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寺 作者:王军峰

菟丝花

<h1><b>  莲花寺不是外地人以为的寺庙,也不是有些人误以为的“莲花市”,而是渭南市华县(华州区)的一个镇。莲花寺镇位于县城之东,南依秦岭,北眺渭河,境内有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少华山原本因山上有修建于东汉年间的潜龙寺而闻名,但近年来吸引游客的却是新修的龙形玻璃栈道。</b></h1><h1><b> 莲花寺既没有莲花,也没有寺庙,为什么叫莲花寺呢?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莲花寺这地方在很早以前是有寺庙,也有莲花的,只不过以前叫白崖寺,寺前有湖,叫白崖湖,湖面宽阔,方圆10里,湖种莲花,碧绿万顷,各色莲花盛开,景色异常壮观,是华州八景之一。乾隆年间,人们翻修白崖寺,因其莲花更为有名,便将寺庙更名为莲花寺。</b></h1> <h1><b>  关于莲花寺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叫“山塌金斗王”。相传在北宋年间,长安城里的一个有钱人叫李凤仙,见白崖湖风景秀丽,就在湖边修建别墅,购置田产,定居下来,但这人为富不仁,勾结山匪,欺压百姓,为了夸富斗财,他将家里的黄金打制成一大一小两个金斗,对外号称“金斗王”。有一年,关中大旱,这个金斗王在老百姓的请求下,请来华山道士祈雨,道士祈雨后,关中地区果真下了一场大雨,缓解了旱情,但金斗王耍无赖,不愿兑现给道士的香火钱,道士催要多次,金斗王不但不给,反而纵容家丁打伤道士。金斗王家有个丫鬟,心地善良,同情道士,每次道士来要账,都偷偷地送吃送喝。有一次,道士又来要账无果后,临走之前叮咛丫鬟,如若见到门口的石狮子眼睛红了,就赶快往东跑,不要回头。到了当年9月初9那天早晨,丫鬟在扫地时,发现石狮子眼睛红了,赶快丢下扫帚,头也不回地往东跑,丫鬟一口气跑了2里多地,身后飞沙走石,电闪雷鸣,大雨磅礴,她才想起自己的衣服钮子还没扣好,这地方以后被人们用谐音叫做“柳枝”,也就是现今华州城最东边的柳枝镇。丫鬟又往东跑了三四里地,身后传来一声巨响,气浪将她推到,她抬头回望,看到白崖湖边的山峰倒塌了,以后,人们将她摔倒的地方就叫做叫“抬头堡”,也就是现今的华阴市最西边的抬头村。丫鬟又往东跑了三四里地后,想起山峰倒塌的惨状,不仅坐在地上嚎嚎大哭,人们将丫鬟哭的地方叫做“哭水”,后来按谐音改为“敷水”,也就是现今的华阴市敷水镇。丫鬟有幸逃过一劫,就继续往东到华山找到道士,随同道士一起上山修道去了。后世的百姓都说金斗王作恶多端,是玉皇大帝派神仙下凡,扳倒大山,把金斗王压在了山下,神仙扳倒的山留下了一半,人们把这地方叫做“半截山”,至今“半截山”这个村名一直还在使用,而且在村子旁边还有一块巨大的的石头,当地人说这就是“山塌金斗王”的那块石头。我不知道石头下边是否压着那作恶多端的金斗王,但能看见光秃秃的石头上凭空却长着一颗碗口粗的柏树,柏树虽不高大,但枝繁叶茂,很是神奇,人们把这棵树看做是神树,在树枝上缠挂着许多红布条,经常有人去那里烧香磕头,祈福还愿。</b></h1> <h1><b> 虽说“山塌金斗王”是个传说,但在华州的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大地震。据记载,在明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1556年,华州曾发生八级大地震,史称“华州大地震”,地震那一刻,地崩山裂,声如雷鸣,房屋倒塌,人畜俱亡,地震造成约83万人丧生,是世界地震灾害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b></h1><h1><b> 可能是莲花寺靠近秦岭山,加之由于“山塌金斗王”和明朝大地震的缘故吧,莲花寺的石头特别多,这里的民间就流传着“莲花寺的石头,柳枝的杏,瓜坡的柿饼,赤水的葱,沿山的竹子绿莹莹”和“莲花寺三大宝,石头、蚊子、草”等一些俗语。莲花寺的石头不仅多而且硬度大,是盖房和修路的上好原料,以前当地人盖房时多用大块的石头垒墙根子,既省钱又结实,沿山的山坳里,还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石渣厂,开山放炮,就地取材,很是方便,由于这里的石头硬,石渣质量好,一些地方修路,就点名要用莲花寺的石渣,因而这些石渣厂的生意都非常好,一些人也由此发家,先富了起来。我所在的单位就在莲花寺,以前也是以生产石渣为主,单位也因此得名,就叫莲花寺石渣厂。十多年前,国家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不允许再开山炸石,那些石渣厂包括我们这样的国营单位就都退出了石渣生产,虽说我们单位早已不生产石渣,也早已改了名称,但当地人还是习惯叫它原来的名字,来往的公交车还是以石渣厂为站名。原来开山炸石的地方,经过十多年的植被恢复,慢慢地都长出了绿草和树木,只不过凹进去的山坡还依稀可见。</b></h1> <h1><b>  莲花寺的人很普通,很不起眼,也很低调,不喜欢抛头露面,也不善言辞,甚至显得有些木讷,但是这里的人很朴实,很诚实,干事也很踏实,就像这里的石头一样,做墙根,埋在地下,能撑起千家万户;当道砟,铺在路上,可承载千军万马。</b></h1><h1><b> 我生在莲花寺,长在莲花寺,工作还在莲花寺,从现在看,这一辈子也不可能离开莲花寺。作为莲花寺人,我无怨无悔。下辈子,我还要做莲花寺人。</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