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大讲堂》高级班教学第二讲

黑脸

<h1><b>刘涛,笔名:犁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通辽七中诗社社长,科尔沁区诗词学会培训部部长。通辽市诗协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华夏诗词论坛 内蒙古诗词版块首席版主。创作的诗、词、曲、赋二万多首。作品经常发表在市级、省级、国家级刊物上。本人创作的《铁骑行》《春江花月夜》《乡愁》在连续三年比赛中,分别获得科尔沁区教体局组织的中华魂经典诵读集体比赛"特等奖""一等奖" "二等奖"。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环哲杯元曲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得"特等奖"。本人撰写的《南歌子 过草地》获得中华诗词学会、中宣部:献给建党九十四周年三等奖。<br> 近几年来,为全国各地著名诗人出书撰写序言、诗评多篇。本人负责的诗教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获得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诗教先进单位。</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言律诗</b></h1> <h1><b>一 . 七言律诗的概念</b></h1><h1><b>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b></h1> <h1><b>二 . 七律的起源<br>  七律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b></h1> <h1><b>三 .七律格律要求<br>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b></h1> <h1><b>四 .七律代表作品<br> 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br>中文名:七言律诗<br>简称:七言律、七律<br>字数:五十六字<br>起源年代:南北朝<br>流行年代:唐代、宋代。</b></h1> <h1><b>五 . 体裁沿革 <br>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其格律严密,故名。 <br>  七言律诗的兴起,晚于五言律诗。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这一时期的七言律诗虽亦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多数属于奉和应制、酬赠,比之五言律诗更见狭窄。同时,盛唐时期李白、王维、高适等诗人的七律,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展示其诗体潜力而打开艺术天地。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br> 杜甫以下至中唐时期,七言律体未能推陈出新。晚唐时期,七言律诗则打开了新局面。温庭筠、李商隐、杜牧这几位七律圣手不仅修整了律诗的形体,而且改造了律诗的气质,把律诗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br>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五中总结了唐代七言律诗的发展历程:“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至崔颢、李白时出古,一变也。高、岑、王、李,风格大备,又一变也。杜陵雄深浩荡,超忽纵横,又一变也。”<br> 五代时期七言律诗乏善可陈。宋代七律创作延续了杜甫和中晚唐诗人的创新努力并在“江西诗派”手中逐渐定型,走出了一条以理趣见长、以议论为诗的新路子,佳作不少。元明清以下,七言律诗逐渐衰落。</b></h1> <h1><b>六 . 诗体格律<br>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br>(一)、篇幅固定。<br> 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br>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br>(二)押韵严格。<br>  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br></b></h1> <h1><b>七、八句称为“尾联”。<br>(二)押韵严格。<br>  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br>七 .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b></h1> <h1><b>八 . 讲究平仄。<br>  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b></h1> <h1><b>九 . 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句型:<br>(一)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br>(二)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br>(三)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br>(四)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br>  这四种句型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b></h1> <h1><b>十.要求对仗。<br>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br>格律对照<br>(一)平起首句入韵式<br>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格律对照例诗: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br>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br>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br>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br>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br>(二)平起首句不入韵式<br>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格律对照例诗: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br>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br>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br>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r>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br>(三)仄起首句入韵式<br>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格律对照例诗:李商隐《锦瑟》<br>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br>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br>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br>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br>(四)仄起首句不入韵式<br>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格律对照例诗:杜甫《阁夜》<br>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br>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br>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br>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b></h1> <h1><b>《中华诗词大讲堂》<br>七律(格一)第一期作业<br>第一种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br>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br>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br>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  ⊙●◎〇〇●●句◎〇⊙●●〇〇韵<br>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br>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br>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r>  ⊙●◎〇〇●●句◎〇⊙●●〇〇韵<br>  说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br>作业:半命题。<br>《乡……》《……乡……》《……乡》<br>要求 <br>1,写成七律,中间两联必须是对仗。<br>2,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br>3,用虚实相间,借景抒情的手法写。<br>4,结构要求起承转合。<br>5,★截稿日期:9月28日晚六点</b></h1><h1><b><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七律 乡音(新韵)</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文/犁夫</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金英红叶正缤纷,气爽云轻荡雁音。</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五谷飘香含笑脸,一盘悬挂照乡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铁牛高唱鸣心曲,农户欢欣得汗金。</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种地打工双不误,小康圆梦早成真。</b></div></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