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不了情》

阿振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日转星移,光阴似箭,蓦然回首,离开母校己四十七年。漫漫岁月,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生也在变,但我们对母校的怀念一直没变,母校情结永在心中。四年多的中学生活,恰同学少年,无知无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谈理想,憧憬未来,无所不及。如今想来,虽幼稚可笑,正是这段青涩历程,奠定了我的人生基础,甚至影响着我的全部人生。</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特别的中学生活</b></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是一九六七年底进入东平四中的,是文革期间教育体制改革后招收的第一批初中生,学制由三年改为二年。当年我们初中十级共招收了五个班,我分在十级二班。因文革期间大专院校停止招生,十级进校后,初中七级、八级学长还没离校,加上九级的学长,校园内四级同校,非常热闹。当时国家处于文革时期,虽然轰轰烈烈的全国红卫兵大串联已停止,但造反还在继续,夺权仍在进行。国家各级机关、工矿学校、科研院所都成立了由造反派掌权的革命委员会,我们十级入校后,开学典礼就是由四中革委会组织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加强对新生的管理,引导新生尽快适应革命新形势,革委会还派人员到十级各班蹲点,指导工作。根据“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我们入校后,经常参加校革委会和接山公社革委会组织的一些集会、游行等活动,教学环境、教学秩序和教学时间受到很大冲击,老师和同学们都深感无奈。一九六八年下半年,东平四中招收了初中十一级后,即由初中改为高中,年底招收了高中一级二个班。一九六九年底,招收了高中二级五个班。我们初中十级的同学,经过推荐选拔,大多数都上了高中二级。进入高中以后,我仍然分到二班,在一个熟悉又充满感情的教室里,渡过了我四年的中学时光。</span></h3>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进入高中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原来的一些政治活动明显减少,教学秩序和学习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愿望有了很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明显增强。但学校从总体安排上</span>,由于当时过多强调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课方面的学习,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 从初中到高中,四年多的中学生活,尽管当时的形势和学习环境不尽人意,文化课的学习受到较大影响,但是,由于我们四中建校以来历届领导和老师的团结努力,学校打下了扎实发展基础,老师们严谨、勤奋、朴实的优良作风得到很好的传承,同学们在这里仍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们的母校还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国家需要的人才。</span></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难忘恩师情&nbsp;&nbsp;</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四年多的中学生活里,先后有十几位老师教授过我们各门课程,老师们那兢兢业业、严谨细致、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一丝不苟、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同甘共苦的师生情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与恩师接触中,我感觉到:我们母校的教师队伍是最强的,母校的老师是最好的。四年多时间,我们从母校不仅仅是学习了文化知识,重要的是学到了恩师的优秀品质,学到了做人做事的本事。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都在我们心中打下了烙印。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校长黄彩文老师,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扎实工作、无怨无悔,把一生贡献给了教育事业。尤其是在文革期间,他和个别出身不好的老师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仍然是忍辱负重、积极工作,从没流露过不满和怨气,表现了崇高的觉悟和良好个人素质,给全校老师和同学树立了榜样。黄校长的模范作用直接影响和带动着全校老师,老师们以校长为楷模,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也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教育学生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 日常生活中,老师们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和学生共同参加学校各种活动,一起勤工俭学,一起割草、种菜、学工、学农,一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平时,对我们关怀体贴,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当学生情绪低落或遇到实际困难时,总是耐心的开导,无私的帮助。尤其是班主任杨老师,工作热情,关爱学生,在学生的管理上,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不发火,从不为难学生,同学们感到非常亲切,有心里话都愿意对他说。高中毕业离校时,杨老师一直送我们很远,反复叮嘱我们回家后要坚持学习知识,并嘱咐我说文字基础不错,回家后要坚持写东西,不能放弃。至今回忆起来,仍然非常激动,永远感谢恩师的教诲。</span></p>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许多老师和学生一样艰难度日,每到星期六,和学生一样步行回家。记得好多次,我们的班主任杨永慎老师,还有李德忠老师、李聚田老师等,都曾和我们一起搭伴步行回家。特别是杨永慎老师,步行近七十多里地,十多个小时才能到家。有一年下大雪,大地白茫茫一片,根本分不清道路和田地,他一个人凭着记忆,艰难地跋涉了一夜才摸到家,那种狐独和无助可想而知。既使这样,老师们在学生面前仍表现很乐观,在途中开心地和大家交流谈心,给我们讲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讲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耐心地鼓励我们要学好文化知识,做社会有用的人才,使我们受益颇多。</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 四年多时间,我接触较多的除了黄校长和我们的班主任杨永慎老师外,还有教数学的张方瑜老师,教语文的张卫东老师、王美兰老师,教音乐的李聚田老师等,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我终生的学习楷模。&nbsp;&nbsp;</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张方瑜老师教学认真,诲人不倦,平易近人,同学们都很尊重他。我转业地方工作以后,曾几次回母校看望张老师,每次回到母校,都感到特别亲切。记得第一次回母校时,只见到了张方瑜老师和教政治的孙绪财老师,听二位老师说,其他资格老一点的老师,有的己退休,有的调往县直一些学校,也有的调回老家任教。因当时学校划归乡镇管理,教学条件比较差,教师的工资待遇也很低。当谈起这些时,两位老师都很坦然,没有委屈,没有牢躁,没有怨天尤人,表现了很高的觉悟和素质,令我肃然起敬。</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后日子里,我与张老师在东平、在泰安也曾多次见面,每当谈起往事、谈起现实、谈起家庭等问题,张老师都一如既往,从没抱怨、和悔恨,对一切都给以理解和包容,甘为教育事业奉献终生,给我树立了人生的榜样。</span><br></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九八七年底,我从部队转业到泰安工作,和老校长及杨永慎老师、张方瑜老师等有了较多接触,对恩师们的优秀品质、高风亮节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记得来泰安后第一次乘公交车,正巧碰上老校长,没等我说话,老校长一句“你不是小宗库吗?"让我激动无比。他老人家亲切地问这问那,反复问我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并热情告诉我他的住址,让我一定到他家去做客。以后的日子里,我和家属经常带孩子去看望老校长,每次和老校长坐一起,他老人家都关心地询问工作和生活情况以及其他同学的一些情况。每当回忆起学校时期的人和事时,老人家如数家珍,讲学校历史、讲校风如何好、讲老师们如何敬业、如何团结等。并多次夸奖我们班主任杨永慎老师人品好,有水平、有能力,工作认真,为人实在,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多向杨老师学习。从老校长的言谈中我发现,老人家总是夸别人长处,从不背后议论别人不足,他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们学习。</span></h3>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杨老师调泰安师专工作以后,我们泰安的同学经常去看望老师,当面聆听老师的教诲。每次和杨老师在一起,他仍像当班主任时一样,关爱的询问各种情况。我们在老师面前也无拘无束,和老师一起谈工作、谈家庭、谈人生经历,非常开心。有一次我出了个小车祸,头受点伤,杨老师知道后不放心,亲自登门看望,我全家都非常激动,我们单位的同事也很羡慕,都说你们老师真好,有这么好的老师是学生的福气。</span></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明灯照我行</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四年多的中学生活,让我从一个懵懵少年成长为一个学有所成、品行端正的青年。老校长和各位恩师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的一生:恩师的言行教诲使自己懂得了如何做人,懂得了什么叫人品,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宠辱不惊,什么是任劳任怨。参加工作以后,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机关,我都牢记恩师教诲,不负母校培养,努力学习、扎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顺境时不骄不躁,不忘乎所以;逆境时不怨天尤人、不灰心丧气。不攀不比,不争不推,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工作。虽然一生中多次变动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都做到坦然面对,自觉服从,不应付、不凑和,干一样干好一样。不给组织添麻烦,不给自己留遗憾。</span></p> <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岁月无情,转眼四十七年过去了,一路走来,人生道路有坎坷也有幸运,有苦脑也有欢笑,苦乐年华。是母校的培养教育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是恩师的言行教诲鼓励我奋力前行,是母校让我用感恩之心面对生活:荣辱不惊、去留无意,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后悔,顺其自然,直面人生。母校是我成长的摇篮,人生的灯塔。母校情、不了情。</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