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基本简介

舞之悦艺术培训

<h3>“敦煌舞蹈”是中国古典舞四个派别之一。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它是经过当代舞蹈艺术家根据对古代敦煌壁画舞姿和受敦煌乐舞壁画的灵感启发,“复活”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舞种</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敦煌舞蹈的由来</h3><h3>从1978年开始,甘肃省派出了高金荣、徐琦等一批舞蹈艺术专家深入大漠腹地敦煌莫高窟,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等“敦煌学”专家的帮助之下,将凝固了一千余年的敦煌壁画“复活”,敦煌舞作为一种崭新的舞蹈样式,诞生于1979年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它使得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活灵活现地走向观众,为世界所瞩目。该剧成为中国大型民族舞剧的里程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丝路花雨》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看几回”。继《丝路花雨》之后,敦煌舞蹈大放异彩,先后创作上演了《大梦敦煌》、《敦煌韵》、《敦煌伎乐》、《敦煌神女》等。</h3><h3>“敦煌舞蹈”虽归属于中国古典舞体系,但是它却洋溢着与中原汉民族舞蹈不同的异国、异域情调,肢体多曲线,舞姿多棱角,手姿丰富,脚位富有表现力,眼睛传神,是敦煌舞蹈有别于其他舞蹈的不同之处。</h3><h3>“敦煌舞蹈”源自敦煌壁画,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交融荟萃的结晶,其动态、神韵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凸显中原与河西一带的舞蹈素材,同时恰当地融入西域特色风格,形神兼备,具有西域、中原、地方“三结合”的特点,且具有古西凉乐之风格为主要动律。是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古典舞蹈流派。</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敦煌舞蹈手姿:</h3><h3>兰花手、大三指、小三指、禅指、轮指、单指、鹿指、散花掌、合掌、花手、佛手(单、双手)、合十手、双抱拳、笛手、拿箫手、莲花手(三种)</h3><h3>手势十七种:</h3><h3>合掌式、抱拳式、捧托式、对翻指、荷花式一、荷花式二、吹奏式、抱笙式、三指对腕、佛手对腕、弯三指、翘三指、开三指、兰花式、鹿角式、垂手式、平托势</h3><h3>手位十三种:</h3><h3>上合掌、下合掌、双平托掌、斜托掌、推托掌、双立掌、提腕送掌、侧托腕掌、提腕摊掌、托立掌、翻立掌、击鼓式、反弹式一、反弹式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敦煌舞舞脚姿:</h3><h3>勾脚、绷脚、勾翘脚、绷翘脚、郐翘脚</h3><h3>单脚十三种形态和位置:</h3><h3>小郐脚、小翘脚、小靠腿、中靠腿、大靠腿、勾脚吸腿、勾脚端腿、勾脚盘腿、绷翘端吸腿、勾脚交叉腿、勾脚后吸腿、勾脚后别腿、勾脚侧抬腿</h3><h3>双脚五种位置:</h3><h3>一位、二位、三位、四位、五位</h3><h3>步伐十种:</h3><h3>慢步、平步、点步、戳步、小斜步、大斜步、横靠步、横踏步、横碎步、小快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肢体曲线六种:</h3><h3>基本体态: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h3><h3>肢体多弯是在“S”型三道弯基础上的发展,它分为:柔和的小曲线、直角曲线、四道弯、五道弯、大曲线、拧身曲线,它通过全身关节的活动而形成,是敦煌舞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h3><h3>敦煌舞最美之处:以下半身为基础,脊柱为主轴,由下至上,经过推胯移胸形成“流线型的S形三道弯”,松柔优美,轻盈自在的曲线。</h3><h3>“出胯”动作有两种样式:(1)“推胯”,它是提胯向外推出,线条较硬,动作有力。(2)“坐胯”,它有向前向后不同方向,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一种柔、韧、沉、曲相结合的动作特征。</h3><h3>敦煌舞独特之处:运用丹田深沉吐纳所产生的“呼吸韵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