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伟人

慧子

<h1><font color="#ed2308">父亲的笔记摘录之激情燃烧的岁月</font></h1><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编辑:慧子</font></h1> <h1>前言:</h1><h1> 我的一生大半是在军队生活的。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参军, 一九八八年转业, 共计三十年。也是我值得荣耀的时期。先是在总后勤部汽车五团后勤机关服役, 期间进入解放军天津干部文化学校学习写作专业,两年后毕业。1964年进入解放军武汉军事经济学院读书, 毕业后分配到解放军后勤学院(北京)训练部从事教材编辑工作, 该院文革中撤销后调往武汉军事经济学院任教, 直至八八年多次申请转业。经历了学业提升、文化充实、专业深造、社会锻练、职称和职级晋升的阶段。立过功, 受过奖、上过天安门参加观礼。</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4年9月份学员证上的照片</h3> <h1> 七十多年的蹉跎岁月, 我一生虽然平平庸庸, 不论别人如何评说,自认为不华丽但丰富, 不成功但实在。</h1><h1> 说丰富,曾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 全国解放后, 经历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反右派与反右倾、公社化、大跃进、大炼钢铁、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运动, 不少还亲自参与。</h1><h1> 说实在,一生大半在军队度过, 在职四十二年,军队工作三十年, 地方工作十二年。一生走南闯北, 北京十六年,武汉十二年, 兰州十二年, 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经济类教材编委会, 先后任常任编委、副主任,书海扬帆二十年。加上退休后已十八年, 其中十三年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班。</h1><h1> 要写回忆录, 成功之处微小,经历还可略述, 写经历无需华丽词藻, 多费心思, 刻意构思、布局与描述, 只是平铺直叙就是了,自然免不了粗陋与直白, 读起来肯定乏味。好在回忆录是给自已人看的, 无所谓乏味不乏味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7年带领学员实习</h3> <h1> 1966年8月18日,探亲回北京后勤学院后, 随着全国大鸣、大放、大字报与大串联的开展, 四面八方的红卫兵纷纷涌到了北京。因为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必须由军队干部带领,我第二天即接受了带领并训练红卫兵受毛主席检阅的仼务, 自然就有了多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大好机会。</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遇见伟人的经历</span></p> <h1><font color="#ed2308">1、</font></h1><h1> 第一次见毛主席, 也就是毛主席第二次接见红卫兵时。我带的红卫兵二百多人住在总后营房部院内, 我按班排连建制将他们组建后, 按在天安门广场列队走过接受检阅方式, 进行了一个星期的队列训练,达到了要求。接到受阅的时间是1966年8月31日中午时分, 我带红卫兵乘车到西长安街过西单路口下车, 整队步行进入天安门广场, 才知不是事先通知的队列方式, 而是在广场S形两旁各列队十六排,坐等中央领导人乘车从队列中间穿过,大约有十几万人。约下午5时40分, 毛主席与中央领导人分乘几辆敞蓬吉普车,从东长安街人群中穿过,进入广场s形通道缓缓经过红卫兵中间,这时,*****的欢呼声振动天空。毛主席身穿绿军装站在第一辆吉普车上, 陪同的有林彪、贺龙、谢富治和杨成武 。第二辆车上是周恩来、陶铸、聂荣臻和江青。我虽在北京军队首脑机关工作数年, 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中央领人还是第一次。在之前,只是在总后礼堂观看总政歌舞团八-演出时, 见到过一次陈毅元帅及其夫人张茜。</h1> <h1><font color="#ed2308">2、</font></h1><h1> 第二次见毛主席, 这是在毛主席第三次接见红卫兵时。那是1966年9月15日, 我带的红卫兵于当日凌晨三时进入天安门广场按指定的位置排好队等待接见, 约上午8时15分左右, 毛主席周总理和林彪等中央领导人,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十几万红卫兵频频招手, 然后毛主席缓缓边招手边走向东边,再从东边缓缓走向西边, 大约近一个小时才离开城楼。我平生第二次荣幸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h1> <h1><font color="#ed2308">3、</font></h1><h1> 第三次见毛主席, 就是在1966年10日1日国庆节当天,毛主席第四次接见红卫兵时,事前我带的红卫兵住在东郊一所中学, 大部分是南方各院校来的学生。接受任务后我也住在这里, 我先把二百多人按连排班进行了编制, 接着进行了六天的严格队列训练, 并经验收合格。国庆这天凌晨五时,乘车到东长安街按一排24人列队等待毛主席检阅。上午九时, 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 陪同的有周恩来总理和林彪等中央领导人。50万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 在东长安街的100万红卫兵列队迈步自东向西整齐地穿过广场。我带的队伍 约十点左右走过天安门, 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 毛主席与其它中央领导人频频向我们招手。</h1><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1><font color="#ed2308">4、</font></h1><h1> 第四次见毛主席, 那是1966年10月18日 毛主席第五次接见红卫兵, 当天上午六时,我们带红卫兵乘车前往西长安街军事博物馆前马路边席地而坐, 等待接见。大约中午一时左右,毛主席在叶剑英和聂荣臻两位元帅的陪同下,乘坐敞蓬吉普车从东长安街人群中间往西缓缓驶来,约一点三十分, 经过我们面前, 我荣幸地又一次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7年4月青岛蓬莱阁</h3> <h1><font color="#ed2308">5、</font></h1><h1> 第五次见到毛主席,这是毛主席第六次接见红卫兵。日期是1966年11月3日, 事先也是由军队派出干部将红卫兵编战连排班, 选出负责人, 我们一个干部各带一个连, 每连四个排, 每排四个班, 每班12人, 全连172人。在北京东郊的一个学校操场上进行队列训练, 当时提出红卫兵中个人如不好好参加训练, 就不让去见毛主席, 因而所有红卫兵不论来自何方, 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很听话, 参训很认真, 只训了三天, 就通过了验收。11月3日凌晨5时,我带的红卫兵到了天安门广场列队等待毛主席接见,更多的红卫兵在东长安街列队等待 。上午10时, 响起东方红乐曲, 毛主席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陪同下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向红卫兵招手, 接着林彪发表了讲话, 然后,红卫兵开始从东往西,列队有序地通过天安门接受毛主席检阅, 最后在天安门广场的红卫兵整齐地移向天安门前,挥动小红书受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检阅、接见,我又一次高兴地见到了毛主席。</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7年青岛海滨</h3> <h1><font color="#ed2308">6、</font></h1><h1> 第六次见毛主席, 即是毛主席第七次接见红卫兵时。这天是11月11日, 这次是十几万红卫兵分乘六千多辆军用大卡车,经天安门接受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接见。早晨六时前, 我们所带一千名红卫兵,分乘三十辆卡车由西郊出发, 绕道东到建国门外按指定位置排队等候。约九时四十分开始岀发,缓缓驰入东长安街, 十时多才通达天安门广场, 又一次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 回到宿舍后, 我一往如前地在我的毛泽东选集上,记录了这一接见。</h1><h3><br></h3><h3> </h3> <h3><font color="#ed2308">7、</font><br></h3><h1> 第七次见毛主席, 是在毛主席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接见红卫兵时。这一次是分批分两天进行, 而且在两处, 第一天即1966年11月25日,80万红卫兵参加, 地点在天安门广场, 我和我带的红卫兵驻在西城区没参加。我们参加的是第二天的接见, 即11月26日, 是采用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乘敞蓬吉普车,从人群中间通过的方式进行。而且分两处, 一处是在东西长安街有50万人参加, 而我们带的红卫兵约110万人是在西郊飞机场进行, 大家按排连组成的纵队,站在南北通道两旁等待接见。约下午4时40分毛主席与国家其它领导人分乘两辆敞蓬吉普车从北向南缓缓驰来, 车走得很慢, 大家看得十分清楚, 毛主席站在第一辆车的前中, 后面是叶剑英与聂荣臻两元帅, 第二辆车站的是周总理等三人。我平生第七次幸福地见到了大救星毛主席。</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保留下来的观礼卷</h3> <h1><font color="#ed2308">8、</font></h1><h1> 第八次见毛主席, 这是在1970年国庆节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当天国家在天安门举行80万人的庆祝活动, 先开大会后举行游行活动。由于我1969年至70年在军队支左工作中,成绩突出, 受到多方表彰, 作为北京大兴县二百多支左军队干部代表,受国庆节庆祝大会特邀, 上天安门观礼台观礼,这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历史。当天上午七时前,支左部队派车送我到观礼台前, 七时我持邀请证登上了天安门西观礼台。上午八时奏响了悠扬的东方红乐曲, 毛主席身穿军装,神彩奕奕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 随后周恩来总理、林彪、叶剑英、聂荣臻等国家领导人也紧接着登上了城楼。庆祝大会开始, 林彪作了国庆讲话, 然后是毛主席缓步从城楼东头走向西头, 再从西头走向东头, 并向两边观礼台贵宾和广场十几万人频频招手, 广场上红旗如海洋, 小红书似浪潮。接着, 游行队伍成方队整齐地从东往西走来, 有红旗方队、体育方队、文艺表演方队、红卫兵方队、工人方队和农民方队。我又一次荣幸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7年于烟台毓璜顶公园</h3> <h1><font color="#ed2308">9、</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我给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保卫</font></h1><h1> 1967年6月中旬, 在我院又一次荣幸地见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这天下午两点多, 我午休后由生活区东院往西院办公室走去, 刚进西院保卫处一负责人看到我后,急忙一边招手要我走近他一边说:“快来!快来!有紧急任务, 到操场后便知” 我随他到操场后,看到摆了张桌子, 已有五位年轻干部站在那里, 加上我六位,保卫处的负责人要我们站在桌子两旁作保卫, 我和其他两个人站在左边,每人相距半米 。这时我明白可能有中央领导人要来, 但不知何人。接着,近千名住在我院的内蒙古红卫兵排队进入场地, 不一会来了两卡车中央警卫师的战士, 很快下车列队站在红卫兵前面。十几分钟后, 驰来了一台红旗牌小骄车, 卫兵打开车门, 下来的竟然是周总理, 一身绿军装, 健步走到桌子前, 这时整个操场沸腾起来了,“*****!”“欢迎周总理!”囗号振天响, 我兴奋地眼睛直望周总理,距离二三米远看得十分清晰。周总理打手势让口号声停下后, 开始讲话说:“我今天是代表毛主席来看望内蒙古革命群众和红卫兵的” 接着着重讲要文斗不要武斗的内容, 约讲了半个多小时的话, 然后挥手跟大家告别辞行上车了。后来听说内蒙古造反派在人大会堂批斗内蒙古自治区书记吴涛时打了吴涛, 并打瞎了眼睛。为此事周总理是专门来做说服工作的。</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在军事经济学院财务教室任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家级获奖证书</h3> <h1><font color="#ed2308">10、</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多次见到叶剑英、陈毅等几位元帅</font></h1><h1> 军院毕业调后勤学院工作后, 因后勤学院系副大军区级单位, 军队大的活动都少不了参加, 见到军委领导的机会较多, 时隔四十多年, 不少记忆模糊, 現就我印象最深的几次简述以下:</h1><h1>(1)、</h1><h1>在总后礼堂看演出见到陈毅元帅夫妇。</h1><h1>后勤学院与总后机关大院一条马路之隔, 且门对门, 军人干部自由通行。文革前及文革期间, 我经常到总后机关礼堂看演出。这一次是在文革前, 一九六五年八九月份的一天,我军院毕业分配到后勤学院工作不久, 这天晚上我到总后礼堂看总政歌舞团演出, 开演前几分钟, 在坐的人们突然起立拍手欢迎, 我一看原来是陈毅元帅携夫人張茜来到了演出现场, 我离的较远, 但陈毅的身影还是看得出。演出结束后陈毅元帅与夫人上台接见全体演员, 与演员一一握手并合影, 看得就更清楚了。<br></h1><h1>(2)、</h1><h1>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时,陈帅、叶帅与聂帅有四五次都陪同,我带红卫兵参加, 自然就都见到了他们。</h1><h1>(3)、</h1><h1>在一九六七年六月X日, 中央军委在北京旧体育场,召开驻京军事院校与来京串联的京外军事院校学员及教职员工十五万人大会,叶剑英元帅、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和陈毅元帅都参加了大会, 陈毅元帅主持了大会, 叶帅大会讲话,我坐的位置离主席台较近,都看得很清楚。</h1><h1>(4)、</h1><h1>一九六八年上半年, 陈毅被北京市造反派“揪出”, 在京西宾馆小礼堂批斗时, 我专去现场看望陈帅!</h1>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的书法</h3></font></h3> <h1>后记:</h1><h1>八次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保卫,这是我一生最光荣的事情,也是全家人的荣耀。我把这一段荣耀浓墨重彩地写在我的回忆录里,那是因为我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这一感情的产生,就要从旧社会我的家庭说起,民国18年,也就是1939年,西北大旱,庄稼颗粒未收,饿浮遍地,我的父亲和奶奶他们吃尽了附近的榆树皮和野草根,甚至观音土,为了活命,父亲带着他年迈的母亲,从榆中逃难到靖远县西滩,当时父亲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母子二人借住在一家人的废弃的磨坊里,父亲靠上山打柴和给地主杨少堂家做短工维生。奶奶去世时,父亲身无分文无法埋葬,为了借钱葬母,给地主杨少堂下跪了一天一夜,结果分文未借,无奈只好用一张破席埋葬了其母。(有些听老人们道听途说,事实怎么,无法考证)1949年9月,毛主席,周总理带领共产党解放军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倒了地主老财,家里才分了地,过上了能吃饱饭的日子,父亲才送我上了学。1959年12月,我光荣的参军入伍,部队才给了我这个因贫失学的青年上军校学习的机会。是毛主席,共产党救了我,救了我全家,给了我出头的日子。我是共产党培养的,我是党的人,因此,我永远热爱毛主席,永远热爱共产党,我希望我的儿女们及其后代永远热爱毛主席,崇敬周总理,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拥护社会主义。</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br></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魏家兴 </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的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刊物保留在英国伦敦图书馆</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的部队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h1>学习成长的军旅生涯</h1><h1><br></h1><h1>一、进军营入军校,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大好时机</h1><h1> 记得1959年,参军入伍,一进军营,顿感全新,生活新环境新,听到见到的全新。我很快就爱上了这种环境。因为它给了我这个贫困失学的青年一个极好的学习场所。训练军事,学习条令条例,听政治课,首长讲话全都吸引着我,觉得有学不完的知识。</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仅新兵训练三个月,听课笔记,就用了两个本子,不论政治课还是军事课,逢课必记,不论大会还是小会,逢会必记。在团后勤机关当战士时,就进入了总后天津干部文化学校读书,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全身心的听课、全身心的做作业,学习两年,成绩优异,顺利毕业。两年后,被选调进入军事经济学院,更是甘霖逢雨、天赐良机,几乎将在校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上,门门功课优秀,毕业后被分配到军队后勤最高学府。</h1><h1><br></h1><h1>二、三十年军旅生涯培育我成长</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军营,我经历了学习提升、文化充实、专业深造、社会锻炼、职级与职称晋升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h1><h1><br></h1><h1>三、三十年军旅生涯给了我荣耀</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战士时,立功受奖,上军校入党宣誓,取得了军校毕业证,晋升为干部,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全军财务大检查,参与为军委起草《加强军队农副业生产财务管理通知》文件,独自为总后勤部油料部编写《军队油料部门财务管理》教材,这使我很荣耀。八次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为敬爱的周总理当保卫更使我无上光荣。</h1><h1><br></h1><h1>四、三十年军旅生涯我念念不忘</h1><h1> 我虽然由于家庭原因,申请转业,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军营,离开了我的母校,以及我工作过的军事经济学院,离开了我热爱的军队财务专业的教学岗位。但我总是念念不忘,培育我成长的母校,念念不忘一起工作过的战友。离开后,我曾五次返回学院,看望我工作过的地方,看望我的领导与战友。</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 魏家兴 </h1><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父亲的寄语</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切望我的儿女及其后代:</span></p><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工作者:勤奋尽职,</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竭力为国添砖增瓦。</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读书者:阅尽世界书卷,</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攀登书山之巅。</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国外者:学好本领,擷取营养,</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回国服务。</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父母者:志裕光前,兴国立家,</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诗书教子,心存裕后,</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发扬传统,勤俭持家。</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魏家兴</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陇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0年泰国留影</h3> <h1>  我的老父亲,这一辈子最最自豪和伟大的事就是这八次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遗憾的是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父亲的平凡而又简单的一生,戎马倥偬,半生军旅。虽无人前显赫,但也功成名就,著述颇丰;虽无衣锦还乡,但也怡然自乐,身体健康。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父亲就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安。一切行动听指挥,从无怨言,从不计较个人及家庭得失,不怕苦,不怕累,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每一项任务。舍小家,为大家,服从组织安排,责任在肩,勇挑重担,保卫国家,建设家乡,桃李满天下,春晖布四方!</h1><h1> </h1><h1> 我的老父亲,经过了多少风雨的洗礼,你依然伟岸挺拔,高大英俊,玉树临风,你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走过多少坎坷的道路,披荆斩棘,你依旧笑声朗朗,虚怀若谷,挥毫泼墨,力透纸背,笔走龙蛇,自娱自乐,自成一家!</h1><p class="ql-block"><br></p> <h1>  千百度回首,我的目光永远聚焦在父母指引的方向。父爱如山,宽厚粗犷,但不乏细腻。母爱如水,柔和温馨,温暖如春。山水相映,水中有山的影子,沉稳,低调;山边有水的流淌,依恋,环绕!</h1><h1><br></h1><h1> 在以后的日子里,祝我的父母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用你们健康的身体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游览一下醉美风景,上天山,到海南,走漠河,跨长江,天南地北,走走停停。含饴弄孙,享受天伦!</h1><p class="ql-block"><br></p> <h1>  父亲这一辈子的职业就是:军人、老师、学生!我们是军人的后代,血液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液,传承父辈的光荣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慧子 </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姊妹们对父亲的评价</h1> <h1>大姐:</h1><h1>从军半余生,虽无金戈铁马,却留浩气长存;伏案三十载,不求功名显赫,且看桃李天下。父亲出身贫下中农,单凭超人意志与勤奋品格,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们这个小家的命运,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父亲总说,与一代伟人有八面之缘,是他一生之幸;而换我说,此生能有如此父亲,得之我幸!愿父亲烈士暮年,仍旧壮心不已,老骥伏枥,依然志在千里!我们爱您,亲爱的爸爸!</h1> <h1>二姐:</h1><h1>我的父亲勤劳朴实,善良厚道,半世戎马倥偬,一生勤俭持家,把所有的爱给了他的子孙儿女,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爸爸我们永远爱您!</h1><h3><br></h3><h1>三姐:</h1><h1>父亲不像母亲那样细心,没有那么多儿女情长,也不善表露自己的情感,但却用肩膀默默撑起了这个家。对父爱的理解,只有你亲身去品味,才能体验出其中的甜蜜。有人说,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的爱,可我觉得父爱同母爱一样——那么平凡,如丝丝春雨,润物细无声。</h1> <h1>弟媳:</h1><h1>我的父亲虽然没有高大的身躯,但是仍然用宽厚的肩膀担起家庭的重任,将五个子女抚养成人。</h1><h1>父亲半生戎马,半生教书育人。活到老、学到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h1><h1>父爱是一本书,书写浓浓关爱,父爱是一堵墙,遮挡无尽风雨,父爱是一盏灯,照亮似锦前程,父爱是一条河,流淌殷殷关切。</h1> <h5>备注:</h5><h5>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h5><h5>释义: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已,停止,衰减。壮心,宏大的志向。这里指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