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带你了解爱牙日</h3><h3>全国爱牙日</h3><h3>全国爱牙日是由中国卫生部、教委等部委于1989年联合签署设定的节日,举办时间为每年的9月20日。 全国爱牙日的宗旨是通过活动,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在群众中开展牙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以此增强群众的口腔健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建立口腔保健行为,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h3> <h3>中文名称</h3><h3>爱牙日</h3><h3>节日时间</h3><h3>每年9月20日</h3><h3>节日意义</h3><h3>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h3><h3>设立机构</h3><h3>卫生部、教委等部</h3><h3>设定时间</h3><h3>1989年</h3><h3>历年爱牙日主题</h3><h3>1989年:人人刷牙,早晚刷牙,正确刷牙,!用保健牙刷和含氟牙膏刷牙。</h3><h3>1990年:爱牙健齿强身。</h3><h3>1991年:爱护牙齿从小做起。</h3><h3>1992年:爱护牙齿,从小做起,从我做起。</h3><h3>1993年:天天刷牙,定期检查。</h3><h3>1994年:健康的生活需要口腔卫生。</h3><h3>1995年:适量用氟,预防 龋齿。</h3><h3>1996年:少吃含糖食品,有益口腔健康。</h3><h3>1997年:爱牙健齿强身,预防龋病。牙周疾病,健康的牙齿伴你一生。</h3><h3>1998年:健康的牙齿,美好的微笑。</h3><h3>1999年:老年人的口腔保健。</h3> <h3>爱牙日</h3><h3>2000年:善待牙齿。</h3><h3>2001年:吸烟与口腔健康 。</h3><h3>2002年:预防牙周疾病 维护口腔健康 。</h3><h3>2003年: 有效刷牙 预防牙周疾病。</h3><h3>2004年:口腔健康与 生命质量。</h3><h3>2005年:关注孕妇口腔健康。</h3><h3>2006年:婴幼儿口腔保健 。</h3><h3>2007年:面向西部,面向儿童 。</h3><h3>2008年:中老年人口腔健康。</h3><h3>2009年:维护口腔健康,提高生命质量。</h3><h3>2010年:窝沟封闭,保护牙齿。</h3><h3>2011年:健康口腔,幸福家庭。</h3><h3>2012年:健康口腔,幸福家庭;关爱自己,保护牙周。</h3><h3>2013年:健康口腔,幸福家庭;关爱老人,修复失牙。</h3><h3>2014年:健康每一天,从爱牙开始。</h3><h3>2015年:定期口腔检查,远离口腔疾病。</h3><h3>2016年:口腔健康,全身健康。</h3> <h3> 此前,国家卫计委公布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牙齿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尤其是35-44岁中年人群体,口腔牙石检出率高达96.7%。每天刷牙,为什么还会有牙齿疾病?这个“小神器”帮你护牙</h3> <h3>预防龋齿</h3><h3>六龄齿是在儿童6岁左右萌出,不少家长以为 六龄齿还是会被替换的 乳牙,不加注意。因此许多儿童在六龄齿萌出不久就患了 龋齿。原因是因为六龄齿咬面的窝沟隙都很深,食物残渣很容易嵌塞进入深的窝沟裂隙,用一般清洁方法, 刷牙、 漱口不能清除窝沟裂隙中的食物残渣。而 窝沟封闭是用一种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涂在牙点咬面的窝沟隙内。材料硬固后,可长期保留在窝沟隙中,隔绝了食物和细菌进入窝沟内,是预防龋齿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很多家长得到政府免费为孩子进行窝沟封闭的消息后都在进行预约治疗。对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因为孩子 牙疼才来到医院进行诊治,是医生建议进行窝沟封闭的。龋齿的预防可以使用牙线,做到清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h3> <h3>(一)龋病的定义</h3><h3>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牙齿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不可逆的感染性疾病。</h3><h3>致龋的多种因素,主要包括细菌和牙菌斑、食物以及牙齿所处的环境等。牙菌斑中的链球菌属、乳杆菌属、放线菌属是龋的主要病原菌。就病因角度而言,龋病也可称为是牙齿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h3><h3>龋病时,牙齿硬组织的病理改变涉及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h3> <h3>(二)龋病的临床特征</h3><h3>龋病的临床特征是牙齿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h3><h3>初期,牙齿龋坏部位的硬组织发生脱矿,微晶结构改变,牙齿透明度下降,致使牙釉质呈白垩色。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可呈黄褐色或棕褐色。随着无机物脱矿和有机质破坏分解的不断进行,牙釉质和牙本质疏松软化,最终发生牙体缺损,形成龋洞。</h3><h3>龋洞一旦形成,则缺乏自身修复能力。</h3> <h3>三)龋病的危害性</h3><h3>龋病是人类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h3><h3>由于其病程进展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不易受到人们的重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