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还是稳当点好</b></h3> <h5><i><font color="#ff8a00">古斯塔沃·杜达梅尔</font></i></h5> <h5><font color="#ff8a00"><i>弗兰茨·莱哈尔</i></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i>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合唱团</i></font></h5> <p> 历史在前行,纪录要更新。2017年“维新”,乐队换上了新服装。如果说这也是个纪录,那么,更惊人的纪录是2017年 “维新”指挥,委内瑞拉指挥家古斯塔沃·杜达梅尔(1981.1.26-)成为“维新”史上最年轻的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真给杜达梅尔面子,他一登场,乐队全体焕然一新。</p><p> 杜达梅尔有个中国绰号“大妹儿”。“大妹儿”是名副其实的年轻,与上一位年轻指挥纪录保持者,“60后”的弗兰茨·威尔瑟-莫斯特隔了两个年代,真正“80后”。这个纪录应该会保持一个相当长时期。</p><p> “大妹儿”年轻,与VPO合作的历史并不短暂,且内容丰富,自2007年9月始,至2016年有9年40余场。“维新”史上的指挥中,克莱伯、哈农库特、扬颂斯、巴伦伯依姆首度与维也纳爱乐合作时的年龄超过了40岁;博斯科夫斯基、卡拉扬、梅塔,再加上这位来自南美洲的“大妹儿”,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则是25-26岁。若想登上金色大厅“维新”指挥台,“赶早”很必要。</p><p> 打破“维新”指挥的年龄纪录,“大妹儿”是被动的,确定指挥是乐团的事。但音乐会上演奏哪些作曲家的乐曲,这事儿就不能全由着乐团。2017年“维新”,“大妹儿”主动破了一项纪录:让9位作曲家同台,8首乐曲首次亮相“维新”,这以前可是没有的哟!除却早已固定位置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拉德斯基进行曲》,本届“维新”曲目,新曲占了一半带拐弯儿。年轻人就是火力壮,敢打敢拼。</p><p> 9位作曲家同台虽说阵容庞大,“大妹儿”对作曲家的选择还是有一定规则,“形散神不散”。以施特劳斯家族四位成员为核心,另五位作曲家均与舞会音乐、轻歌剧等轻音乐创作有密切关联。匈牙利人莱哈尔定居维也纳后成名,传世之作是轻歌剧中的圆舞曲;法国人瓦尔德退费尔被称为“法国的施特劳斯”;苏佩是高产的轻歌剧作曲家;在施特劳斯时代,齐雷尔的舞会音乐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奥托·尼古莱,VPO的创世祖。</p><p> 2017年“维新”以《尼赫莱蒂进行曲》开场,但弗兰茨·莱哈尔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轻歌剧《风流寡妇》。一百多年来,这出剧目长演不辍,其中的著名唱段更是在音乐会上经久不衰。《尼赫莱蒂进行曲》出自轻歌剧《维也纳妇人》,是莱哈尔定居维也纳后的第一部成名立身之作。</p><p> 《溜冰圆舞曲》紧随《尼赫莱蒂进行曲》之后。音乐爱好者对此曲耳熟能详,但在音乐会上听过此曲的人们有几多呢?“大妹儿”给了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一个机会,2017年是这位“法国的施特劳斯”诞辰180年。</p><p> 弗兰茨·苏佩的轻歌剧序曲穿梭于“维新”早已屡见不鲜,轻歌剧《黑桃皇后》序曲是第一次在“维新”上亮相,但听众对它应该不会感到惊奇,正如苏佩的其它轻歌剧,剧目不常演,序曲总听到。这就是苏佩的特色。</p><p> 2017年“维新”,“大妹儿”隆重推出的乐曲应属《月升小合唱》。这首乐曲对“维新”粉丝来说是“又面熟来又面生”。说它面熟,曾经三次亮相于“维新”的轻歌剧《温莎的风流娘们》序曲的引子,就是《月升小合唱》的主题;说它面生,合唱版的“月升”以及它的歌唱者——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合唱团第一次出现在“维新”时刻的金色大厅。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合唱团的历史可追溯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日。在VPO创立175年之际,金色大厅里演出乐团创始人奥托·尼古莱的作品,由同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名下的乐团与合唱团联袂演出,再合适不过,颇有大团圆之意。</p><p> 1937年,有“世界第八大奇观”之称的维也纳世博会主会场“圆形大厅”被大火焚毁。这座圆形大厅在维也纳世博会期间风光一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形大厅四对舞》即为它而作。这首乐曲于2017年“维新”首度亮相。</p><p> 2017年,还有三个周年纪念需要提及,约瑟夫·施特劳斯诞辰190周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后玛利亚·特蕾莎诞辰300周年,《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首演150周年。2017年“维新”,有关周年纪念的纪录冲破了以往,使之成为名正言顺的“纪念之年”。</p><p> “维新”是舞会音乐百花坛,历任指挥家总会在自己制定的节目单中涂抹上异国风彩。只不过,这些“异国”大都没出欧洲这个圈。“大妹儿”来自南美国家委内瑞拉。如果给“维新”抹上一道南美音乐色彩会是怎样? 对此,“大妹儿”很谨慎。他只是借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佩皮塔波尔卡》显示了自己的祖国与西班牙文化的联系,很低调。至于《佩皮塔波尔卡》有没有西班牙色彩,各位“维新”粉丝自己见仁见智吧。</p><p> “大妹儿”年轻,也老道,毕竟与维也纳爱乐合作有春秋数度,对这个老牌乐团的风格心存深悟。若有谁曾寄望“大妹儿”在金色大厅一洒南美的奔放与热情,那么事实上 “大妹儿”给出的,则是以周年纪念为基的一场四平八稳的宫廷舞会。也是,舞曲,还是稳当点好,否则舞池里的舞者会转晕的。</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节目单</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指挥</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167efb">古斯塔沃·杜达梅尔 (<i>Gustavo Dudamel</i>)</font></div><font color="#333333"><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b>合唱</b></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167efb">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合唱团 </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ingverein der 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i><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div></font><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曲目</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 </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弗兰茨·莱哈尔(<i> Franz Lehár</i>)</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尼赫莱蒂进行曲——选自轻歌剧《维也纳的女士》 </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i>Nechledil Marsch aus der Operette Wiener Frauen </i></font></div><font color="#9b9b9b">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溜冰圆舞曲 </font><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text-align: center;">Les Patineurs. Walzer, op. 183</i></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约翰·施特劳斯</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只有帝国之都,只有维也纳波尔卡 op. 291</span></div><font color="#9b9b9b">约瑟夫·施特劳斯</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冬趣快速波尔卡 op. 121</span></div><font color="#9b9b9b">小约翰·施特劳斯</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梅菲斯特的地狱圆舞曲 op. 101</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我们决不畏惧快速波尔卡 op. 413</span></div><font color="#9b9b9b">弗兰茨·冯·苏佩 </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轻歌剧《黑桃皇后》序曲 </font><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Ouvertüre zu Pique Dame </i></div><font color="#9b9b9b">卡尔·迈克尔·齐雷尔 </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绅士们来了!圆舞曲——选自轻歌剧《占卜法师》 op.518</span></div><font color="#9b9b9b">奥托·尼古莱</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月升小合唱——选自轻歌剧《温莎的风流娘们》<i> </i></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i>“Mondaufgang ”aus der Oper“ Die lustigen Weiber von Windsor”</i></font><br></div><font color="#9b9b9b">小约翰·施特劳斯</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佩皮塔波尔卡 </font><i style="text-align: center; color: inherit;"><font color="#167efb">Pepita-Polka, op. 138 </font></i></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圆形大厅四对舞<i> </i></font><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text-align: center;">Rotunde-Quadrille, op. 360 </i></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奢华圆舞曲 </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i>Die Extravaganten. Walzer, op. 205</i></font></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text-align: center;">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约翰·施特劳斯</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印度人加洛普 op. 111 </span></div><font color="#9b9b9b">约瑟夫·施特劳斯</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纳斯瓦尔德的女孩玛祖卡波尔卡 op. 267</span></div><font color="#9b9b9b">小约翰·施特劳斯 </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一起跳舞快速波尔卡 </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Auf zum Tanze! Polka schnell,op.436 </i></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千零一夜圆舞曲——选自轻歌剧《英迪戈与四十大盗》 op. 346</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嘀嗒快速波尔卡 op. 365</span></div><font color="#9b9b9b">爱德华·施特劳斯 </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愉悦快速波尔卡 op. 228</span></div><font color="#9b9b9b">小约翰·施特劳斯</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op. 314 </span></div><font color="#9b9b9b">老约翰·施特劳斯</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拉德斯基进行曲 op. 228</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尼赫莱蒂进行曲——选自轻歌剧《维也纳的女士》</b> </h3> <h5><font color="#ff8a00"><i>1902年,维也纳宫廷歌剧院街景。</i></font></h5> <p> 1901年,爱德华·施特劳斯率乐团自美国巡演返回维也纳后,解散了施特劳斯乐团,烧掉了施特劳斯家族的乐谱,从此不再涉足音乐活动。至此,曾经灿烂辉煌将近一个世纪的施特劳斯家族王朝与舞厅音乐厅告别。与此同时,那些以创作轻歌剧和舞曲音乐为主业,自身光芒曾被施特劳斯家族巨大光环掩盖的音乐家们的音乐活动更加活跃起来。维也纳人的音乐生活依旧丰富多彩,轻歌剧创作也由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黄金时代”转进为 “白银时代”,弗兰茨·莱哈尔(1870.4.30-1948.10.24)便是这个时代的轻音乐领袖之一。<br> 弗兰茨·莱哈尔是匈牙利人,出生在斯洛伐克,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接触音乐,即兴作曲。18岁时毕业于布拉格音乐学院,并在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的鼓励下决心从事音乐创作。弗兰茨·莱哈尔的父亲在奥匈帝国陆军第50步兵团里担任军乐队指挥。1896年-1902年,弗兰茨·莱哈尔也曾到军中服役,并有一度接掌了父亲领导的那支步兵团军乐队。<br> 弗兰茨·莱哈尔是个多产作曲家,一生创作的轻歌剧就有大大小小30部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是1905年出品的《风流寡妇》。三幕轻歌剧《维也纳的女士》是弗兰茨·莱哈尔脱离军队,从布达佩斯转到维也纳剧院乐队担任指挥后在维也纳上演的第一部轻歌剧,1902年11月21日首演于维也纳剧院。莱哈尔初到维也纳,先受聘担任河畔剧院(Theater an der Wien)乐长,但他又接受了河畔剧院的竞争对手卡尔剧院的创作委托,为卡尔剧院写了《维也纳妇人》,结果这部剧作却首演于维也纳剧院,虽然莱哈尔因此从河畔剧院离职,但双脚踏三船,也够有本事。<br> 《维也纳的女士》剧情讲述美丽的维也纳姑娘克莱尔爱上了她的钢琴教师威利巴尔德。 威利巴尔德去了美国,克莱尔听说他被淹死了。可就在克莱尔即将嫁给富二代菲利普时,姑娘听到了威利巴尔德那熟悉的琴声……<br> 《维也纳的女士》是弗兰茨·莱哈尔的早期剧作,这部轻歌剧使曲作者本人在维也纳扎下根来,并以自己的音乐创作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剧中的《尼赫莱蒂进行曲》以其特有的威武、欢快,充满自信、激动人心的军队进行曲特色成为弗兰茨·莱哈尔的代表作之一流传下来。</p> <h5><font color="#ff8a00"><i>201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尼赫莱蒂进行曲(选自轻歌剧《维也纳的女士》)</i></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i><br></i></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溜冰圆舞曲</b></h3> <h5><font color="#ff8a00"><i>油画:滑冰的女士 作者:让·贝劳德(Jean Béraud,1849-1935,法国)</i></font></h5> <p> 圆舞曲在欧洲大陆风行之时,反对这种舞蹈形式的声音也与流行风潮并存。医学专家说快速旋转的圆舞会使人晕眩,不益于健康;道德家们说,一男一女牵手扶腰,身体贴得那么近,有害于社会风化。然而,更多的人认为,这种让音乐家和舞者激情四射的舞蹈,是一种有益的运动形式。<br> 在法国,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写了不少圆舞曲。在巴黎,人们将对约翰·施特劳斯的情感移驻到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这边,因为他的作品满足了人们对舞会音乐的需求,被人们称为“法国的施特劳斯”。<br> 19世纪后半叶的巴黎,冬天很冷。有资料记载,1879年12月10日,巴黎气温达到-25.6°C,创有记载以来最低纪录。凛凛寒冬,完全冻结的塞纳河使溜冰和圆舞曲一样在城市中风行,成为上流社会和普通百姓的社交活动之一,巴黎郊外的布劳涅森林公园里的溜冰场是人们冬季冰上运动的著名场所。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乘势而为,写了《溜冰圆舞曲》,将圆舞曲和冰上运动巧妙融合在一起。<br> 《溜冰圆舞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及结尾组成,每个段落都似一幕冰上芭蕾,生动刻画了冬日冰场的晶莹场景,细致描绘了冰上舞者流线型的运动姿态,绝巧又绝佳。在乐曲的第四首小圆舞曲中,流畅的旋律伴有清脆的铃声,那是作曲家在告诉人们:布劳涅森林公园里,不单是有穿冰鞋的舞者,还有雪橇呢!雪橇铃是雪橇车的必备!<br> 1882年7月27日,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将《溜冰圆舞曲》乐谱交由出版商Hopwood&Crew,1882年10月30日正式出版,并题献给他的好友,当时法国著名演员厄内斯特·科奎林(Ernest Coquelin,1848-1909)。<br> 埃米尔·瓦尔德退费尔一生创作的管弦乐舞曲有250余首,其中圆舞曲占相当分量,《溜冰圆舞曲》最为人们所熟悉。</p> <h5><font color="#ff8a00"><i>201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溜冰圆舞曲</i></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i><br></i></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轻歌剧《黑桃皇后》序曲</b></h3> <h5><font color="#ff8a00"><i>从格拉茨皇宫鸟瞰格拉茨老城 摄影:马修·菲尔德 (Matthew Field ,美国)</i></font></h5> <p> 1862年,苏佩曾写过一部独幕歌剧《算命先生 Die Kartenschlägerin》。后来苏佩将独幕剧改编为二幕歌剧,定名为《黑桃皇后》,于1864年6月22日在格拉茨的塔利亚剧院首演。二幕轻歌剧《黑桃皇后》的题材取自普希金的长诗《黑桃皇后》,剧情讲述了这样一个有些搞笑的故事:贫穷的作曲家埃米尔爱上了富孀的女儿海德薇,海德薇又和自己的监护人穆克情意缠绵,主要是穆克挺有钱。经过女算命先生朱迪思的一通思想工作,海德薇回心转意与埃米尔缔结百年之好,然后朱迪思又透露,穆克是埃米尔的叔叔。<br> 轻歌剧《黑桃皇后》现在极少上演,但序曲作为苏佩的代表作,却是音乐百花坛中的著名序曲之一,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细心者可听出,曲作者在作品中引用了勃拉姆斯著名的第21号匈牙利舞曲的片段。另外,《黑桃皇后》虽然很快就淡出轻歌剧市场,但剧中的很多音乐片段并没有浪费,被苏佩纳入到了另一部三幕轻歌剧《薄伽丘 Boccaccio》中。1879年2月1日,继承了《黑桃皇后》音乐遗产的《薄伽丘》首次在维也纳卡尔剧院上演。</p> <h5><font color="#ff8a00"><i>201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轻歌剧《黑桃皇后》序曲</i></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i><br></i></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月升小合唱——选自轻歌剧《温莎的风流娘们》</b></h3> <h5><font color="#ff8a00"><i>1812年,亨德尔的清唱剧《亚历山大的盛宴(Timotheus)》在维也纳西班牙马术学校演出,这一活动促成了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成立。</i></font></h5> <p> <i> 噢,甜蜜的月亮!<br> 哦,曼妙的夜晚!<br> 一切都在安眠,<br> 苏醒着的唯有爱……</i><br> 《月升小合唱》出现在轻歌剧《温莎的风流娘们》第三幕中。合唱队与管弦乐队互为交织的音响,描绘了月亮升起之时的溶溶夜色。优美明朗的旋律,丰满而富于表情的和声,预示一场在森林中的蒙面舞会即将开始。在写作《温莎的风流娘们》的序曲时,曲作者将《月升小合唱》的主题旋律融入其中,为全剧音乐的顺序展开做了铺垫。<br> 201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月升小合唱》首次出现,由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合唱团(Singverein der 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演唱,这也是这支著名的合唱团首次参演维也纳新年音乐会。<br> 1812年,亨德尔的清唱剧《亚历山大的盛宴(Timotheus)》在维也纳西班牙马术学校演出,这一活动促成了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成立。1824年5月7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帝国和宫廷剧院首演,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负责组织了乐曲中合唱部分的排练与演出,这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第一次合唱活动,这场演出促使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决定成立一个自己的合唱团。</p><p> 1858年,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合唱团正式成立(1862年,勃拉姆斯曾担任过合唱团的指挥)。160年来,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合唱团用自己的演出实践和演出表现证明业余合唱爱好者能够以最高的艺术标准演绎歌唱艺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合唱团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会合唱团之一:他们不靠唱歌谋生,但在很多方面他们是为歌唱生活。每当他们来到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排练或演出,他们只是暂时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秘书、律师、医生、教师.......他们聚集起歌唱的热情,并在歌唱中体验与适应梦幻般的艺术。<br></p><p><br></p> <h5><font color="#ff8a00"><i>201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月升小合唱(选自轻歌剧《温莎的风流娘们》)</i></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i><br></i></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珀皮塔波尔卡</b></h3> <h5><i><font color="#ff8a00">佩皮塔·德奥利瓦</font></i></h5> 按计划,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53年7月15日离开维也纳去外地疗养休假。行程之前,年轻的西班牙著名舞蹈家佩皮塔·德奥利瓦(Pepita d'Oliva, 1834-1868)来到维也纳,在卡尔剧院(Carltheater)首次亮相客串演出,之后又在约瑟夫施塔特剧院演出,轰动一时。小约翰·施特劳斯受到西班牙热辣风格舞蹈的启发,创作了这首带有异域风情的波尔卡舞曲。佩妮塔·德奥利瓦在维也纳受到欢迎,许多娱乐场为之举行舞会,其中一场是1853年8月1日在施佩尔舞厅举行的“Pepita Festival”,当时由约瑟夫·施特劳斯指挥演出了这首《珀皮塔波尔卡》,被评论家们说这是一首将“相关的旋律放在一起”的作品。<br> <h5><font color="#ff8a00"><i>201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珀皮塔波尔卡</i></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i><br></i></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圆形大厅四对舞</b></h3> <h5><font color="#ff8a00"><i>圆形大厅</i></font></h5> <p> 圆形大厅是曾经矗立于维也纳普拉特公园开阔地带的一座宏伟建筑,直径108米,最高点84米,是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的主会场,会场设计师是位英国人。不过这座建筑在许多方面并不被专业人士看好,除了它的宏大之外。作为音乐表演场所,更不合宜,因为音响效果实在不能让人恭维。不知应不应该说是万幸, 1937年9月18日,圆形大厅在一场大火中被完全摧毁了。</p><p> 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是继伦敦(1851年和1862年)和巴黎(1855年和1867年)之后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博览会,它是当时的奥匈帝国经过20年规划建设,3年精心准备,借以体现国家实力的一次大型展览活动,展示在科学、武器、航运、贸易和工业、建筑、农业、艺术领域取得的最新国际成就。令人比较遗憾的是,到访的游客比预期1300万的人数少了600万,而那时维也纳城市的总人口也就几十万。</p><p> 施特劳斯管弦乐团为即将开幕的维也纳世界博览会进行热心准备。小约翰从轻歌剧《罗马的狂欢节》中抽取可资利用的材料,鼓捣出了五首管弦乐曲,并将其中的一首四对舞命名为《圆形大厅四对舞》,奉献给博览会大总管,奥地利帝国专员威廉·冯·施瓦兹 - 森博恩(Wilhelm Freiherr von Schwarz-Senborn ,1816-1903)阁下。未知新落成的圆形大厅入没入小约翰的法眼,作为维也纳人,国家大事当前,无论怎样都要有所积极回应。 </p><p> 有一件事完全有理由让施特劳斯管弦乐团和它的全权负责人,小约翰的小弟弟爱德华·施特劳斯陷入郁闷之中,他领导的这个乐团居然没被选为维也纳世界博览会的“官方乐团”,这个名号让皇室赐给了德国的朱利叶斯·朗根巴赫管弦乐团。</p><p> 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圆形大厅四对舞》是在哪一天哪里的音乐会上首演。世界博览会官方乐团曾于5月11日在普拉特公园举行音乐会,而小约翰迟至5月16日才出现在博览会的音乐会上。只是人们总觉得《圆形大厅四对舞》理应在圆形大厅首演。有考证者说它是6月3日在圆形大厅落成音乐会上首演的,这个说法似乎有成立的理由。因为,6月18日,《圆形大厅四对舞》的受献者,维也纳世界博览会总经理威廉·冯·施瓦兹 - 森博恩阁下在与管理层发生严重争执后,被撤职了。</p> <h5><font color="#ff8a00"><i>201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圆形大厅四对舞</i></font></h5><div><font color="#ff8a00"><i><br></i></font></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奢华圆舞曲</b></h3> <h5><font color="#ff8a00"><i>油画:魏玛的缪斯宫廷 画面表现宫廷中的人们在Tiefurt House花园内聆听诗人诵读席勒的诗歌,面边右边的站立者是歌德。作者:Theobald von Oer(德国),创作于1860年。</i></font></h5> 每年的狂欢节,身在维也纳的音乐家们有多忙?看看当年媒体发布的公告就知道了。比如排在1858年1月26日的一场律师舞会,报纸提前到1月8日就将舞会曲目单贡献出来,而且还特别说明此舞会上首演的新乐曲有哪些,那是逼着作曲家赶着把为一场场舞会创作的新曲写出来。在老百姓们看来,没有新舞曲的舞会,没啥意思。<br> 《奢华圆舞曲》是小约翰为1月26日维也纳大学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舞会创作的。为什么标题为“奢华”?老百姓以为小约翰此曲是指上大学读法律专业很费钱,其实并非此意。小约翰想表达的理念是,在大学将学生培养成为“绅士”的同时,学生自己也要有志于超越自我。<br> 至于评论家们对《奢华圆舞曲》的理解阐述,那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br> 比如那位说起话来非常感性的评论家爱德华·汉斯力克,他在一篇题为《死亡的奢华》的文章中说,18世纪末,海顿的交响乐严肃风格式微,通俗性广为流行。一些庸俗的作曲家甚至把海顿的诸如“最快乐的人”这样的小舞曲作为交响曲的主题。小约翰是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扳回包括自己在内的对海顿作品的不正确理解,算是一种精神上的赔偿——用学习的琴弓扫过忧郁的琴弦。<br> 还有一位评论家写得更清楚些,他说施特劳斯的《奢华圆舞曲》是为魏玛的缪斯宫廷设计的,而不是为维也纳设计的。意思就是说,这首乐曲是为了恢复古典传统,而不是只考虑到当下求欢作乐。<br> 评论家们对一首舞会乐曲也要品头论足,与其说作品的艺术性有值得讨论之处,不如说小约翰当时的声名实在太大,不说点什么似乎不成尊敬。其实,无论怎么说,《奢华圆舞曲》当时只是出现在舞会上的一首舞曲,小约翰写它,你说动了多少心思也未必。让人们听着它跳舞能够产生新奇的感觉,有激动的情绪,并且符合舞会组织与参加者的身份,这才是重要的。对于1月26日在苏菲舞厅举行的律师舞会,维也纳的年轻女士们翘首企盼已经很久了。她们袅娜起舞,旋转在作曲家为她们编织的绚丽旋律中,享受着一曲舞毕的欢愉掌声,当然也享受着指挥家拉着小提琴指挥乐队的优雅形象。毫无疑问,《奢华圆舞曲》让人们从中得到了享受,成为本季狂欢节最“奢华”的舞曲之一。<br> <h5><font color="#ff8a00"><i>201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奢华圆舞曲</i></font></h5><h5><br></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起跳舞快速波尔卡</b></h3> <h5></h5><h5><i style=""><font color="#ff8a00">油画:与施特劳斯的一个夜晚 作者:弗兰茨·冯·巴罗斯(Franz von Bayros,1866-1924,奥地利),创作于1894年。画面反映了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的一次以小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妻子阿黛勒为主宾的社交活动。画面中的人物有本画作者、德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克罗地亚钢琴家朱利叶斯·爱泼斯坦、匈牙利作曲家卡尔·戈德马克、马克斯·卡尔贝克、爱德华·施特劳斯。</font></i></h5> <p> 1888年3月3日,在阿黛勒正式成为小约翰的第三任妻子半年后,这对夫妇在他们的寓所,维也纳Igelgasse NO.4,举行了一场晚会。从1878年始,小约翰已经在此居住了十年。<br> 这天晚上,小约翰的寓所门前车水马龙。一辆辆马车将维也纳的社会名流带到这里。已经有很长时间,小约翰的家没有这样热闹,邻居们都有些不习惯了。出席施特劳斯夫妇艺术晚会的嘉宾,有编剧、雕塑家、出版商、作曲家、戏剧导演、作家,都是活跃在当时维也纳文学艺术领域的知名人士。<br> 小约翰和他娇美的妻子迎接着一位位绅男仕女纷至沓来,这是“圆舞曲之王”创立的“维也纳之家”沙龙的第一次艺术晚宴,嘉宾云集,超过了一百。<br> 钢琴家阿尔弗雷德·格林菲尔德(Alfred Grünfeld)先为客人们演奏了他自己的作品《小步舞曲》,男高音歌唱家古斯塔夫·沃尔特(Gustav Walter)演唱了轻歌剧《辛普利库斯》中的咏叹调“春天在笑”;大家一边品尝着由著名厨师爱德华·萨赫(Eduard Sacher)烹制的精美佳肴,一边聆听菲亚拉博士(Dr. Fialla)发表他的诙谐诗歌。诗歌内容由施特劳斯的歌剧作品串缀,让大家猜迷语。用餐结束,晚会的下一个节目是授赠纪念品。礼品之一,是每位嘉宾获得一张标示着晚会日期的卡片,设计精美的边花,包围着一段由16小节乐句构成的快速波尔卡乐谱,并附有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签名。德国作家、诗人路德维希·甘戈弗(Ludwig Ganghofer)为卡片的制作奉献了迷人诗句,也印在上面。客人们朗读着作家的新诗,而作家则号召客人们:“我们一起跳舞”(Auf zum Tanze)!”印在卡片上的乐谱,瞬间变成了大钢琴发出的乐音,弹奏者,正是作曲家本人,小约翰·施特劳斯。作家的号召,就成为了乐曲的标题。之后,舞蹈就跳个不停了。在法兰克福香肠、辣根和浓咖啡的强力支持下,晚会一直进行到第二天早上八点三十分,整整十一个小时的狂欢!《一起跳舞快速波尔卡》在狂欢中完成了它的首演。<br> 维也纳的普通老百姓正式听到《一起跳舞快速波尔卡》,已经是在私人晚会首演七个月之后。1888年10月21日,在爱德华指挥的新一季金色大厅周日音乐会开幕式上,《一起跳舞快速波尔卡》正式公演。音乐会上,新作品有数首之多,其中还包括小约翰与《一起跳舞快速波尔卡》同时期创作的《心愿与爱情圆舞曲 Sinnen und Minnen Walzer, op.435》。</p> <h5><font color="#ff8a00"><i>201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起跳舞快速波尔卡</i></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