的我还小,但那种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当时生产队的老仓库就在我家旁边,每天早上和中午在社员出工前都会看到他‘‘做必须’’。所谓"做必须"就是文革时期家庭成份高的人,必须在社员出工前先到仓库场上,面对毛主席像,手棒"红宝书",弯腰低头请罪。田间劳动最累、最脏、最苦的事让他去做。雨天、冬天、大热天别人休息了,他一个人还得照样子岀工。这个时期,经常听到某某某由于无法忍受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而自杀的事情,但严雄美人如其名,面对困境雄浑刚直,心静秀美,性格开朗,乐观大度,年复一年,忍受各种折磨和打击,坚持了十多年之久,一直到文革结束才从困惑中解脱出来,终于过上了太平日子。至今,我还清楚记得当年严雄美的容貌,记得他每每看到小女孩吃饭时,常挂嘴边的一句"阿妹吃饭,阿妹吃饭"的话依然回荡耳边。</h3><h3> 俗话说得好:风水轮流转。1985年峰回路转,否极泰来,他的第四个儿子严耀明也当上了生产队队长,而且是创下了严家塘生产队历史上二个之最,①任期最长的队长,②撤队前的最后一位生产队队长。大儿子严耀南,在莘光村改制后的莘光实业有限公司担任监事会监事。第三个儿子严耀莘七十年代支边赴云南西双版纳,回沪后安排到社(镇)办企业工作。如今6个儿子都成家立业,兄弟间团结友爱,逢年过节经常结伴出游。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对此人此事还是印象深刻,往事历历在目,随风难以而去。</h3><h3> 朱纪高和严雄美俩个人家庭成份虽然贫、富大不相同,但是在那个年代,俩个人田间地头干活配合非常默契,"三夏"、"双抢"一个划田,一个坌田目角,是一对好搭档。夏天,宅基上的很多人白天喜欢到朱纪高屋前一棵大树下嘎讪胡,晚上喜欢到严雄美家门前一口公用水井旁乘风谅。这么多年过去了,虽说事过境迁,渡尽劫波,那种专横跋扈、欺行霸市的现象早已消失,但如今我的父亲对于那段难忘的经历,他总是念兹在兹,每当想起记忆中的严雄美、沈林珍夫妇俩在那个特殊年代的陈年旧事,心情有点激动,真有一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觉。</h3><h3> 岁月不居,时不我待。如今的我也似船过中流,人过半山。而他们的故事在我脑海里仍余音袅袅,没齿难忘,让人沉思、让人感悟。</h3><h3> 有一些人事,虽已离去,却永被铭记。 忆往昔,严家塘生产队那无数个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感谢严家塘的广大乡亲们,那些年来一直与我家不离不弃,特别是在我家最困难时期伸出援手,从精神上、物资上给与我家帮助,对此千恩万谢也感激不尽。如今,事移世易,但无论已逝的还是活着的,一张张熟稔的面孔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写在我的拙作里,一直到永远,永远……。</h3><h3><font color="#ed2308">朱纪高生活照(摄于2008.12)。现年84岁,</font></h3> <h3>严雄美(1929.2--1994.12),人如其名,雄浑刚直,心静秀美,性格开朗,乐观大度,令人敬佩。</h3>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第二篇</b></font></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日新月异的今天】</b></font></h3> <h3>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在这块千百年来一直耕耘收获食粮的肥沃土地上,现已成为‘’闵行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全国文明城镇"莘庄镇"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闵行区人民法院</h3> <p class="ql-block">闵行区不动产交易登记中心</p> <h3>置业大厦</h3> <h3>水清二村大门口</h3> <h3>小区旁边的菜市场</h3> <h3>闵行区人才服务中心</h3> <h3>下图为七十年代后期种在机耕路旁边的泡桐树,如今仅剩下这一棵了(在水清一村小区靠近庙泾路围墙内)。每年三、四月份泡桐树盛开的花朵很艳丽。</h3> <h3>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水清二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座落在被誉为亚洲第一立交桥的"莘庄立交桥"边沿地带。</h3> <h3>上海第一条地铁,即地铁一号线终点站莘庄站北出口,离老宅基步行仅10分钟路程。</h3> <h3>昔日为严家塘水路运输,取水灌溉,捻泥肥田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横沥港,如今已成为闵行区主要景观河道之一,河畔花园式的城市健康绿道每天吸引了广大市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三篇</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更加美好的未来】</b></font></h3> <h3>不久的将来在这块土地上将矗立起上海西南最大轨交综合体TODTOWN天荟悦麓打造莘庄天空之城。</h3><h3>由上海莘天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TODTOWN天荟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莘庄板块核心位置,横跨地铁1、5号线莘庄站南、北广场,为市政、公共服务、商业、办公、居住综合性开发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上海市西南地区的综合枢纽和重要门户,形成具有"一个核心功能(公共交通枢纽配套)、一个主导功能(商业商务服务配套)和一个辅助功能(城市居住功能配套)"的新型城市综合体。</h3> <h3>月色朦胧下,地铁南广场在建项目"天荟一期"已初具雏形。不久的将来,水清二村的居民在家门口又多了一处购物、美食、娱乐的高档场所。</h3><h3>天荟位处上海闵行区莘庄站上盖,总楼面面积逾37万平方米(400万平方呎),包括高级住宅、大型商场、优质写字楼及五星级酒店,其中商场的楼面面积逾13万平方米(逾140万平方呎),将成为区内的崭新娱乐购物中心。项目位于上海主要交通枢纽铁路莘庄站上盖,莘庄站为两条现有地铁干线及高铁的交汇站,并将连接兴建中的第三条地铁干线。</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后记】</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过去不会过去,未来不会不来。</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 真实的记录过去是对历史的尊重。</b></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往事不堪回首,人们总希望让过去过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过去的那人、那事、那物总是难以忘怀,特别是父辈们对过去事道来津津有味,而对隔夜事难以想起,这就是心灵的呼唤。背景音乐《回到那年》,是对那人、那事、那物的一种情感流露,是对那个年代全国人民不忘初心,捋起袖子拼命干的一种精神面貌写照。</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我们的“现在”由“过去”而来,对于“未来”现在也必将成为“过去”。</h3><h3> 《 “严家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名:印象“严家塘”)第一稿,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的搜集整理,今天终于收笔,呈现在了你的面前。</h3><h3> 严家塘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她怀有深深的感情,这份爱意一直深藏心里。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亲眼目睹了她的巨变,也是许多事情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今天,趁对这个普普通通的村落还有所印象的时候,编辑拙作只为已消失的严家塘给历史留下点滴踪迹,也算是我对她养育之恩的小小回报。</h3><h3> 严家塘的历史究竟有多少年我无法追溯和考证,但根据《上海县志》记载,上海县有700年历史,严家塘近靠莘庄老镇,她的历史少说也有六百多年吧。</h3><h3> 几百年的传承,因丰厚的历史积淀而变为古老。</h3><h3> 几百年的变化,因闪烁着现代文明而变得年轻。</h3><h3>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我当年从事财务工作的第一位恩师,也是前莘光大队总会计李锦祺同志的大力支持,文中许多史料都摘自李锦祺先生编写的《莘光大事记》,在此向李锦祺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h3><h3> 印象“严家塘”是一部上海农村的变迁史,(特别提示:为真实展现当年农村面貌,本篇部分农村题材的图片摘自网络。)从一个小视角反映了近七十年来我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也是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黎民百姓的一个缩影。</h3><h3> 此篇相关资料还在不断搜集之中,恳求知情者多多支持,以此觊幸更多史料完善本篇。我出生于五十年代后期,虽说对于这段历史,在大部分时间段里是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但由于种种原因,已编入的这些史料也难免有误,希冀阅读者多提宝贵意见,本人一定从谏如流,加以扶正,也使《印象“严家塘“》更加完善,更加贴近历史。</h3><h3><font color="#ed2308">友情提示:有兴趣阅读"严家塘”新貌的朋友,可点开以下链接欣赏。</font><a href="https://www.meipian.cn/1hc15eqe?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原创】宅前夜景</a></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 朱勇平 撰</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