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

红叶

<h3>  九月,秋高气爽、硕果累累,踏着九月的气息,伴随着美好的心情,我们来到新东街小学参加了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活动分别由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执教《加法》一课。<br></h3> <h3> 陈艳艳老师的课形式多种多样,师引导学生讲、学生练,男女生算法速度比赛,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估算、口算。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彰显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踊跃参与课堂。</h3> <h3> </h3> <h3>  刘文静老师的课堂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思路清晰,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比较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向学生讲解的湿地的作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h3> <h3> 史松杰老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本课的学习活动,学生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去探究。史老师利用教学模型,由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h3> <h3> </h3> <h3>  李会平老师在评课中指出:知识迁移类推,通过今天的学习要给学生上升到一个层次。理解算理和算法会更加轻易的驾驭课堂,学习是一个归纳的过程,让学生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h3><h3> 李老师强调板书一定要规范化,并指出了三位老师的不足,教育是充满智慧的,加法要用湿地图呈现,这里蕴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除了让学生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让学生明白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动物。</h3> <h3>  “同课异构”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本次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精心的设计课堂,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h3>

学生

知识

老师

课堂

同课

异构

算法

算理

学习

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