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书院《论语》第六十四次活动简讯

丁馨

<h3>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对于有源书院的广大学友来说,9月22日是一个充满期待的日子—有源书院《论语》第六十四次会讲如期举行。将近二百名学友齐聚五四小学道德讲堂,聆听名师精彩解读,研习《论语》千年智慧。</h3><h3> 此次会讲由左克厚教授主讲。书声琅琅,开卷有益,会讲活动在大家的齐声朗读中拉开帷幕。全体学友起立向左克厚教授行拱手礼,会讲正式开始。</h3><h3><br></h3><h3> </h3> <h1><b>主讲人简介:</b></h1> <h3>  左克厚教授,安徽枞阳人,现任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老子学院主讲教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教授,研究生导师,青海首届全民阅读推广人。</h3><h3> 数十年来,左克厚教授持续关心经典基础教育。2001年与鲍鹏山教授、王世朝教授在西宁创办复兴私塾,后发展为西宁市学生经典导读中心,致力于向适龄儿童教授国学经典。近年来,左克厚教授应邀去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安徽、山东、辽宁各地讲授国学,传播传统文化。2016年底在青海西宁创办有源书院。</h3> <h1><b>主持人</b></h1> <h3>  左克厚教授从《论语.子罕第九》开讲。</h3><h3> 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h3><h3>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表明孔子对他人不幸的同情。第二层,孔子强调对生命本身的关怀,这种关怀是对所有人的关怀,不因背景、地位、亲熟程度不同存有偏见,没有彼此之分,是一种大胸怀。在生活中,不管与自己有无关联,都应对他人给予同情,伸出援手。第三层表明孔子的高明之处,即孔子看到别人的不幸,本能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是孔子发自内心的,不是靠礼的规范来约束的,这体现了孔子的价值。</h3><h3>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h3><h3> 这则是颜渊学习孔子的心得。首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颜渊感叹孔子的思想高大、深刻。</h3><h3> 其次,“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说孔子的思想具有灵活性。他的思想核心是中庸思想,即处理任何事都能恰到好处,对事物有正确的判断力。但判断力本身是不能学的,因为事物具有动态性,不同情况下事物的原则不同。</h3><h3> 再次,“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渊讲到孔子善于启发的教学方法和要博览群书,用价值观约束自己的教学内容。</h3><h3> 最后,“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虽然颜渊用尽才力,却不知如何再进一步,这是由于颜渊的经验和思维的不足,导致他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有所欠缺。</h3><h3> </h3> <h3>  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斯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h3><h3> 这则应从三方面去把握,一是子路做这件事是出于好心,但他有裹挟的能力。二是假设孔子去世了,子路的计划就成功了,说明事物的发展方向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是多元的。三是理解孔子的骂包含两层含义,起初是真骂,再转变为假骂,里面存有温暖的师生情。</h3><h3> 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h3><h3> 这则讲孔子做官的原则。孔子对待做官的态度是他想做官,因为在当时社会,做官是唯一的出路,但孔子做官是有条件的,要坚持原则,要等到赏识且认同他价值观的人才会做官。</h3><h3> 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h3><h3> 这则讲孔子想要去九夷居住是认真的。原因有二,一是孔子认为君子是有批评能力和改变现实的能力。二是孔子认为不好的地方更能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h3><h3> 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h3><h3>《雅》、《颂》各得其所。”</h3><h3> 这则讲孔子晚年的文化贡献。让人敬佩的是孔子晚年后回到鲁国,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打算教书,整理中国古典文献,使《五经》成为后人学习的教材,因此提高了孔子的名誉和影响力。</h3> <h3>  短短两个半小时,左克厚教授以严谨的逻辑和通达的语言向学友们讲解了《论语》,让学友们受益匪浅。会讲结束后,书院全体学友再次起立向左克厚教授行拱手礼,以示谢恩。全体学友与左克厚教授一起合影留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