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韵| 在落英缤纷里,去赴一场关于古树的生命盛筵

C-J-G

<h1>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名胜古迹遍及全国各地。</h1><h3><br></h3><h1>游览名山大川,观瞻风景胜地,最令我动心、动容、动情的,最让我惊叹、感叹、赞叹的,既不是那峥嵘巍峨的险峰危崖、嶂峦峭壁和宏伟壮观的殿宇庙堂、重楼杰阁;</h1><h3><br></h3><h1>也不是那深幽神秘的奇岩异洞、飞瀑怪石,以及那些清逸旷怡、绮丽多姿的风光气象……等等景致,而是——那些虬枝苍翠、浓荫蔽日,历尽岁月沧桑的千年古树!</h1> <h1>去陕西黄陵的轩辕庙、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山西太原的晋祠,以及泰山脚下的岱庙,也许只有那苍老奇特的古柏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古迹!</h1><h3><br></h3><h1>别看那些画栋雕梁、盘龙飞凤的宫殿庙宇是如何这般的富丽堂皇、宏伟壮观,其实它们都曾在岁月的风化侵蚀下,是在经过了无数次耗资巨大的整修才得以存留至今的。</h1><h3><br></h3><h1>而那些差不多与远古的轩辕黄帝和秦皇汉武同年庚的古柏,虽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却依然生机勃勃、蓊郁如昨,岂能不为之惊叹折服!<br></h1> <h1><b>“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b>看!在那西风残照下的汉家陵阙中,落落盘踞的松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黛色参天枝崔嵬……那种落寞萧萧的美,给人一种深沉悠远的历史沧桑感。</h1><h3><br></h3><h1>古人诗曰:<b>君臣已与时际会 ,树木犹为人爱惜</b>。古树,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感情。诗圣杜甫曾在《蜀相》诗中写道:“<b>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b>。” 一语道尽诗人那沉郁而无限感喟的心境。我每读至此,浮想联翩,无不为之动容。</h1> <h1>古树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的、文化的、科学的信息,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灿烂的古代文化和文明的象征。</h1><h3><br></h3><h1>记得以前曾在一本书中读到,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一次游览北京天坛时说过这样一段话:<b>“天坛的建筑很美,我们可以学你们照样修一个,但这里美丽的古柏,我们就没办法得到了。”</b> </h1><h3><br></h3><h1>是啊,以美国的综合国力,它是完全有能力造出一个甚至几个这样的天坛来的,但它却无法造出一株天坛的千年古柏!为何?</h1><h3><br></h3><h1>答案很简单:因为美国的历史也就两百多还不足三百年!它的哪块土地上长得出这样的千年古柏来?</h1><h3><br></h3><h1>——由此可见,古树的人文价值乃是无价的。</h1> <h1>如果说“建筑是石头的艺术”,那么,<font color="#010101" style=""><b>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b></font></h1><h3><br></h3><h1>不是么?那千年悠长的岁月,在古树上沉淀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除了岁月,还有什么能换来它那一圈圈的年轮呢?</h1><h3><br></h3><h1>人类的进化,社会的演变,朝代的更迭,历史的推进ーー古树,只有古树,才得以目睹这一幕幕风云变幻的人间兴衰悲喜剧。所以,古树又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检阅者。</h1> <h1>翻阅厚厚的植物学,我得知自然界中的长寿树木并不是很多,而如松、柏、槐、楠、银杏等,大都是在殿宇庙堂和道观园林中得以生存下来的。</h1><h3><br></h3><h1>杜甫诗云: <b>“扶持自是神明力 ,正直原因造化工。” </b>可见古树的生存与得享天年,除自身原因外,还有赖于人文的滋养和呵护。</h1><h3><br></h3><h1>我们的祖先是聪明的,他们了解到松、柏、楠、槐等是长寿树种,所以在选择陵园庙宇的树种时,选择了它们。</h1><div><br></div><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春秋纬·含文嘉》上说: “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楠。士四尺,树以槐。……” </span>至于庶民百姓,死后也就只能在坟前种些杨柳了。</h1><h3><br></h3><h1>树种之间,原本并无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墓主在生前身世与地位的不同,而被人为地划分出等级来。</h1> <h1>银杏被生物界称为活化石,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的石炭纪,至50万年前在欧美和亚洲基本灭绝,只有中国的被保存下来了,而中国古时也只在庙宇中才有。</h1><h3><br></h3><h1>所以外国人说,是中国的庙宇文明救了银杏这活化石,不然,也许我们早已见不到那碧翠的伞形叶子了。</h1><h3><br></h3><h1>据说,北京当年在修西三环时曾为了一株古槐而特别修改了设计方案,以免修路时被毁。同样的事例,在上海、山西、湖南和江西等地也都有过报道。</h1><h3><br></h3><h1>这些都是明智之举,亦是文明之举,实在是值得称道的。</h1> <h1>我国古代有不少名人爱树如宝,他们在游览名山大川时喜欢种植花木,如陕西黄陵的那株“轩辕帝手植柏”、孔庙的“先师手植桧”、河北定县文庙的“东坡槐”、朱熹在庐山白鹿洞种植的丹桂,还有欧阳修在扬州平山塘种植的“欧阳柳”……等等,皆被传为美谈而流芳千古。</h1><h3><br></h3><h1>今天,这些古树仍在注视着今日中国的发展和变化,虽老态龙钟,体魄依然健壮,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化身。</h1><h3><br></h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法定的植树节了。那么,读者诸友,何不种上一株长寿树呢?也许,它会把你想说的,告诉给我们以后又以后的子孙……</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 <h1>在落英缤纷的季节里,邀上三五好友,去赴一场关于古树的生命盛筵吧!古树之美,不在于古树,而是走进一个关于古树的梦境里。</h1><h3><br></h3><h1>看到古树下那些快乐的游人,我们便会惊喜地发现,有一种美好就这样不期而遇!树树苍郁,处处落晖,正是一幅自然天成的绝美画卷……</h1>