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b04fbb">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中国的“保尔”张才荆</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 style=""> 张才荆,男,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人。1958年12月6日出生,大专文化。1969年12月随父母下放农村。1976年2月入伍,在南京军区守备23团2营6连任副班长。1979年1月,响应中央军委的号令,调入广西军区独立师3团3营9连1排2班任副班长。1979年2月17日,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战的保肯、横模战斗,战斗第一天活捉一名越南俘虏;带领战斗小组圆满完成了给炮兵阵地担任外围清剿及保卫任务;带队护送机要人员到达目的地等战斗任务。战场上荣立三等功。 <br></b><b style=""> 1979年3月6日下午在横模01号高地的战斗中,张才荆外出执行重要任务刚返回阵地,得知连队正在攻打01号高地,便主动奔赴01号高地参加战斗。战斗中因抢救伤员被敌人连续三个点射打中,当场被打倒在地,腹部中3发子弹,全是贯穿伤,胸部左外侧中2发子弹,右小腿中下部中了2发子弹。全身共七处中弹,身负重伤,当晚被抢救下来回国接受治疗,曾在师医院、303医院治疗。1979年4月转入湖南衡阳169医院治疗,小肠切除三分之二,因贯通伤腹部3粒子弾,从右后腰飞出,将腰部神经击伤,引起下半身不完全性瘫痪,双下肢不能行走,被评为特等残废军人(现一级伤残),同年12月底转入江苏省无锡市荣誉军人疗养院休养。 </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b><b> 1980年至1983年张才荆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带着未愈合的腿伤和疼痛,从开始时一直卧床躺着到能够坐起来,他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但他仍然继续坚持锻练身体,并试着锻炼下地行走,他摔了无数次的跤,直到能拄着拐杖行走。 </b></font></h1><h1><b><font color="#010101"> 1983年报名参加高考复习班,因伤口疼痛以及行走和生活上的特别不方便,他仍然坚持坐在教室后门口外完成复习功课的任务,并于1985年报考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并被录取,1988年7月毕业。在学习期间,每天都提前一小时用手摇轮椅去学校。最难的是去教室上课。教室在四楼,没有电梯,他拄着双拐,背着沉甸甸书包,每次要花半个小时倒退着上楼(因伤重腿脚行走特别难,正面上楼容易摔倒,于是练成退着上)才能爬上四楼到教室,每次都是衣衫湿透,冬天也是如此。因为臀部没有肌肉,张才荆上课时坐一会就疼痛难忍,因为这种情况很容易引起臀部褥疮,所以他只能经常趴在课桌上听老师讲课,起初因伤重和上课时间长,很不适应,常常引起全身出冷汗和臀部及下肢疼痛难忍,但他仍然咬牙坚持,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甚至是刮风下雨,张才荆从来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老师被他这种好学上进的精神所感动,拿出半个月的工资给张才荆买了一张藤椅,希望张才荆坐下来听课能舒服一些。这样的学习生活他坚持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完成了学业并多次评为"三好"学生。 </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b> 在</b><b>疗养的十年里张才荆在一边康复治疗,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期间还仍然坚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常去学校、工厂、社会团体做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宏扬人民解放军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b><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style=""> 张才荆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身残志坚的楷模。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人学习的榜样。1987年7月,无锡日报以《路灯下的轮椅》巜战斗——永无止境!》为题大篇幅对张才荆的英雄事迹做了报道,《新华日报》、《人民前线》、《解放军报》及许多媒体都作了转载。九十年代初盐城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对他的感人事迹作了以巜英雄》为名的专题报道。 <br></b><b style=""> 张才荆在疗养期间担任过疗养院体养科党支部组织委员,休养生产厂副厂长。1990年1月申请回到家乡大丰。担任过民政局下属福利厂副厂长,后来拖着伤痛的残肢回到家,在当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开起小卖部,取名优抚商店,至今他一边开店又一边做优抚对象的思想工作,也帮助很多战友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因此小卖部人气"很旺",这个“旺”不是生意好,是因为很多战友都喜欢找他谈心。 <br></b><b style=""> 1995年张才荆参加江苏省、市的残运会,获得射击、铁饼、铅球的4块金牌及2块铜牌。2018年10月,被国家卫健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授予全国无偿献血(有电脑统计)银奖,电脑统计前已多年献血,其献血量不详。 <br></b><b style=""> 1987年8月,张才荆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新疆的信,原来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位名叫黎萍的姑娘写来的信,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张才荆的崇拜。不到一个月,这位善良的姑娘就在母亲的陪伴下,坐了一个多星期的火车千里迢迢赶来看望心目中的偶像。看到张才荆行走和生活各方面都不方便,一种强烈责任感和对张才荆的敬佩和崇拜的心理,让黎萍产生了要与张才荆组建家庭的念头。在她的苦苦恳求下,母亲含泪同意了这门亲事,不幸的张才荆又是幸运的,婚后他们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可是有谁能想象,这个幸福家庭的背后意味着张才荆和妻子要比普通家庭付出更多的艰辛。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黎萍既是特护又是保姆。看着妻子疲惫的身影,张才荆也不愿意闲着,因为他生性要强只要能做的事,他总要自己去做,而且很认真,从不放弃。他常常半夜起床,拄着双拐悄悄的做家务。他们彼此用各自的方式,默默地为对方“减压”。 <br></b><b style=""> 战后四十多年来,他无怨无悔,以顽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自豪而有尊严地生活,只要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他也都想去试试。 2015年张才荆报名参加机动车驾驶员考试,因为张才荆是双腿重残,交警大队的考官很受感动,专门为张才荆改装了用手操作油门刹车的汽车,张才荆在学习期间,克服各种难已想象的困难,驾校的训练场距离张才荆的家有40公里,他坚持每天不缺席去参加训练,因他认真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战友陈建云,每天开车送他去学习,让张才荆仅仅一次就通过考试,顺利拿到机动车C5驾照。 <br></b><b style=""> 张才荆常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从部队到地方及面对未来,就相当于从一个战场转移到另一个战场。要想战斗下去,困难对谁都会有的,对我而言,只是比别人多了些困难而已。我面对的是全方位的困难,既要克服身体残疾带来生活的不便,又要战胜心里障碍,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更要迎接社会的挑战。总之我就是一个兵,是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把我从战场上抢回来的,又有国家派了很多医生把我从死神手中夺回来,我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自己,而是代表着许多牺牲的战友,并需要完成和实现他们没有实现的理想和愿望。我没有理由不努力,我更应该珍惜这一切,带着他们的希望加倍努力,继续战斗下去!继续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争取做一个好战士!争取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争取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保尔"!生命不息,战斗不止!</b></font></h1> <h3>少先队员给英雄张才荆献花</h3> <h3>张才荆的残疾人轮椅</h3> <h3>张才荆参加残运会得的金牌和铜牌</h3> <h3>张才荆在补习班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h3> <h3>张才荆和他的外孙</h3> <h3>张才荆和他的妻子黎萍</h3> <h3>现在的张才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