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北京天安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作

喜欢墨香

<h3>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公元1417年(明朝永乐十五年),最初名为“承天门”,公元1651年(清朝顺治八年),更名为天安门。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h3><h3><br></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大凡国人去北京办事或旅游,都会去天安门瞻仰并拍照留影,并以此为荣。我是1980年夏秋之际,因送高考有功,由学校出资,和有关人员一起去北京旅游,那是我首次和天安门来了个亲密接触。2000年夏,小女在北京谋职,瞻仰天安门就成了我每次去北京的必去之处。</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由于我已爱上了摄影,拍摄天安门就成了我北京游的重要题材,加以小女的住处离天安门不足一公里的距离,乘车只有一站,给我拍摄提供了方便。近20年来.我拍摄的有关天安门及其天安门广场的片子,恐怕不下千余张了,春夏秋冬、晴阴雨雪、朝夕昼夜、佳节平日,都记录在我的相册里。在北京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摄影大赛中,从几万张包括海内外的投稿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优秀奖(此张照片已收入我的美篇中)。它不仅是对我摄影技术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我热爱祖国、热爱天安门的褒奖。</h3><h3> 注:此美篇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作。</h3> <h3>艳阳高照下的天安门正面照。</h3> <h3>夜间灯光下的天安门正面照。</h3> <h3>鱼眼镜头里的天安门。</h3> <h3>在天安门广场拍摄天安门。</h3> <h3>哨兵站岗,仪态端庄严肃。</h3> <h3>人们在自拍。</h3> <h3>瞻仰天安门的人群形成一道人墙。</h3> <h3>夜色即将褪去的天安门。</h3> <h3>一群年轻人向霞光走去,留下了长长的身影。</h3> <h3>升旗前金水桥戒严。</h3> <h3>朝霞满天。</h3> <h3>霞光万道。</h3> <h3>一列守护天安门的卫士披着霞光走来。</h3> <h3>华灯下的对对卫士。</h3> <h3>国旗护卫队走下金水桥,去天安门广场升旗,祖国新的一天开始了。</h3> <h3>雄伟壮观的华表在朝晖映照下,更加美丽。</h3> <h3>石狮在朝阳映照下显得格外威猛。</h3> <h3>这张照片就是我2009年的获奖照片,这是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主办的摄影大赛。照片拍摄于北京天安门的傍晚时分。华灯已亮起,暮色尚未褪去,此时的天安门在金色晚霞的映衬下异常雍容华贵、庄严神圣!</h3> <h3>夜幕下的石狮栩栩如生。</h3> <h3>阳光下的金水桥。</h3> <h3>鲜花簇拥, 衬托出天安门的雍容华贵。</h3> <h3>  节日的天安门。</h3> <h3>天安门在修缮。</h3> <h3>夕阳下的天安门。</h3> <h3>夜幕降临下的天安门显得那么厚重和沉稳。</h3> <h3>节日期间道旁的松树上挂满了彩灯,夜间灯光效果宛如树上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大大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h3> <h3>雨中的天安门,那隐约的倒影,平添了天安门的瑰丽。</h3> <h3>天安门雨天也是游人如织。</h3> <h3>雪后的天安门更显妖娆。</h3> <h3>天安门人头攒动。</h3> <h3>贵州老汉目不转睛地凝视天安门。</h3> <h3>道士在此留影纪念。</h3> <h3>外国友人组团瞻仰天安门。</h3> <h3>外国友人在等待降旗仪式。</h3> <h3>晚上,游人在排队通过安检,参观天安门。</h3> <h3>天安门全景。</h3> <h3>神态威严的卫士在值守,立姿挺拔,稳如泰山。</h3> <h3>天安门城楼的客厅。</h3> <h3>天安门城楼国家领导人检阅的外廊。</h3> <h3>站在天门城楼俯瞰天安门广场。</h3> <h3>天安门城楼对游人开放,有机会一定要登楼体验一下当年毛主席在此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感受和他在此阅兵和检阅游行队伍的情景。</h3> <p>发表美篇后的第二天,热心的老同事给我发来了1980年夏首次去北京在天安门的集体照(后排左一即作者)。现补入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