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筑风貌整治提升示范村

住建垃圾处理厂(新波)

<h3>  乡村建筑风貌改造,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延续,是一种协调,更是一种创新。这其中,不仅需要设计的智慧,也需要时代的智慧,还需要历史的智慧。</h3><h3> 在此,站在乡村美学的角度,提出几点规划意见:最后文字建议理念...</h3> <h3>南贾镇东牛村</h3> <h3>墙体绘画宣传展~</h3> <h3>1、尽量尊重历史</h3><h3> 在乡村之中,不同年代的房子,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历史变革,有不可言喻的文化底蕴,更是一个家族兴衰成败的象征,它是老祖宗留给子子孙孙的基业。</h3><h3>不同年代的老房子可以保留,但在乡村整体的建筑风貌上要协调好到一个尺度,要自然无隔阂。比如前段时期本人去山东寿光三株元村考察时的所遇见的美丽乡村,虽然建筑风貌很现代,但与周围的建筑很协调。</h3><h3>另外,要反对单纯符号化的东西,不仅使乡村整体的建筑风貌呆板无趣,还使原本的特色被掩盖了。【乡村风貌改造】<br></h3> <h3>2、赋予新功能</h3><h3>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建筑的功能要多元化,以满足现在人们的需求,比如上期本平台推出的安徽西冲村的墅家墨娑西冲院,将一座200多年前的祠堂改造成了舒适的度假场所,使这座原本废弃衰败的祠堂焕然一新,既拯救了这座祠堂,又为人们休闲提供了好处去。【借鉴安徽乡村】</h3> <h3>3、增加一些软性装饰</h3><h3> 乡村建筑风貌改造,可以增加一些软性装饰,营造一种农村的生活场景、劳动场景的氛围。比如劳动工具的展示、墙头的红辣椒、屋顶的玉米棒子、墙角的牵牛花...</h3> <h3>新城镇梁坡村</h3> <h3>梁坡村服务中心</h3> <h3>襄陵镇李村</h3> <h3>提升阶段~</h3> <h3>景毛乡东李村</h3> <h3>东李30立方水塔保证24小时供村民吃水。</h3> <h3>污水排放~</h3> <h3>东李村天然气入户使用</h3> <h3>东李村集体创建石磨大福豆腐</h3> <h3>东李村开展全县垃圾分类试点试运行。</h3> <h3>大邓乡赤邓村</h3> <h3>汾城镇孝村</h3> <h3>提升阶段~</h3> <h3>乡村风貌改造(二):</h3><h3>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 实施方案</h3><h3>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做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工作的要求,切实抓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村庄整合等工作,我镇立足现状,结合自身实际,经党委会研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h3><h3>一、充分认识农村改造建设的重大意义【乡村风貌改造】</h3><h3>加快改变镇政府所在地的面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是扩内需、保增长的迫切需要。</h3><h3>二、总体要求</h3><h3>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特别是镇政府所在地的改造建设要以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加快打造“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的现代农村。</h3><h3>三、主要任务</h3><h3>(一)实施环境整治工程</h3><h3>1.净化。全面实现“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清庭院)。一是村内街道两侧、房前屋后、道路两侧</h3><h3>堆放的粪堆、柴草、建筑废料等杂物必须清理;二是村内街道两侧私搭乱建的设施以及无人居住的坍塌破房、残垣断壁;三是各家各户庭院里的柴草、杂物、粪肥要整齐存放,禽畜统一圈养,垃圾及时清理,做到窗明几净,院落整齐干净。</h3><h3>2.绿化。村内街道两侧、房前屋后要统一栽植观赏或经济树木,栽植观赏或经济花草,统一挂置花草盆景。</h3><h3>3.美化。对村内主街道两侧的墙壁实施美化,统一规范广告的绘制、悬挂和张贴,绘制文化墙、宣传标语和公共标志;</h3><h3>4.亮化。改造线杆、路灯等亮化设施,完善村内主街道夜晚照明情况,对现有的照明设备进行节能的改造,节约使用成本,节约电力资源。</h3><h3>(二)实施居民改造工程</h3><h3>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做好全面推进互助幸福院建设以解决农村养老难的问题。对于幸福院建设的工作,我镇已进入前期准备状态,通过前期的全面摸底排查,掌握今年“空巢老人”的具体情况,按照实际需要,扩大原有幸福院的规模,完善幸福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如期验收。二是加大危房改造力度,认真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对危房进行改造,不断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覆盖面,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工</h3><h3>作的管理和指导,规范运作,提高质量,严格规范维修标准,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让贫困家庭真正受益。</h3><h3>(三)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h3><h3>推进镇政府所在地的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连村道路建设,重点是村内街道的硬化。街道硬化不能千村一面,主干道铺设水泥路,确保结实耐用、行车方便,其他街道坚持石板路、灰砖路、石子路等多种模式并举,路面穿插设计美观造型,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体现乡村特色。要研究使用材料,提高硬化质量。要把排水、照明设施一并考虑,注意统筹安排,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二是抓紧实施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保障农村用电需求。三是积极推动宽带网络覆盖,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加强适农信息服务开发与推广,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h3><h3>(四)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h3><h3>大力推进镇综合文化站、村民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到今年底,在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建立文化活动场所,并安装上体育健身设施。</h3><h3>四、保障措施</h3><h3>(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镇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共同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镇党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各村党支部书记和镇下派干部组成。</h3><h3>(二)明确责任分工。镇政府所在地要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机构、人员、经费、措施。责任、奖惩到位,确保整个活动扎实有序开展,所在村为直接责任人。</h3><h3>(三)广泛宣传发动。镇政府所在地要充分利用板报、广播、标语等宣传途径,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创造更好的氛围,取得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h3><h3>(四)构建长效机制。一是强化后期管理。后期管理是保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成果的关键,要逐步形成村组分级负责、村日常管理为主、农户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各村要建立健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相关制度,明确成效保持责任人落实成效保持措施。</h3><h3>(五)明确保洁员。各村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保洁人员。保洁人员负责街道清扫、垃圾清运、杂物清理等工作。</h3><h3>(六)实行督导考核。镇行动办公室将联合组织部、宣传部、纪委等部门,采取定期巡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在村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督导考核,考核结果与村级党组织星级管理挂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