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五保户程炳元:我的日子我做主

驻村那些事

程炳元,今年63岁,单身一人。是弓箭沟村目前唯一的一位分散五保,其他五保都到集镇敬老院居住去了。<br>他是我帮扶联系的户。<br>关于他,我还未正式到村、和他从未谋面,就已经对他有了一些基本印象了。<br>我到村之前,他还是单位领导联系的。单位领导给我说,老程的手机坏了,他行动不方便,所以请我们在安康给他买一部老人手机,没有其他要求,就是声音要大,因为他耳朵听力不好。到村前的晚上,我在单位附近的街道转了会,找到一个老人机销售店,请店员推荐了一款声音又大、价钱又不贵,性价比相对较高的手机。店员推荐了一款,我请他上了卡,通话试了试,音量可以且待机时间长,最长可待机一个月,还有一个大电筒,走夜路照亮很方便。于是,我就买了下来。<br>在买手机的过程中,我的头脑中也在思索,老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除了听力差,其他也没想出个所以然。<br>到村后,由于开始时事情多,隔了几天,才去拜访他。不过在这几天里,关于老程,从大家嘴里也得知了一些讯息。但具体如何,还是得自己去了解。<br>那天晚上,我把手机带了过去。我向他简短介绍了自己,就递给他手机。他问多少钱,我说算了,一点钱就算了,算是我一点心意。但他坚持不肯,我就把买手机的发票拿出来给他看,他说他不认识字。然后,我就直接说了钱数,他从衣兜里掏出了一叠钱数着。我把整的收了,零头的40元,坚持没要。他憨厚的笑着说,要不得啊,还让你掏钱。我说,没关系,整的我收了,这一点零头算是我一点心意,朋友一场嘛,以后时间长。于是,他也就作罢。他的坚持,让我动容。有很多人,只要你说送,都会笑眯眯的接,可老程坚持要付钱,可见他不是一个占小便宜的人。<br>在送手机的过程中,通过与老程的交流,对他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他体型不胖不瘦,皮肤古铜色,一看就是农村辛勤的庄稼人;一双手,老茧纵横,那是一双终年劳作的勤劳的手;全身衣着有些旧,但比较干净,说明是一个过惯了苦日子的劳动人民;左眼残疾,只有一只眼正常,戴一副眼镜,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他是文化人。总的来说,是农村典型的农民,老实、憨厚、实在。虽没读过书,但道理都懂。<br>后来,随着入户次数的增多,交流也越来越多,对他的认识也一步步深化。 村中有群众说,老程这辈子划不来,为啥?他是个五保户,有国家养着,按时发钱,好吃好喝的多舒服,他不会享受,还养牛、鸡,还种水稻、玉米,忙来忙去的,存那么多钱给谁?百年后了,自己又用不着!这是我走访时,很多人对老程的评价。在后来的入户中,我也有意无意的了解他的想法,看他的真实想法到底如何。<br>有一次,我同他聊天。我说道,听别人说你存款有上十万啊,我一边大声说一边用两只手比了个大写的十字。他摇摇头,把腰向前倾靠近我,憨厚的笑着说,没得那些,只有三四万。我又跟他说,说我自己虽然拿国家工资,但攒不住钱,他是怎么攒下来的。他说,自己平时花费的不多,就是买些吃的、用的,其他没啥开销,自己卖的如牛啊、鸡啊,就存下来了。我又对他说,花钱不要太节省。他说,现在一般缺啥就买,没有省。通过交流,我基本了解了他的生活态度:对于生活,他是勤俭节约的,没有对物质的特别追求,只要满足日常所需就足够。这种生活态度,是我国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只是,时至今日,身边很多人已被欲望裹挟,失去了生活的本来面貌。这一点,难道不应该向眼前的这个老人学习吗?!<br>在交流中,发现了一个老程的痛点。每次只要一有人提到这个痛点,他的心情就很不好。有一次,我走在去村委会的路上,只见他老远就喊我,说要跟我说一件事。他说道,那个检查的又让他把牛啊什么的卖了,搬到敬老院去享福去。我问是谁,他说以前也没见过。他问我怎么没陪检查的一起,我说我有其他事,还不知道有检查的来了呢。知道了是怎么一回事后,看着他有些烦躁的表情,我对他说,不要着急,我原来跟你说过,国家五保政策的初衷是要保障好你们的生活不出问题,虽鼓励支持集中进敬老院,但总的原则还是尊重个人意愿,如果在村内分散生活没问题,就不会强迫你进敬老院。但如果有一天,国家要求凡是五保都要进敬老院的话,那你也要进去。他望着我,听我说完了这番话,露出了笑容,点了点头说,所以我每次问问你,国家政策是怎么要求的,如果有一天要求都进敬老院,那我也进去。停了停,他又说道,目前我还能做,在外边自由些,再过几年,如果做不了了,我再进去。我点点头说,好,那你就不要再想这个问题了,如果有问题,再问我就行。<br>但这个痛点,任我再解释,只要有人提,他就会有反应,就像平静的湖面下隐藏的一股暗流,看似风平浪静,实则经不起一丝风吹草动。有一次,在路上又遇到他,他又说到那件事,他的脸有点红红的,我问他是不是喝酒了,他说在别人那喝的。喝酒后,情绪有些激动,语言有些激昂,他边舞着手边说道,那个谁又让我把牛卖了,早点住敬老院去。他说他当时是这样向那人回复的,你让我去,还不如一棒棒把我打死,如果不打死,我还是不去。说话时的表情义愤填膺,就好像如临大敌似的。我知道他是喝了酒,所以等他说完后,我问他,你是听那谁的还是听我的?只要政策一天不变,你就不要担心,没有人会强迫你去。他哈哈笑了几声,说相信我,所以要问问我,是不是这样的。<br>这个痛点,我估计还会持续的留在他的心里。哪一天,他自己愿意主动申请到敬老院去了,这个痛点才会彻底消失!其实,作为帮扶联系干部,我又何尝不愿意他早点到敬老院呢,如果去了,我的帮扶责任也就算是完成了,这是我的一点私心。但我没有顺从个人的这个私心,心里还是认为哪怕自己多操一点心,还是希望这个老人按照他自己的意愿愉快的生活。 两年来的交流,他和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帮扶干部与被帮扶人的关系,已经成为了朋友。我们有很多共同点,他喜欢喝酒,我也能凑合;他能聊过去,我愿意倾听;他一个人,我在这个村子也是一个人。<br>他喜欢喝酒,上半年自己烤了200多斤包谷酒(玉米酒),除卖了一点外,大部分都留着自己喝。他老房子的卧室、厨房,都放着大大小小的各色瓶子、酒坛子,都是装酒的。他的酒,我是喝了不少的。经常晚上无事的时候,比起一个人上网,我更愿意四处走走,而离我们驻村驻扎地一河之隔的他的老房,是去的最多的。习惯性动作,只要在他那一坐,还没说几句话,他就抬起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圈起一个类似酒杯口的形状,对着我向嘴里一比划。我一般都会点头说,少搞一点。然后,他就找来杯子递给我,我拿着杯子,他从床头处拿起一可乐瓶酒开始倒。一般情况下,半杯左右,考虑到他身体原因,我也总是让他少喝一点。不过,他给他自己和我倒的酒一般也不同,我的一般都是好酒,而他自己的一般是瞥酒(也就是度数低一点的尾子酒),我有时也要喝瞥酒,他一般不给倒。酒倒好后,他就从桌子的屉子里拿出一包零食,这是他买回来晚上吃一点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晚上喝酒时候找点东西打点下。喝酒、吃零食时候,我们一起看电视,他一般都会把电视声音调的很大,因为他听力不好。看一看,又聊几句,有时他兴致高时候,也会给我讲讲他过去的事。他说他过去擅长砌坎子,还到几个电站做过工,别人不会的他都会,那时候年青力气又大,啥都不怕,啥都能做……<br>说了这么多,其实说的都是老程的生活。但如果你不走近去观察,一般是体会不到的。我去的多,经常遇到他做饭。从他做的饭,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上还是一个挺讲究的人。几次早上,我去他家,他在做早饭。我看灶台旁的桌子上已经放了一碗炒好的菜,有肉、有菜,色味俱全。一个人一碗菜一碗面条,生活不凑合,比我要好些。还有一次,单位领导到村入户,那是一个中午,正好遇到老程在做饭,还是下面条,领导揭开正冒着热气的锅盖看,我们发现锅里正在煮面条,面汤里还飘着葱花。过了一下,老程又用铲子舀起了一小疙瘩猪油,放进了锅里。出了门走在路上,领导说,还没看出老程这个人,生活还比较讲究,那锅面条做得好,做面条放猪油比其他油要香,放的葱花不仅添了味也增了色,还是个会生活的人嘛!是啊,老程虽然一个人,虽然很多人不理解他,但他没有被外界所左右,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一个人的盛宴!这场盛宴,只有真正走近了,才会看到,才会理解,才会感动! 有一个星期,我与工作队其他成员被安排到镇内香炉沟村交叉检查,前后耗时一周,因为忙,我没有到老程家去。第二周去入户时,老程望着我说,以为你调回单位了呢,一个周都没来。我向他解释说,上周忙,到其它村去了,所以没时间来啊,如果真要走了,肯定也要给你说一声啊!他憨厚的笑着说道,那是。一瞬间,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简单。你把别人看做人,别人才会把你也看做人。就如我和老程,都是普通人,我把他当做朋友,他自然也把我当成朋友。<br>我想,脱贫后,在我离开这个村之前,还要给老程做一件事。他一只眼睛失明后,另一只眼睛视力也不行,现在戴的眼镜度数有点不合适了,需要再配一副。但现在镇上没有配眼镜的地方,县城有,需要他本人去,但他不知道在哪里配。如果有时间,我带着他去配一副吧,让他看到的这个世界更清楚、更明亮!<br> 老程,一个五保,在外人眼里可能是不怎么样的,但自己的生活却是自己做主,日子过得仍然潇洒。即使别人不理解又何妨?日子,终归是给自己过的。对于我们,道理不也是一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