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晨曦

<h1>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br>作者: 来源: 时间:2018-09-01 19:12<br>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于1982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在实验区建立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4355公顷),2007年11月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涉及10个乡(镇)42个行政村,8905户3.0万人,其中居住在区内的有25个村,2683户,1.2万人,是黔东南境内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东经108°5'—108°24',北纬26°15'—26°32'。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海拔650米,东西横延约15公里,南北纵深约30公里。总面积473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6818公顷,缓冲区面积10314公顷,实验区面积20168公顷。有林地面积43586公顷,森林覆盖率92.34%,活立木总蓄积416万立方米。国有土地9048.7公顷,占19.1%,集体土地38251.3公顷,占80.9%。是以保护台湾杉(秃杉)等珍稀生物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br>雷公山保护区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是构成清水江和都柳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雨量充沛的气候特点。全年太阳总辐射值为3642.5~3726.3兆焦耳/平方米。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麓年平均温度14~16℃,山腰11.7℃,山顶9.2℃。年降雨量一般在1300~1600毫米之间。水资源极为丰富,区内水资源总量为183731万立方米/年,其中地下水资源为37382万立方米/年。不仅对黔东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环境改善及生态平衡的维持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清水江、都柳江两江流域流量的补给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水资源的重要维持者。<br>雷公山地带性植被属中亚热带东部偏湿性常绿阔叶林,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350米以下是地带性常绿阔叶林;1350~1850米为多脉水青冈、水青冈、亮叶水青冈为主的高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850~2100米为山顶苔藓矮林;海拔2100米以上为杜鹃箭竹灌丛。生物资源丰富,已经鉴定的各类生物种类5084种,其中:高等植物2582种,动物2239种,大型真菌263种。列入国家Ⅰ、Ⅱ级保护的珍稀动植物共有60种,其中: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异形玉叶金花、台湾杉、水青树、马尾树等25种;动物有云豹、金钱豹、林麝、白颈长尾雉、鸳鸯、红腹锦鸡、大鲵、黑熊、穿山甲、猕猴、藏酋猴、大灵猫等35种。植物方面,省级重点保护的有21种,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74种,贵州新记录2属34种,雷公山特有种10种。动物方面,贵州新记录有201种,中国新记录有20种,有3个新属,170个新种,特有种164种。2008年以来,经科研监测累计发现植物新种2种,动植物新记录61种。主要保护物种台湾杉,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是目前国内(大陆)仅有3个天然台湾杉群落分布区域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原生性最好的一处,是重要的天然台湾杉林研究基地。<br>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是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的正县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资源林政、科技、发展规划和资金管理、人事劳资、规划建设、质量安全、法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信息中心、植物检疫站、森林公安局共12个科(室、局),下设雷公山、方祥、西江、桃江、小丹江、交密6个管理站、1个实验经营场、4个森林公安派出所、3个资源检查站。人员定编110人,其中事业编制90人,行政编制20人。现有在岗人员90人,退休人员67人。在岗人员中,行政19人(森林公安),事业71人,其中,林业工程应用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25人,助理工程师20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职工总数的56.67%。2006年经州委批准,成立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党组,局党组下设机关党委,有10个基层党支部82名党员。<br>保护区管理局现有瞭望台4座,气象观测站4座,水文站1座,生态定位监测点2个,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带25公里,监测样地30个;有巡护车辆17辆(其中摩托车7辆),计算机、视频会议设备、多功能会议设备、科研监测设备和办公家具等3000余台(套)。保护区无纸化办公系统、网站、野外巡护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已开通使用。<br>保护区成立30多年来,依法加强森林资源管护,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促进社区生产发展和区内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科研工作成绩斐然,1989年出版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2007年出版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雷公山景观昆虫》等科研专著。<br>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是镶嵌在贵州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生物资源丰富,是研究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台湾杉天然群落等的理想基地。同时有绚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极具生态旅游开发潜力,是集科考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宝地,深受中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的青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