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伟人故居 彰显同学情怀

磐者无疆一磐东

<h3>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在全国上下以各种形式为纪念我们伟大的祖国成立七十周年紧锣密鼓之际,受在湖南省工作的张义昌老同学之约,我们章丘十中五位老同学开启了游伟人故居,赏南国风光,续同学情怀的湖南红色之旅。</h3><h3> 这是我们在毛泽东广场刚布置的纪念新中国七十周年花絮景观前,同学见面后的第一张合影。</h3> <h3>  同学情怀,一生难忘,就像封坛的陈年老酒,越久越芳香。</h3><h3> 上世纪的1975年,张义昌同学从四川攀枝花转学到章丘老家我们第十中学,从此我们成了同窗……在大多数同学的印象中,义昌学习认真,性格温柔,为人谦虚,不多的话语中却处处体现出良好的家庭教养与秉性的善良。平日里他常常穿着一身洗的掉了颜色的工作服,干净利落。</h3><h3> </h3><h3> 在去毛泽东故居的路上,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同我们一边走一边聊,同学朱爱华跑在前面拍下了这张照片,像记者的抓拍。</h3> <h3>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铜像前,我们同学六人一起恭恭敬敬的行了鞠躬礼,然后绕铜像一圈。站在伟人身边,心潮澎湃,脑海中浮想连篇。中国革命的任何一个时期,毛泽东思想都是指引航行的灯塔。</h3> <h3>  毛泽东主席的故乡也是我们义昌同学工作过的地方,对韶山对伟大领袖更有着一份特殊感情。对伟大领袖的敬仰,对韶山湘潭的爱恋,对往事的回味……也许这也是约我们来韶山的一个理由。</h3><h3> 现在担任湖南省老年保健协会会长的张义昌同学,1976年高中毕业回到攀枝花下乡一年,又当过一年的井下煤矿工人。1982年四川大学毕业的他,怀着对伟大领袖的崇拜和热爱,主动要求到主席家乡湘潭市工作。期间先后在市委党校、市委政硏室、湘潭县委副书记、韶山市市长等岗位上任职,2000年后任湖南省计生委副主任和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退休后兼任省老年保健协会会长。</h3><h3> 离开广场,我们六人又合影留念。</h3> <h3>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h3><h3> 毛泽东铜像广场是国内唯一以伟人的名字命名的广场,广场上安放的一块块巨石上刻制着毛主席的著名诗词。</h3><h3> 这是广场入口处的第一块,刻写着“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石头从正面看就像竖起母指的拳头,从背面看就像一只报晓的雄鸡。其寓意是可以想象的。</h3> <h3>  离开伟大领袖毛泽东广场,工作人员陪同我们一起参观了毛泽东主席的故居。</h3> <h3>参观故居。</h3> <h3>在故居拍摄的视频。</h3> <h3>  </h3><h3> 韶山冲绝对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走在这段不同寻常的乡间小路上,两边的稻谷丰收在望,微风吹来,稻浪起伏,摇摆着的一束束稻穗热情地向我们打着招呼,张开笑脸迎接着我们这几位远方的客人。</h3><h3> 这是张贤村同学为我拍下的这张照片。</h3><h3> </h3><h3> 走过小路,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爬上斜对面的小山,来到毛主席父母的墓地,恭恭敬敬地行了鞠躬礼。</h3> <h3>  故居的对面就是先后三个池塘,正对面的这个塘内长满了茂密的荷叶,在这里张义昌同学为我们五个人单独拍了照。同学之情,难以言表。</h3><h3>张贤村同学留影。</h3> <h3>朱爱华同学留影。</h3> <h3>朱凤玲同学留影。</h3> <h3>韩素芹同学留影。</h3> <h3>张东标的留影。</h3> <h3>工作人员为我们一起合影留念。</h3> <h3>韶山冲,这里风光秀丽。</h3> <h3>韶山冲,这里山水如画。</h3> <h3>韶山冲,这里人杰地灵。</h3> <h3>毛主席题写的韶河。</h3> <h3>毛主席题写的韶山学校。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一所完小,从一年级至初中都有。</h3> <h3>  在韶山,我们还相继参观游览了滴水洞和毛泽东纪念馆,认真听取了讲解员详细的介绍,我们感受颇深,有时泪流满面。</h3><h3> 这是我们三位女同学的合影留念。</h3> <h3>这是滴水洞毛主席的办公桌。看到桌面右下方的两支毛笔,触景生情,我们自然想到毛主席挥笔写诗的神态,想到他老人家大气磅礴的气势。</h3> <h3>在纪念馆展出的毛主席日常生活的开支记录,包括党费、交通费等,毛主席在世时每月的工资是404元多,日常花销公私分明。</h3> <h3>毛主席用过的暖水瓶。一件睡衣穿了若干年,补了几十个补丁。五十年代他刷牙用的是牙粉,工作人员给他买来牙膏,他却说,等全国人民都能用上牙膏了,我再用牙膏。</h3> <h3>  毛主席的工作证。馆内还陈列着就医证、代表证,他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公民。</h3><h3> 游韶山,我们又受到一次深刻教育与心灵洗礼,我们更加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h3><h3>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幸福的今天!</h3><h3> 至此距新中国七十周年大庆仅有十一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h3> <h3>午饭过后,我们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炭子冲刘少奇主席的故乡,瞻仰参观了他的故居和纪念馆。</h3> <h3>刘少奇主席故居介绍。</h3> <h3>纪念馆内,刘少奇主席的塑像。</h3> <h3>我们同学五人在铜像前合影留念。</h3> <h3>张贤村同学留影。</h3> <h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主席。</h3> <h3>刘少奇主席为解放军某部题词。</h3> <h3>刘少奇同志说: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h3> <h3>湘潭县也是我们彭德怀老总的故乡。同样是我们瞻仰游览的必去的地方。</h3> <h3>我们同学五人在铜像前的合影留念。</h3> <h3>纪念园内的百米长梯,象征着彭总的革命生涯。</h3><h3>纪念馆的筹备与兴建,浸透着我们义昌老同学的汗水和心血。义昌在湘潭县工作期间(1995_1998),主持了彭德怀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工作,积极筹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彭德怀纪念馆和铜像广场。陈列布展获国家文物局1998年全国十大精品陈列之首。</h3> <h3>从铜像广场到纪念馆的路两旁栽种了许多茂密的茶花树,形成了一条十分壮观的茶花通道。茶花,也是彭总的最爱。</h3> <h3>彭德怀纪念馆。</h3> <h3>  </h3><h3> </h3><h3> 这是广場内彭总的铜像。身穿军装的讲解员小刘告诉我们:彭总的铜像高5米,底座高3.1米,总共8.1米,有八.一建军的意思。大的底座主体旁有一块小的石头,大的基座表示祖国大陆,小的则表示我们的台湾省,解放台湾也是彭总的心愿。而另一种说法是大石头代表着国家利益,小石头代表个人利益,彭总的一生始终坚持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其创意很有道理。</h3><h3> 在铜像前小刘为我们合影留念。</h3> <h3>彭总出身贫穷,八岁时就开始在一个小煤矿干活。后来矿主不知去向,干了两年童工的彭德怀只分到了一袋稻米。</h3> <h3>彭总告诫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贫困生活,对我是有锻炼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回忆到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人民的生活。</h3><h3>实事求是,临危受命,刚正不阿,心里装着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彭总。</h3> <h3>讲解员讲的认真,我们听的仔细。看着一幅幅画面,我们更加肃然起敬。</h3> <h3>彭总在军事上表现出的智谋与胆识受到一致的认可和赏视,他三次临危受命,化险为夷。一九三五年,毛泽东主席赞扬彭总: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弛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而彭总则改作了:唯我英雄人民。</h3> <h3>彭德怀和习仲勋在一起。</h3> <h3>彭总说:共产党员是不能计较个人得失的。只要国家兴旺,人民幸福,我就快乐了。__这就是彭总一生的自我写照。</h3> <h3>习近平2011年在瞻仰彭总故居时的讲话。</h3> <h3>  在义昌老同学的精心安排下,我们还相继游览了橘子洲头、岳麓书院、马栏山月湖公园、湖南卫视夜景等景点,饱尝了一次次文化大餐。</h3><h3> 这是橘子洲头毛泽东青年时期的大型雕像。</h3> <h3>橘子洲风景。</h3> <h3>月湖公园。对面的斜拉桥下即是大家熟悉的浏阳河。</h3> <h3>月湖公园内正布置中的建国七十周年大型鲜花景观。</h3> <h3>花絮花环中间红色的“70”及五星红旗和天安门更加夺目炫耀。</h3> <h3>月湖公园及对面的新建小区。</h3> <h3>我们同学在月湖公园散步。</h3> <h3>在月湖公园散步时的视频。</h3> <h3>同学间的情谊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湖南之旅,义昌同学尽可能地放弃了其他活动,在我们的吃住行游诸方面都安排的恰到好处,得到了其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关照。</h3><h3>这是我们三人就餐时的合影。</h3> <h3>和三位女同学就餐时的合影。</h3> <h3>我们两人就餐前暢谈时的合影。</h3> <h3>  经历了43年的时空,同学情更浓,相逢酒更醇。暢谈中,我们有美好的回忆,有现在的幸福,有继往开来的憧憬和美好的向往。</h3><h3> 43年,我们青春不再,渐行渐老的我们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在湖南老年保健协会任上的义昌同学说,以后的我们不仅要学会养老,更要注重“享老”,要采取多种形式如抱团取暖等,幸福的安度晚年。</h3><h3>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阳光心态,积极面对,能动则动,留有后备,保持好的精神态度,在快乐安祥中度过,这才是我们想要的晚年。</h3> <h3>  湖南红色之旅,同学情真意切。43载,弹指一挥间。暢谈中,我们自然啦到了同学再聚会的话题上。义昌同学说:2021年,就是我们毕业45年,45年聚会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假如等到50年,我们就力不从心了。谈到这些,义昌鼓励我们要积极组织,发挥特长,调动力量,把我们的聚会办好,为我们全体同学办件好事。</h3> <h3>  这是一次有特别意义的旅行。红色之旅,寻伟人足迹;传统教育,更加不忘初心;会聚长沙,同学友谊的续篇;暢谈未来,期待我们再聚首!</h3><h3>在恋恋不舍中我们五人离开长沙。挥手告别,就是下次再见的期待!</h3><h3><br></h3><h3> 谨以此篇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h3> <h3>  摄影:张义昌 张贤村 朱爱华 朱凤玲 韩素芹等</h3><h3> 撰稿:张东彪</h3><h3> 审稿:张义昌 刘建刚</h3><h3> 编制:安徽宿州影视文化服务部</h3><h3> 通联:13955780760</h3><h3> 2019年9月24日晚初稿于满堂喜工作室</h3><h3> 2019年9月26日修改于宿州北苑世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