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井陉的于家石头村,是一座有厚重历史感的古村庄,距考证是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的后裔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h3><h3><br></h3><h3></h3> <h3>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因指挥失误,被瓦剌军队围困于张家口土木堡,明军大败,英宗被俘,此为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h3><h3> 瓦剌本来想以英宗朱祁镇为筹码,要挟明朝。于谦在乱局之中,为保社稷江山另立朱祁钰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h3><h3> 也先见明朝政局稳定,知道英宗不再是“奇货可居”了,遂挟持英宗同行,统帅大军绕过大同,陷白羊口,下紫荆关,一路破关斩将,很快来到京师城下。也先这回倒是师出有名,是为送回太上皇,所以目标乃是直指京城。危难之中,方见英雄本色,一代英雄于谦带领各路勤王大军坚守京城,在德胜门、西直门、彰义门外,数次击败也先,取得了京城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大明江山。</h3><h3> 七年之后,代宗朱祈玉病重。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登基坐殿。这个皇上深恨于谦,在一伙奸党的诬陷下,以“意欲”谋逆之罪于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二日将于谦含冤处死,史称“二字狱”。</h3> <h3> 之后,于谦之子逃难隐居于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成化年间(约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于石头村这旷野深山隐居。当时这里荒无人烟,生活条件十分困乏,于家人以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开拓生活,“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用石头砌起来石房石院,石街石巷,石桥石栏,造石具开荒种田,世世代代,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目前,这个石头村已有1600多口人,繁衍至今24代,村里人95%以上是于姓。于家村现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头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200多块,可惜经过十年浩劫,现在只存数十块了。村里的六街七巷十八胡同十二夹道,都依着起伏的山势而建,并以青石铺就,有明清古朴典雅的遗风。街依房连,房与街齐。在这个庞大的石头村落,300多个四合院无一雷同,又各具神韵,由于是石头所制,晴天无尘,雨天无泥,家家户户干净整洁。</h3> <h3>村中青灰色石头铺就的小路,岁月的摩擦使石头尽失棱角圆润光亮如玉,踩上去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于家24代人世世代代就是走在这条路上,在深山描绘出不朽的生存史诗。</h3> <h3>清凉阁是于家村地标性建筑,建于万历1581年,是游人必看的景点。这是于谦第七世孙于喜春独自一人耗时16年修成。此阁前两层为全石建筑,其中石墙石壁、石拱石券、石梁石柱、石阶石栏、石门石窗、石鼎石案、石榻石龛、石磬石匾,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现在看到的第三层则是于喜春去世后,村民用砖木补葺的,其形状与北京前门箭楼颇为相似。</h3><h3> 清凉阁号称“一根柱子一匹梁,一块石头一堵墙”,整座建筑错落有致。风格古朴沉郁、粗狂野性、雅俗互现,说是集美学、建筑学、力学、几何学、物理学于一体,一点儿不假。</h3><h3> 在清凉阁第一层拱券中央顶部可以看到于喜春侄子刻的碑文:“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日得周全。阖村都说使木植,凭吾独力凿石山。经营暂停观此景,等待功成万古传。”</h3> <h3>窗棂,椽子都是石头堆放。这应该也算是孤品了。</h3> <h3>岁月的风雨,没有改变于家村,反而让这个古老的石头村历久弥坚,呈现出别样的风貌。</h3><h3>高超的石匠手艺,并非是于家人生来就会的。</h3><h3>是环境练就了顶天立地的于家人。靠自己的双手将伸手可及的石头修成梯田、雕成石器、盖成房屋,于家村的先人为于氏后代创造了殷实的基业,积淀了厚重的石头文化。至此,他们可以告慰先祖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