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弓箭沟村帮扶联系了5户。钟子华是其中1户。<br>钟子华家庭情况简单,但也不简单。4口人,夫妻2人,两个女儿。这样的家庭,如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也不会成为贫困户。他家的特殊,在于主要劳动力钟子华在前几年不幸患上白内障,强劳动力瞬间变为弱劳动力。其妻子虽是正常劳动力,但由于没读过书,没外出过,属于到趟县城都会走失的这类人,在家呢,日常生活尚可操持,大事基本不会做主。两个女儿,大的现读大二,小的读初一,虽有国家教育政策给予支持,但主要的还要靠家庭供给。这就是老钟家庭人口的基本情况。老钟曾说过,要不是我这个眼睛得坏了病,(家庭)也不是现在这样。<br>可以想象,这个病如果不找到老钟,老钟的生活应该比现在要好上很多。在与他交流中,老钟多次向我谈起,过去自己身体也好,体力活啥都能做,什么苦也不怕,一年在附近做点活(零活)也能挣不少钱。自己眼睛没坏的时候,为了方便,还买了摩托车,只是后来眼睛视力不行了,就骑不了了。老钟说,自己没读过多少书,只上了小学,还没读满,没啥文化,只能做体力活,我想着自己这一辈子吃了没文化的亏,哪怕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让子女读书,多读点书,以后的日子比我们好过点……虽没见过没得病之前的老钟,但透过村民对他的评价及老钟自己的言行,可以猜测到没生病之前的老钟:人很精神,很有奔头,很有想法,很勤劳,很能干,把家庭打点的井井有条,虽算不上村里最富裕的户,但应也算是一个小康之家。 而现在的老钟,视力低下,被鉴定为视力一级残,精神头不是很好,平日说话也不多。老钟跟我说,每次农事很忙的时候,心里就很急,活路做不出来,就想发脾气,自己跟自己怄气。我劝他道,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活路做不出来,肯定着急,但活是一件件做出来的,再急也没用,急也干不快,还是把心情调整好,一件件去做,不跟别人比,因为你比不过人家,只跟自己比,跟时间比就行。我又说,农村活路怎么做的完?就像我们工作一样,只要你想做,只要你愿意把事做的尽善尽美,一年365天都有事可做。老钟听了我的劝慰,点点头笑着说,话倒是这个话哟,有时就是没办法。我说,没办法就不要想其他办法了,去做就行了,做多少算多少。他回道,也是,只能这样的咧。<br>在与老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想做事的心,但没办法,病得坏了。就这样的身体,老钟其实一刻也没闲,仍在想办法。2018年,时值其女儿即将上大学,我也着急他女儿的学费等问题。在政府教育补助政策下来后,第一时间协助其女儿办理了相关手续。但我想着虽有国家教育政策支持,但后续的生活等费用还是主要靠家庭啊,因此,就劝他早做打算把牛卖了,避免到时万一孩子要钱时候又拿不出。看得出来,他也着急。十一假期期间,他把牛卖了。牛卖后,我又劝他,以后不要养牛了。我跟他算了一笔账,养一头牛每天早晚都得一个人去放,相当于最好干活的时间用来放牛了,如果这些时间用来干农活或去就近务工的话,收益绝对比养牛收益大。这样算下来,算上人工,养牛就是亏本生意。他听后说,账倒是这账,但在家总要找些事做啊,要不然怎么办呢。 <h3>没过多少时间,他又买了一头牛回来。我说去看看,就一起到牛圈去看。老钟买了一头小牛。看得出来,老钟还比较高兴,认为自己赚了。他说,这头小牛养到明年底或后年就成大牛了,几千买的,就能卖1万多元。我想了想,也是,按照他这样的计算方法,确实是赚钱的。在农村,搞农业的,如果都跟我一样把自己所投入的人工成本等算进去,那基本上没有什么赚钱的。同时,我也试着让自己站在老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是啊,如果是我,我估计也会选择养牛的,反正自己其他的事也做不成,还不如一早一晚放牛,不算自己的人工成本,还是能赚钱的。卖一头牛,1万多元,那是到手的现钱,而之前投入的几千元,因为投入的早且少,相比于拿到手的1万多元真金白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站在老钟的位置,才能体会到他的想法,但也感到了他的无奈!<br>养牛只是老钟搞生产的一个小方面,其他方面,只要能做的都在做。2018年,阳荷姜市场需求较大,种植阳荷姜的户基本一年回本并赚了钱。2019年,老钟也栽植了阳荷姜,但由于栽植的地块太阴,长势不行,我建议他明年翻挖出来,换一块好地栽种。他说,来年要换一块地试试。我对他讲,这下知道经验了吧,你是种地的行家,蔬菜类都要好田好地才行。他点头回到,晓得咋不晓得,只要是没有多余的地。后来,我了解了下,老钟的地确实少,除了他种水稻的田是他自己的,还有几块种玉米的田都是租别人的。就是这样,除开养牛、猪、鸡、蜂,老钟每年还种不少农作物,像玉米、油菜、红薯、土豆、水稻等,力求取得最大的收获。<br>除了种植、养殖收入外,其他收入来源就是公益岗、其妻子在合作社务工及政策性补助。考虑到老钟家庭情况,村镇申报了村内公益岗,让老钟妻子负责村内部分道路保洁;村合作社需要用工时,优先用像老钟妻子这样的本村人。此外,老钟还享受低保、残疾补等政策性补助。</h3><h3>老钟的两个孩子,都很懂事。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孩子身上得到了很好体现。大女儿在家里基本是大半个当家人,家里有什么事,都是她出面。像什么到县城办事啊,到哪去有事啊,只要她在家,都是她去办。这一点,和许多同龄人相比,明显显得很成熟。大女儿考大学时,我问她报考情况,她说她选择学校有一个很基础的标准,就是这个学校的学费在同类学校中要最低。最后,她选择了现在就读的学校,她说她查了相关情况,还属现在这个学校学费最低。我知道,她这是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她做了两件事,一是选择了学费最低的学校,一是利用假期一个人只身到苏州工厂打工。一个多月,除开花销,她挣了近4千元。她回来后,我问过她,工厂生活怎么样。她的回答很平淡,就是那样,流水线呗,还好,不是很苦。我没进过工厂,但可以想象到那种场景,应该是很辛苦的。但她的平淡的回答,让我听不出一丝辛苦,很坚强很乐观!<br></h3> 老钟大女儿上大学还未走时,我在他家喝了一次酒。老钟很高兴,平时不喝酒的他,也喝了一点。当然,我喝的比他多。喝酒后的老钟话也多,难得的轻松。孩子上大学出发后,我又相继到家里问情况,他说女儿给他打电话了,情况都好。看得出来,老钟说女儿时,心里是高兴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不过,我也听出了一丝焦急。后来又在老钟家喝了几次酒,有一次快晚上了,他打电话喊我过去。我问他什么事,他只是说有事,让我过去说。我其实是知道的,喊我过去喝酒、聊聊天。果不其然,过去的时候,桌子上已经摆好了筷子,没有其他人。由于我晚上一般不吃晚饭,我说不用炒什么菜,就坐着聊会喝点酒就行。于是伴着几盘菜,我们边喝边聊,聊过去,老钟的过去、我的过去;聊将来,孩子的将来、我自己的想法。但有一点,只要一聊到孩子,我就会注意到,老钟的表情是幸福的。<br>老钟说,再苦也要让孩子多读书;再累,也不让孩子受累。我对他说,你说的对。我说,说句你不多心的话,你这个眼病得坏了,你们这辈子基本就这样了,虽说脱贫没问题,基本已达标(收入、住房安全(实施了危房改造)、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家庭成员全部参加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等指标全部达标,已达到了脱贫标准),但过上轻松无忧的更美好日子,还得靠子女。疾病打得倒你的身体,但击不碎希望。两个孩子是你最大的希望,把他们送出社会了,你们的义务就尽到了,你们也就到了能享福的时候了。我给老钟算了算,现在大女儿大二,再过两年就毕业了。一毕业,不仅不给家里减负担,还能帮衬家里很大一部分。老钟听了后,笑着说道,你说得对,不过,她们出社会了也有自己的事。我说,是的,但至少不让你再向外掏了嘛,只要不问你要,你就轻松了。老钟笑着说,那是的蛮!<br>今天上午,老钟给我打电话,说到信用社去办点事,走路来回慢,家里事情又多,包谷还没搬完。我说,你等一下,我送你去,正好我去也办点事。我借了一辆车摩托车,把他送到信用社。村主任在信用社,事情办好后,坐村主任的车回来。村主任说,你还好,把老钟送去了。 <h3><font color="#010101">对我和老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今年脱贫他没问题,后边的路也没问题,他的最大希望在于两个女儿。他的大女儿2022年将大学毕业,毕业1到3年,站稳脚跟后,这个家庭就将实现飞跃,等小女儿出社会后,老两口的生活将会再上一个台阶!这是我对老钟这一户的一个基本认识,我认为老钟应该也是认可的!他们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两个孩子身上,他们过年一件新衣服都不愿买,吃的除了必要的食材外其他也没在市场买,平日除了下雨能休息几天外其他时间都在劳作,如此勤俭的家庭,如此勤劳的家庭,如此懂事的孩子,这个家庭的未来没有理由不会光明、不会走向更美好的新生活!</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