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雷波彝语称“嘎尔莫波”,意为“像锅庄石一样鼎立的大山”。县城后面有三座锅庄形的山:后面是锦屏山,左边是大旗山,右边是凤尾山,雷波得名由此而来。雷波幅员面积2838平方公里,辖48个乡镇276个村9个社区,人口28.32万人,是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杂居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也是中央纪委、四川省纪委、凉山州纪委“三级纪委”定点扶贫帮扶县和巨型水电站库区移民县。</h3><h3> 据《雷波县志》记载,解放前,由于社会动荡,灾荒不断,全县人口增长缓慢。1950年,全县总人口7.76万人。新中国成立70年来,雷波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到2018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达到7.41万户28.32万人;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49年的237万元跃升到2018年的 654387万元。截止2018年底,全县已脱贫141个村、14789户、66555人,贫困发生率从30.98%降至4.24%,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9年将要完成剩余的30个村、2234户10019人脱贫退出,并接受国家脱贫“摘帽”验收,最终实现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h3><h3> 在历史的长河中,雷波从“一穷二白、人人贫穷”,到目前已基本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到2020年还将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她的奋进、崛起和辉煌,创造了一步跨越千年的历史。</h3><h3> 从1949到2019,经过这70年的建设,雷波大地和新中国一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雷波县委、政府解放思想解难题、改革创新创新业、创先争优竞一流,实现了发展质量的明显提升,城乡统筹快速推进、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幸福感大幅提升,昔日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小山城雷波,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雷波县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多谋民生之利、多办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领域“难点”不断破解、“底线”加紧筑牢、“保障”更为坚实。逐步实现了“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农有所惠、住有所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h3> <h3> 近年来,雷波县委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富县、农业稳县、城建亮县、旅游兴县、民生和县、人才强县“六大战略”;推进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交通建设、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役”,社会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正在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美丽幸福文明和谐新雷波“两大目标”阔步迈进。上图为雷波县城新貌(唐晓军摄)</h3> <h3> 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政府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动实施“一村一幼”、“一乡一园”,继续实施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农村义务教育食堂、教师周转房建设等项目,足额落实各项教育民生政策,规范生均拨款制度,实施普惠性政策资助,初步建立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补助体系。据《雷波史志》记载,1950年雷波解放时全县只有4所小学,在校学生252人;初级中学一所,学生36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18年,全县学校达167所,在校生63119人,在岗教师2455人,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100%,真正实现了“学有所教”。上图为雷波县卡哈洛乡中心校(唐晓军摄)</h3> <h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基础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供养和补助标准持续提高,救助范围不断扩大。全面落实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按时足额兑付优抚对象的各类优待抚恤金,实现老有所养。上图为元宝山乡跑马坪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唐晓军摄)</h3> <h3> 近年来,县委、政府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基本药物保障和免费婚检、孕检补助制度,全面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负担。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建设,促进基层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推进“先看病、后付费”和“一站式”结报工作,切实缓解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落实村医补助,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补助标准,做到药品三统一管理和零差率销售,实现“病有所医”。上图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卡哈洛中心卫生院就诊(唐晓军摄)</h3> <h3> 近年来,县委、政府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积极筹措资金,深入实施安居工程,支持农村危房治理改造,加快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让广大困难家庭住上放心房,山村旧貌换新颜,实现住有所居。上图为箐口乡小海新村(唐晓军摄)</h3> <h3>上图为南田丁丁马易地扶贫搬迁阳光新村(唐晓军摄)</h3> <h3> 近年来,雷波县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补贴范围及补助资金逐年扩大,目前各项惠民政策多达48项,已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到农户手中,让农民种田不交钱、能领钱,充分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同时,村级公益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解决了一批批农民心中最期盼、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效保障了农村社会民生,实现了农有所惠。图为五官乡脐橙基地(唐晓军摄)</h3> <h3> 脐橙产业是雷波县最具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项目,目前有4.5万亩核心区。为了助推脱贫攻坚,雷波县制订了金沙江沿岸百里脐橙长廊打造计划,计划向彝区贫困村新发展两万亩脐橙,涉及贫困户1666户、6224人,到2020年前全部建成。又是橙果飘香时(唐晓军摄于五官乡)</h3> <h3>电力保障大提升(唐晓军摄)</h3> <h3> 小时候停电是常事,最高兴的就是站在院坝里喊“电来了,电来了”;现在随着农村配电网的建设,经常停电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雷波电力事业发展迅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h3> <h3>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近年来,雷波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公路规模、路网结构、路域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交通呈现“加速度”发展,为雷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上图为G353公路莫红段(唐晓军摄)</h3><h3> </h3> <h3> 解放前,全县交通运输只有5条驿道通向外地,运输全靠人背马驼,交通瓶颈制约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抓交通就是抓脱贫,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470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332公里,276个村已通硬化路,通村通达率100%,通村通畅率达100%。要想富先修路-图为大坪子乡盘山公路(彭易摄)</h3> <h3>改革开放初期的雷波夜校</h3> <h3> 群众在那里,我们的农民夜校就办到那里。图为2016年的农民夜校办到田间地头</h3> <h3>养成好习惯,文明卫生从孩子抓起(罗连芬 摄)</h3> <h3> 党的十八大以来,雷波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惠民”为主线,在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聘用森林管护人员、扩大森林生态效益基金补偿,因地制宜把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扶贫新路子。图为美丽的乐水湖(唐晓军 摄)</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b></h3><h3> 今天的雷波县人民,群思聚力,不忘初心,以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斗志、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为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奋勇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