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诗人刘希夷的故事

关中牛

<h3>短命诗人刘希夷的古文故事2</h3><h3>【古文原文】</h3><h3>希夷,字廷芝,颍川人。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希夷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尝作《白头吟》,一联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叹曰:“此语谶也。石崇谓‘白首同所归’,复何以异。”乃除之。又吟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复叹曰:“死生有命,岂由此虚言乎!”遂并存之。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有集十卷及诗集四卷,今传。</h3><h3>希夷天赋俊爽,才情如此,想其事业勋名,何所不至,孰谓奇蹇之运,遭逢恶人,寸禄不沾,长怀顿挫,斯才高而见忌者也。贾生悼长沙之屈,祢衡痛江夏之来,倏焉折首,无何殒命。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所较者轻,所失者重,玉迸松摧,良可惜也。况于骨肉相残者乎!</h3><h3>注:射策:汉考试法之一。选士的一种以经术为内容的考试方法。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的策上的题目作答。 射是投射之意。</h3><h3>郑益:人名和刘希夷同年考上进士,刘为榜首。</h3><h3>全唐诗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在刘希夷名下,收录了一首诗,题为《代悲白头翁》 ;而在宋之问名下,也收录了这首诗,只是改了一下标题,将“洛阳女儿惜颜色”一句中的“洛阳”二字改成了“幽闺”,其余诗句一模一样。而且刘希夷还是当时的诗人宋之问的外甥,这就有了一个历史悬案:“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为了一首诗杀了自己的外甥,或者说为了一句诗被亲舅舅“以土囊压杀”不说别的,只说这诗究竟有多好,竟然有那么大的灾相?</h3><h3>其实,刘希夷在唐上元二年中进士,时年25岁,同年进士还有小自己5岁的舅舅宋之问,“希夷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刘希夷仅活了30岁,存诗28首。唯一首的一句妇孺皆知,那便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h3><h3>这句诗从总体上看,以花喻人生,道尽了人生的诸多无奈,大自然界的花美丽妖冶,大自然界的花生生不息,大自然界的花香年复又年。而人生呢?短暂而苦恼,用大自然的恒久衬托人生,更让人悲叹。诗句写出了对自己未来的谶语也道出了神圣人生的规律。在音韵上用年年岁岁和岁岁年年颠倒复沓和谐而连绵,而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音韵佩环,琅琅入耳。修辞上“花相似”和“人不同”对比比喻生动永妙,确为好诗。</h3><h3> 这首诗即使后世也有广泛仿用《红楼梦》书里也多次袭用《代悲白头翁》中的句法、意境,最明显的就是林黛玉做的《葬花吟》,“闺中女儿惜春暮”和“洛阳女儿惜颜色”、“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和“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明媚鲜妍能几时”和“婉转娥眉能几时”等等,改写套用的痕迹十分明显。</h3><h3> 就是唐代的张若虚,在他的《春江花月夜》也有运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意境大体一致。</h3><h3> 再说宋之问诗写的也确实好,爱做邀宠献媚诗,当时的武皇武则天也确实认可了他的诗才,宋之问不知天高地厚,想当武则天的男宠,可惜有口臭之疾,武则天压根没看上。于是他就更想借武则天向上爬,就想以好诗讨好武则天,一天见外甥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句尤为酷爱,想据为己有,“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最后竟因为一句诗而断送了一条性命,也竟以一句诗竟酿成了一桩悬而不解的历史疑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