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1938年4月,艾青从战火蔓延的北方回到武汉不久,以激越而丰厚的情感创作了长诗《向太阳》。</h3><h3></h3> <h3> 《向 太阳》长四百余行,是三十年代艾青最长的一首诗,由九个各自独立又前后呼应的章节组成。</h3> <h3> 第一章《他起来》</h3><h3> “我起来——/……/挣扎了好久/支撑着上身/睁开眼睛/向天边寻觅/……/我的身上/酸痛的身上/深刻地留着/风雨的昨夜的/长途奔走的疲劳/……/我打开窗/用囚犯第一次看见光明的眼/看见了黎明/——这真实的黎明啊”。</h3><h3><br></h3><h3> 这些发自胸腔的声音,既朴素又带有象征色彩的语言,没有任何渲染和夸张,痛苦已成为过去,平平实实的自白,更能使读者能从诗的冷凝的情境中感触到历史的沉重和浓浓的抒情气韵。”</h3> <h3> 第二章《街上》</h3><h3> 诗人听到了远方群众的歌声,来到街上。他的面前出现了充满朝气的生活场景。但这一章基调明朗的诗并没有使前面一节诗的沉重感全部消失。昨夜的恶梦还不可能忘却。</h3><h3> </h3><h3> 在第二、三章里,诗人这些真诚的为了忘却的自剖,曾被一些论者加以指摘,认为是个人的消极和忧郁。</h3> <h3> 日出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诞生。第四章写到了日出,这是一章处处闪着阳光的诗。日出唤起了诗人少年时代青春的旅程。他怀着最初对世界的热望,在无边的蓝色的海水上曾经看见过不少次 美丽的日出。但此刻他看到的日出“比所有的日出更美丽”。因为这是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日出。,仿佛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日出。</h3><h3><br></h3><h3> 响亮的歌曲,如海洋一样开阔的诗篇,用燃烧的笔画的向日葵……“太阳比一切都美丽”。</h3><h3><br></h3><h3> 在这一章里,诗人的心胸,完全袒露向现实的世界和人类理想的境界,使诗的内涵,随着阳光的普照而得到了深远的拓展,为人间创造出一个以永生的太阳为理想的亲和世界。</h3> <h3> 在第六章和第七章里,诗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一切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展示出一片 太阳光照之下的曾经蠕动着痛苦灵魂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歌颂了受伤战士的高大的形象,“比拿破仑的铜像更漂亮”。歌颂了为战争奔走呼号背着募捐袋的少女,还有雄浑的工人的呼声,以及在泛滥着阳光的广场上操演的士兵。</h3> <h3> 《向 太阳》这首诗给人以 史诗的感觉,它不是理念的历史,是有血有泪的颤动着的历史。</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808080"><i>沁阳五中</i></font><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808080"><i>九三班</i></font></h3><p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808080"><i>崔思雨</i></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