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篇(七)河北省地方粮票

周易98675

<h3>河北省地方粮票一共发行九次。</h3><h3>第一次1954年;</h3><h3>第二次1955年;</h3><h3>第三次1957年12月至1958年12月;</h3><h3>第四次1960年;</h3><h3>第五次1962年;</h3><h3>第六次1970年;</h3><h3>第七次1972年;</h3><h3>第八次1975年;</h3><h3>第九次1980年。</h3> <h3>1955年河北省发行的地方粮票</h3> <h3>1957.12~1958.12年河北省发行的地方粮票</h3> <h3>1960年河北省发行的地方粮票<br></h3> <h3>1962年河北省发行的地方粮票<br></h3> <h3>1963年河北省发行的侨汇物资专用粮票<br></h3> <h3>1964年河北省粮食厅收购出口农副产品奖售粮票</h3> <h3>作为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粮票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是20世纪50年代至85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有着“生命第一票”、“第二货币”之称的文物票证。</h3> <h3>那个年代,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按户籍人口定量供应。“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此藏品为河北省粮票,为1980年生产,;制作精巧。图案设计独特,品相完整,边式、底纹、背纹细致,这些特色,是其他票证难以比拟的,值得珍藏,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h3> <h3><br></h3><h3>粮票自身是没有价值的票证,但凭粮票可买到国家牌价粮食,实际上粮票成了一种有价证券。粮票的面值等于国家牌价粮价与市场价之差。1993年后中国已取消使用粮票,粮票很快进入了收藏品的行列,全国集“粮”爱好者也在不断扩大。</h3> <h3>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h3> <h3>河北省70~80年期间一共发行了4套粮票,河北省80年粮票全套为5枚,面额分别为0.1、0.5、1、3、5市斤,。目前三市斤和五市斤,壹市斤最为珍贵稀有,极具收藏价值,很受海外藏家收藏。此套河北省粮票共6张,保存完整,品相完美,历史意义重大,折射出80年代的生活迹象。</h3><h3>1970年河北省发行的地方粮票。</h3> <h3>1972年河北省发行的地方粮票</h3> <h3>1975年河北省发行的地方粮票</h3> <h3>1980年河北省发行的地方粮票</h3> <h3>河北省粮票作为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产物,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粮食供应的重要制度。作为粮食销售的制度化内容,粮票维护支持着粮食统销政策的实施。本文以河北省粮票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河北省粮票产生、发行流通的过程,对河北省粮票的印制发行、流通管理、封存销毁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意在说明粮票作为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核心内容,在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工业化建设和社会稳定。随着粮票大规模的流通使用,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人们形成勤俭节约、遵守规则的社会意识。但它同时也阻断了城乡间的沟通交流,引发了一些不良社会问题。粮票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有价证券,在某些方面具有了货币的属性。从社会学的视角对粮票进行解读,可以看到粮票具有支付、计算、异化、文化的社会功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粮票不仅充当货币功能,具有经济属性,在票面的设计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地域特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