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唐纪二十七<br></h3><h3>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四年(丙辰,公元716年)</h3><h3><b>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及李林甫为相,虽宠任过于姚、宋,然礼遇殊卑薄矣。</b></h3><h3><br></h3><h3>几千年来,华夏大地如同一个酒瓶,酒水从未断绝,只是有时是琼酿佳肴飘香四溢,有时候是糟糠变质酸涩扑鼻,这个瓶子中的酒水质量取决于各朝代对于人才的重视及利用程度,几乎所有的盛世都是明君贤臣,偶尔的谗佞之人也掀不起什么大浪;几乎所有的乱世都是昏君佞臣,间或有几位贤良之臣也被边缘化,无能为力。以唐朝为例,贞观之治时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开元盛世时的姚崇和宋璟,他们为其所处时代的作用几乎无人替代,当然这几位贤臣能够大展拳脚与英明神武的君主分不开的,太宗李世民毋庸违言,是伟大的皇帝,玄宗李隆基前期的表现也是煜煜生辉,他们都是君臣相得益彰,足以为后世垂范。</h3><h3><br></h3><h3>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可以看出所谓的盛世其实就是人才的价值凸现。为君者倘若慧眼识英才,虚怀纳谏,贤良之才便纷纷浮出水面,将自己的价值展露无遗,不出几年,定然百姓富庶天下大治,纵然间或出现天灾外患,也不至于伤筋动骨。自古以来,君主们都知道得人才者得天下,各个时代也都有各类俊才,可历史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巨大差异的存在,太多的君主们,都只是口头上说说,根本没有或者无法落到实处,于是短命的王朝混乱的王朝惨不忍睹的王朝比比皆是。是否拥有人才和能否利用好人才,是每个时代最为重要的课题。</h3><h3><br></h3><h3>近几年,我国各省市之间展开的“抢人”大战如火如荼,政策招数五花八门,意在招揽更多的人才落户本地,进而凸现各省市的价值与优势,仿佛只要人才落地了,JDP自然就上去了,哪有那么简单的事。现在的环境复杂性是空前的,社会分工之细化也前所未有,单凭推出一些空泛的落户条款,只能将人才们聚拢过来,倘若没有相应的符合各类人才们充分施展的平台,不但政策浪费更是人才浪费,如同搬运过来无数的蜂箱,自己却没有开放的花朵,蜜蜂要么饿死,要么飞到别处,事与愿违不说,白白浪费了大好的资源。</h3><h3><br></h3><h3>2019.5.14</h3><h3><br></h3><h3>图片选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