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元年”款识柴窑现民藏

福长

<h3>民藏中出现的“显德元年”款识柴窑瓷器(见图)是有相当陶瓷学术研究价值的,因为带有明确纪年款的柴窑瓷并不多见,这可以直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柴窑在五代发展的特点。</h3> <p>显德(954年-960年正月)是后周太祖郭威开始使用的年号(显德元年正月)。其后后周世宗柴荣在元年正月即位沿用(显德元年-六年);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继续沿用(显德六年六月-七年正月),前后共计7年。南唐元宗李璟于958年五月(显德五年)开始用后周显德年号纪年,直至960年后周灭亡。荆南贞懿王高保融用此年号至960年七月。吴越忠懿王钱俶亦用此年号。</p> <h3>柴窑釉层较薄无流釉现象,釉色大部深蓝色,也有孔雀蓝、浅蓝、青、黄等,釉料含孔雀石、绿松石、宝石等。器物胎体较薄,手感轻飘,均为模制工艺;器内有的施薄釉,底部有釉;大部为垫烧,大型器物底部为三至五枚方形垫块支烧;足墙无釉处露黄土色,断茬处胎质灰白较疏松,烧制温度较低,扣之声发闷,釉面均有小细纹开片。这些特征与史上传闻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以及黄土足基本吻合,尤其浅薄的玻璃釉面经清洗后更显明光锃亮、光鉴照人,这在以往其它瓷器中前所未见的。这两尊“显德元年”款识双龙耳瓶(见图)各个方面都符合柴窑特征,疑似五代柴窑件。</h3> <h3>柴窑分“唐”、“五代”、“北宋”三个时期的发展,柴荣“阳刻”款多见“大周”款识,“大周”又分唐和五代两个时期柴窑瓷。两尊“显德元年”阳刻款柴瓷(见图),小编认为其是柴荣登基用以祭祀的御用瓷,包含了当时很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柴窑“印章”款多见“柴”、“柴世宗”两种款识,多见于北宋年间。</h3> <p>民藏中收有大量柴窑件是不争的现实,而国藏没有一件柴窑器也是客观的事实。柴窑并非柴荣所创烧,早在武则天时就已经有“大周”款识柴瓷了,柴瓷到北宋末一直有传承发展。从柴瓷工艺的难度,胎釉的秘制配方及美学角度来看,现仿柴瓷就是个伪命题,我们必须承认现今出土柴瓷件的数量是惊人的。柴窑虽是以五代时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之姓命名的窑口,是著名的御用窑口,但柴瓷在柴荣以前叫什么瓷呢?</p> <h3>小编~福长</h3> <h3>“显德二年”阴刻款识柴窑器(下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