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常山庄,筑梦朱家林】山大华特卧龙学校研学活动纪实

美友16046188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王莉 </p></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摄影/王莉 杜守文 高丽华</font></p> <h3></h3><h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县的研学要求,秉承“明志致远,成学广才”的校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校开展了“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研学活动。</h3><h3><br></h3><h3>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和永恒主题。沂蒙,是一片血染的热土,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十万英烈血洒疆场。沂南是红嫂家乡,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h3><h3></h3> <h3>本次研学活动自9月21日始,分批次进行,每批学员研学两天。今天是本次研学活动的第二批,研学成员是北校区七年级7~12班的学生。9月23日早7点,全体研学生在北校区操场集合,在学生综合发展指导中心李家亮主任和北校区七年级王建军主任及各班班主任及相关学科教师和研学教官的带领下,乘车前往红色沂蒙影视基地进行研学活动。</h3><h3><br></h3><h3>卧龙学校校长高印文、北校区孟伟校长,教体局高明主任亲临研学活动现场进行指导部署工作。</h3> <h3>为了让研学之旅安全、高效,学校组织部分教师提前进行了专项调研、考察,从路线采集、生活保障、安全预案等全方位进行研学活动前期规划,制定方案,确保活动万无一失,并结合学生综合发展需要进行了专门的课程设计。学校为此次研学之旅做足了全方位的充分准备,人手一册《山大华特卧龙学校红色沂蒙教育研学手册》。<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在影视基地领军装</h3><h3></h3><h3></h3> <h3>换好服装后的我们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沂蒙英魂广场举行开营仪式</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卧龙学校校长高印文致开营词</b></h3> <h3>高校长首先对参加本次研学的学生表示祝贺,对承办本次研学活动的山东悠程去哪儿国际旅游公司及沂蒙影视城表示感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校长希望同学们遵守纪律,互帮互助,在研学中锻炼自己,在活动中探索,不断提升自我;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研学之旅,在快乐中学习,在与自然和历史的交流中成长,做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接班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唐泽海经理致辞</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官代表朱甲强宣誓</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生代表李想发言</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主持人梁润畅同学</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卧龙学校校长高印文为本次活动授旗</b></h3> 走进常山庄,探寻红色沂蒙 <h3>九月的沂蒙,天高云淡,红旗招展。同学们踏着整齐的步伐,循着先辈们留下的光辉印记,开始了行走的课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体验非遗文化“烙葫芦”</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抚摩老物件,感受岁月变迁</b><br></h3> <h3></h3><h3>将课堂搬进大自然,孟凡双老师为学生讲解黑石沟沉积岩的构造及成因。</h3> <h3>喝杯茶,小憩片刻</h3> 走近红嫂,探寻红色基因 <h3>参观将帅馆。敬仰之情油然而生。</h3> <h3>大家在用乳汁救活伤员的红嫂原型明德英、无私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双肩扛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等沂蒙红嫂的事迹展板前凝神驻足,沉浸在沂蒙红嫂的革命故事中,感悟沂蒙红嫂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沂蒙红嫂用她们大仁大义、大忠大勇、无私奉献,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抗战支前,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红嫂赞歌。同时,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h3> <h3>围在拥军好妈妈胡玉萍身边</h3> <h3>学生每到一处,以实物、实景、实例为载体,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讲解变互动。让学员与英雄对话,与历史同行,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h3> <h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午餐时间,日高人渴漫思茶。尽管已是饥肠辘辘,同学们依然排着整齐的队形,井然有序地步入餐厅。</h3> <h3>我们的午餐,还算丰盛吧。同学们吃得可香啦!</h3> 支前抗战体验 <h3>站在古县城城楼上,抚今追昔,豪情满怀。</h3> <h3>学生参与演出,自己选择扮演日本鬼子、伪军、八路军等角色,还原时代背景,深刻感受饱满的人物形象。</h3> <h3><h3>体验挑扁担、推小车送军粮。感悟沂蒙山人民当年支前的拥军意义,体验拥军支前劳动的艰辛,锻炼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h3></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体验穿越火线桥,运送弹药,情境再现沂蒙姐妹无私忘我大爱精神。</h3><h3></h3> 参观国防教育基地 <h3>教官讲述飞机、大炮、坦克、雷达在战争中的用途,结合当前国防国情讲述科技与战争的重要性。<br></h3> 讲红色故事,谈心得体会 <h3>红歌大合唱,红色故事演讲比赛。</h3> <h3>讲红色故事,分享心得体会,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h3> <h3>这里的一点一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有一程属于我们自己的回忆。</h3> 夜醉篝火,情寄常山 <h3></h3><h3>篝火晚会将研学之旅推向高潮。</h3> <h3>同学们在篝火边畅谈一天的感悟,或歌或吟或伴或舞,进行才艺大展示 。清纯的嗓音、婉转的歌喉、饱满的激情将常山庄的夜晚点亮。欢声笑语中,一天的疲惫渐渐云散。</h3> 晚会过后,兴奋之情未减。同学们在宿舍填写研学手册,写研学感受家书。<br> 研学第二天 清脆的鸟鸣声唤醒了黎明。同学们洗漱完毕,在楼下集合,集体合唱校歌。在悠扬激昂的旋律中开启了研学之旅的新一天。<br> 家书抵万金 <h3><font color="#010101">教官讲述“鸡毛信”在战争时期的重要性及历史背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徐梦华老师介绍山东省第一所邮局在马牧池成立的历史背景和书信在战争年代的重要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同学们认真书写信封及专注投信的样子,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font></h3> 徒步去影视基地外围——拔麻村,户外拓展体验“把信送给加西亚”。由教官讲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真实故事背景。每队队长接受任务,并进行队员分工。<br> <h3><font color="#010101">路上,为了活跃气氛,减轻旅途的劳顿,教官教大家做一些趣味小游戏。</font></h3> 孟凡双老师讲解崮山地貌。<br> <h3><font color="#010101">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教育理念,现场聆听以红嫂为代表的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感知在苦难岁月中普通老百姓的坚定信仰和无悔追求,感知那个时代先辈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同学们对沂蒙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走进常山庄,巍巍蒙山将你豪情灌满,滔滔沂水将你柔情浸润。走出常山庄,是一段历史的缅怀,更是一种充实的开始。</font></h3> 走进朱家林,感受田园风 <h3>如果说走进常山庄,是一场红色的洗礼,那么来到朱家林,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h3> <h3></h3><h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4节气是中国农民智慧的结晶,不仅与农业有关,还和节气、气温变化有关。</h3> <h3>“暑退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表示日夜均等,同时秋分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俗话说白露过秋分,农事忙纷纷。</h3> <h3>和农民伯伯一起收花生,搬南瓜,摘石榴,体验丰收的喜悦,感悟劳动的艰辛。</h3> <h3>成熟的谷穗总是低着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农作物不但让我们饱腹,还给人以启迪,教会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h3> <h3>走进物候园,认识花草,陶冶情操,感悟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h3> <h3>走进高科技示范园,参观无土栽培与管道栽培,感悟科技的神奇与魔力。</h3> <h3>走进杏林医馆,感悟中医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h3> <h3>茶馆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走进老茶馆,体验社会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h3> <h3>从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每一张老照片都纪录着朱家林走过的足迹。通过观看以宋娜老师为代表的归乡大学生扎根农村,改变农村的创业故事,同学们内心升腾起浓浓的故乡情结。如何助推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建设,让村民的生活更幸福,产业链的发展更良性,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成为同学们的理想与追求。</h3> <h3>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h3> <h3>跟奶奶学起来</h3> <h3>观看木板拓印</h3> <h3>将采摘的植物做成标本,将大自然装进行囊,让美丽永驻心中。</h3> <h3>将梦想折成纸飞机,在朱家林这片广阔的天地间放飞。</h3> <h3>北校区尹纪强主任为此次研学活动做总结报告</h3> <h3>学生家长分享研学心得体会</h3> <h3></h3><h3>大自然才是人类最好的归宿。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是对习近平主席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最好诠释。朱家林真正做到了留住乡愁,留住青年人。朱家林的旧村改造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古村落,还把日子过成诗。朱家林不是把景点展示给游人,而是把生活方式展示给我们。</h3><h3><br></h3><h3>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生活即教育,研学本身就是一种在路上的学习。朱家林研学活动为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提供了无限可能的大舞台,让同学们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体验田园生活,回归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感悟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承,完善了对世界的认知,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为今后更好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方向与动力。</h3>

研学

沂蒙

同学

感悟

朱家

红嫂

红色

北校区

体验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