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两天的学习,头脑里吸收了太多的东西,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听名师的课堂,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看到这些名师把握课堂的态度、方法。不敢说点评,谈谈感受吧。
今天的收获比昨天要“干”一些,比较实用,并不是说昨天的课比较“水”,只是以我现在的境界还理解不了。所以对于昨天的课,感受可能有些许偏颇。理论性很强,实践起来会有困难,或许因为紧张,前几位老师都没能放开,不像是在上课,像是在表演上课。问的问题也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说孩子难以回答,换成成年人也难以回答,缺乏针对性。
今天的课程包括昨天最后一节课,确实收获颇丰。主要围绕统编教材和阅读两大主题分庭讲说。说是两个主题 ,细究起来是一回事。因为统编教材的重点便是阅读。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关于阅读教学,最令我醍醐灌顶的一点便是数位教师共同强调的“融通教学”,即打破小学、中学、高中的界限,教师要站在连续性发展的视角进行教学,而不是割裂式的教几年级便只看几年级的书。这一观点的提出,我觉得自己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了,因为一直以来我个人认为文史不分家,历史是连续性的,可把语文割裂成一册册、一课课来讲,等于历史有架空时段,这太荒谬了。特别是鱼老师讲闰土时,我明确记得中学学这篇课文时,心里那满满的难过,因为少年闰土是那么生气勃勃,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为什么长大之后人的变化会这么大,就像看了一部悲剧结尾的电视剧一样难过,现在想想就是对那段历史的不了解,不了解当时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了解阶层划分在那个年代的根深蒂固,不了解闰土和鲁迅截然不同的成长过程,可是老师并没有给我们进行对比讲解。
我一直认为语文不是教出来,是读出来的,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我想这需要听更需要想,还需要实践。王文丽老师的一番言论,听了之后有些面红耳赤,我们在不断的给孩子推荐书目,这些书目我们都读过吗?儿童的书我们都不愿意读,更谈不上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阅读教学更是纸上谈兵。
有几位老师的观摩课很精彩,但是观摩课和常态课是存在不同的,我们不可能在日常教学中一堂课上一个多小时,所以听完今天的课,结合教学实际,一直以来的疑问就更加深了,于我自己而言,我是应试教育考出来的,自然明白能力对一个人成年以后的重要性,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只会读死书的孩子在社会上是很难生活的,所以如何将能力培养和应试考试相协调?即可以不影响考试成绩,因为家长还是很在乎成绩的,又能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