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气平和 清正端雅

阿 文

<h3>——上饶近现代教育先驱毛鷟先生之书画赏析 陈之耀</h3><h3></h3><h3><br></h3><h3> 毛鷟[zhuó](1878-1936),字文鸣,今上饶市信州区水南人,父翰,清秀才,以教书为业,曾任广信中学堂学监。鷟自幼随父就读,勤习欧阳询《九成宫》帖,光绪三十年(1904)中举,后新学兴起。鷟毅然放弃仕途,负笈北上,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科(北大前身)攻读博物专业,毕业后任鹅湖师范国文科主任,教授国文生物学,其时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不重视生物学习,鷟悉心改进教学方法,亲自采集制作标本、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当年在校的杨惟义即是受他的熏陶影响,以后成为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h3><h3><br></h3> <h3>京师大学堂</h3> <h3>鹅湖师范</h3> <h3>  民国初年,上饶学校寥若晨星,鷟以振兴家乡教育为己任,大力倡办学校,他与学生盛时彦、章正欧等择址城南鸡应寺,创办上饶县第三国民学校。民国13年,他就任上饶县首任教育局长时又委派徐吉贞(杨惟义夫人)徐静贞两位女士兴办上饶县女子小学。民国16年,鷟卸任后应上饶中学之聘重执教鞭直至垂暮,其一生为上饶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真可谓上饶地区近现代之教育先驱。</h3><h3> 毛鷟先生平生雅善书画,得暇挥毫泼墨以自娱,邻里故旧凡求书画者无不应。由于时隔多年,其流传的书画作品至今已不多见,目前所见其存世最早的一件书法作品是其节临赵孟頫书《洛神赋》(如图一),此作书于戊申仲夏,时年30岁,乃赠其学长楠伯兄(王之栋、字楠伯、奉天绥中人,乃最早考入京师大学堂之优秀学子,曾任北洋政府农林部农林司司长,后从事教育,多与文人雅士交往)。此书虽为临作,而自运较多,行楷相间,用笔颇精,提按转折处更近欧法,结字宽博,气息平和,从容不迫,有晋人散淡之意。(此书现藏于上饶市博物馆)</h3> <h3>图一</h3> <h3>  先生自幼勤习欧楷,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用功尤深,亦得法最多。1917年(时年39岁)其应好友翁会明(上饶县黄沙乡人,清末秀才,诗文高手)之请,为翁氏宗祠题写楹联(题刻尚存,因年代久远,有些字有破损)(如图二),即以欧楷为之,此书端庄严整而不呆板,紧密刚劲而不局促,稍去欧书劲险刻厉之态,而具丰腴朗润之姿,实为善学欧书者。</h3> <h3>图二</h3> <h3>  现藏于上饶文献学会的毛鷟临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奉橘帖》乃其中年所作,亦是意临作品。(如图三)其将王羲之二帖合成一张四尺整纸临之,将羲之手扎拓而大之,亦等于再创作,所以章法自有改动,字组连带较少,用笔坚实果敢,提按分明,转折以内擫之法,更显骨力洞达,整篇楷意醇浓,沉厚茂密有遒劲浑博之气,亦可见先生独有之性情。另一件藏于铅山县博物馆之草书《孝经二章》亦是四尺整纸,书于乙丑冬月,时年48岁。(如图四)此作草法纯熟,用笔精到,点画灵动,顾盼有情,起笔直起直落,行笔圆转流畅,牵丝映带富有节奏,虽字字独立而气脉相连,深得羲之《十七帖》之法乳。</h3> <h3>图三</h3> <h3>  毛鷟先生书法之外,喜作山水,其画以“四王”为宗,以书入画,山石、树木、屋舍、人物、勾皴、点染随意挥洒而不失法度,空间布白独具匠心,所题诗句亦不俗,有逸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极具文人书卷气。现藏于信州区图书馆之册页二帧(如图五)即是如此佳作。<br></h3> <h3>  出生于诗礼之家,接受过传统文化熏陶与现代文明洗礼的毛鷟先生,秉承着“达者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理念,把一生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化众生,教书育人,科教兴国之事业中,书画乃其修身、娱情之重要手段,与当下所谓的书法创作本质上截然不同。旧时文人的日常书写以及书法创作的过程是被置身于实践儒家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之修身的人生大课程中,所以我们熟知的古代书论“书为心画”、“书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古人论书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等等,其实都是中国书法审美标准中关乎“修身”的传统文化反映而已,所以我们看毛鷟先生的书法临习与创作,其脉络非常简单明了,就是以欧阳询为根基再上溯王羲之,走帖学之路,他的楷书、行书、草书、题画小字总是彰显着晋唐书风之志气平和、清正端雅的气息,并一直贯穿于始终,哪怕是在清末民初书坛“碑学”盛行之时,他不以“抑帖扬碑”之时风所动,自守晋唐矩矱,坚定自我之审美价值观,此亦可见其见识卓绝,畅然独立之风骨,而这种道德风骨在当下已如隔世希音,荡然不存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