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韵]金秋忆乡愁吃新米饭

清风

<h3>部份图片来自网络/谢原作者</h3><h3>文章来源地/龙池长水村</h3><h3>撰文/向晓光/</h3><h3>设计制作:清风</h3><h3>时间:2019/9/21/</h3> <h3>  金秋,飘落一地的黄叶 ,己把秋如期带到,随着一场又一场的秋雨,天气己渐渐地转凉了,秋天真的到了!</h3> <h3>  在我的记忆中,有几十年没有看到了,却又很难忘的一景,农村打谷子,吃柴火新米饭。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诗詞《七律.到韶山》中写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两句诗的意思,我大概理解是,描写农村大片庄稼成熟了,秋风吹佛,如浪涛滚滚,农民英雄们早出晚归的一派繁忙景象。</h3> <h3>  当然,笔者在这里写景并不是目的,而在秋的收获季节,回味乡愁,打谷子,吃柴火新米饭。何谓新米?谷子打回晒干,就用水碾去碾出米,称新米。“新米饭”,必须是土灶,燃烧柴火(稻草,桔杆,树叶等)用铁锅煮出来饭。那味道,只可惜,它己是几十年前留在记忆中的味道了。</h3> <h3>  “打谷子,吃柴火新米饭”,四十几年前我去当知青时体会过,“苦中有乐,回味无穷”,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先把灶孔里添柴引燃后,铁锅洗净,掺适量水,把米用水淘一下去混水倒入锅中,煮沸后,米约7层熟,沥米汤,锅中留适量汁,用锅铲把7层熟米饭堆聚一下,用竹筷插出一些气孔,小火慢慢把米饭闷熟就成功了。熟后即食,清香怡人,回味润甜。</h3> <h3>  在煮饭的过程会产生两种美食:一是米汤,二是锅巴。这两种吃法有多种,一般是直接食用。</h3><h3> 米汤,含丰富维生素B1,米饭之精华全在其中。可直接饮用,也可加少量食盐当汤来使用等等。</h3><h3> 锅巴,煮饭时靠铁锅底层部份,黄焦酥脆口感好。可直接食用,也可夹着咸菜等一起食用;与米汤配合冲出来的锅巴稀饭,更是消渴解表,调合脾胃,润肠通便之功效。</h3> <h3>  好了,不扯远了。书归正传,不说城里的人不得“新米饭”吃,就连农村农民也吃不了,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超市买米吃,良田好地成片荒凉,杂草丛生,农民不种地的现象普遍可见,村村寨寨稍微年青一点的几乎不在家,谁种?</h3> <h3>  秋风啊秋风,你是吹走了夏的懒躁,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凉爽;我多么希望夏季火热的太阳与秋的阳光平衡普照。残绿也依旧酝酿着夏的激情,让夏的灵魂留连不舍。</h3> <h3>  阵阵清风徐徐而来,片片落叶轻舞飞扬。吹走夏的炎热,舞来秋的凉爽,秋姑娘披着金黄的轻纱翩翩起舞,舞动出怡人的秋韵;一切都在悄然改变。自由起舞,自由摇曳,闪现出秋的光华,河水依旧沿着自己的轨迹,月夜不停地流向远方,途中迂回曲折,偶尔也会逗留,它载着人们的希望满怀自己的追求,执着不息。 </h3><h3><br></h3> <h3>  伴随着秋的脚步,街上的行人也改装换颜,脱去夏的轻快,换上秋的厚暖,任凭秋风恣意凌乱头发,任凭秋风吹动落叶沙沙作响,而人们心旷神怡的容颜却无法吹走,秋景中,人暖心暖。<br></h3> <h3>  回忆归回忆,现象归现象。袓国高速发展势在必行。《哲学》明确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而运动,又是有规律的”,路依旧,脚步依旧,人们心情随季节而变化,惟一不变的是永恒的信念,途中缺少了浓妆艳抹的夏,却弥漫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爽朗气息。 脚踏四季,走过金秋,不悔前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