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秋分,24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今日为9月23日秋分。</h3><h3><br></h3><h3>秋分后,寒暑昼夜参半,凉爽的秋季正式拉开序幕。天气冷暖变化频繁,应注意添衣保暖,预防寒凉感冒。</h3><h3><br></h3><h3>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h3> <h3>一、秋分养生 · 平衡阴阳</h3><h3><br></h3><h3>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h3><h3><br></h3><h3>《黄帝内经》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分时节,阴阳平衡,昼夜相等。 </h3><h3><br></h3><h3>秋季养生也应以“养收”为主,保持身体“阴阳平衡”。早卧顺应阴精收藏,以养收气;早起顺应阳气舒长,使肺气舒展。</h3> <h3>二、秋分养生 · 艾灸不可缺</h3><h3><br></h3><h3>艾灸是中药外治法的一种,有几千年历史!艾灸原理是用热力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寒除湿。此外,艾灸能调和阴阳、回阳救逆、温阳补虚、消瘀散结,引热外行、补中益气、防病保健、强身益寿。</h3><h3><br></h3><h3>艾叶具有温通经脉的效果,艾叶辛温可以温散寒邪,同时艾叶的芳香气味可以走串,善于通十二经脉,并且它的温和效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h3> <h3>从古至今,关于艾草与艾灸,在各种史书医籍中都有记载。古本《食疗本草》记载,“艾叶”有“止胎漏”、“消一切冷气”、治“产后泻血不止”等功效</h3><h3><br></h3><h3>艾草能将药气渗透进经络和五脏六腑里,才能发挥最大功效,以艾灸最为盛行。</h3> <h3>《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由此可见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h3> <h3>艾火连续的燃烧和传递可以使艾火的纯阳温热之气由身体的皮肤表层透达体内,通达病位,打通阻塞。自动调节身体内部阴阳的升降,从而达到壮阳、养生、治病的功效。</h3> <h3>(一)为什么秋分前后要艾灸</h3><h3>艾灸在任何季节都可以进行,而且操作简便,随时都可以进行艾灸。那么在秋分时节艾灸有什么好处呢?</h3><h3>① 进入秋天后,气温逐日下降,寒凉渐重,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许多阴寒症有了抬头趋势,比如咳嗽、胃痛、腹泻、四肢怕冷等寒症,同时也是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高发期。</h3> <h3>②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在秋分时节,根据节气的阴阳变化,施以“温热”的灸法,艾灸的温热可以消除秋天的寒气,让身体温暖,同时促进血液的循环,抵御冬季的寒气。</h3> <h3>(二)秋分前后艾灸的几个穴位</h3><h3><br></h3><h3>秋分艾灸正值阴阳消长的转折期、阴阳平衡时,此时施以节气灸取穴以大椎、肺俞、肾俞、关元、神阙、天枢、足三里、涌泉穴为主。可预防秋燥,滋阴润肺,益肾固本的作用。 </h3><h3><br></h3><h3>另外,秋分时节灸足三里、中脘,能强壮脾胃,促进消化道的运动,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h3> <h3>看更多养生文章,咨询中医灸知识,请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以下微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